陳盈諾
摘 要:心態史學作為新史學中重要研究方法,對于心態史學深入研究和進一步應用是絕對且必要的。心態史學通過對于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進行整合分析,可以更深入挖掘歷史行為背后的心理因素,進入到歷史主體的深層結構中去,對研究對象心理動因也可以有更全面的把握。同時可以還能通過對始終被忽略的普通大眾心理特征的研究,從而在宏觀層面更具體的了解不同歷史時段的背景以及社會變遷的內在原因。在本文中,筆者試圖通過歷史學研究方法、社會學方法以及心理學研究方法,簡略的建立心態史學的研究體系,希望有利于心態史學的發展和研究,更加客觀全面的考察歷史行為和歷史心理。
關鍵詞:心態史學;社會學;歷史學;心理學;社會心態
隨著現代科學的發展和研究層次的加深,單一學科往往無法全面客觀的解決問題。為了多特質、多角度研究和解決問題,各學科之間的聯系不斷加深,不同的理論和方法在互相干涉和互相滲透的過程中逐步形成了交叉學科。耶魯大學心理學家麥克蓋爾從認識論的角度出發提出了“2*2”學科研究方法的分類,即所有學科都應包含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兩種研究方法,不僅要從微觀層面進行認識和分析,同時也要從宏觀層面進行研究。簡而言之,人文主義與科學主義,宏觀與微觀。而歷史和心理學的結合在各學科之間的聯系不斷加深的時期應運而生。心理學的研究方法主要采用實驗、測試、觀察等研究方法,這些方法更具有經驗性和針對性,更傾向于自然科學的研究模式。然而,歷史與心理學的共同點在于它們都是以人為本的學科,這為歷史與心理學的結合提供了可能。
1 心態史學概述
心態史學在史學研究中,是一個新的方法論,也是一個嶄新的領域。勒高夫在《新史學》中提出,心態史學作為西方史學流派是伴隨著傳統史學的危機和年鑒學派的誕生而逐步興起的,它誕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戰后不久形成的一個學術團體中,這一團體后被人稱作為“年鑒學派”,除了年鑒學者之外,還有很多邊緣的學者有一個統一認識,他們認為與傳統歷史學所理解的它是一種有意識指導政治等觀念傳播或者推動歷史進程的行動不同,史學是存在另一個方面的。[1]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心態史學與傳統心理學研究對象有所差異,傳統心理學研究對象往往是單一個體,心態史學最初也一直存在這種錯誤的認知,奧爾波特曾提出任何群體心理學在本質上都屬于個體心理學。
2 心態史學研究方法
2.1 歷史學研究方法
2.1.1 傳統歷史學研究方法
傳統歷史學研究方法一直有著較強的局限性,其基本的研究方法不外乎以下幾種:其一,考據法,也是史學研究中最為基礎且常見的研究方法,即搜集和考證史料,史料大致分為三種類別,分別是文獻史料、實物史料、口述史料。第二部分是計量史學,通過一些統計資料進行計量并得出結論。第三,實地調查的方法,即到現場進行調查和驗證等相關方法的調查。第四,比較史學是通過比較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歷史現象來深化、拓展和驗證歷史認識的一種方法。而常規的史學研究方法最適用于心態史學的方法即為考據法。
因為心態史研究對象的特殊性,對于文獻的收集和考證便是重中之重,也是進行心態研究的基礎部分。文獻的分類在史料庫中大致分為史、子、集、詩、儒、易、藝等,第一種分類方法,我們可將其分為個人文獻、官方文獻、大眾傳媒文獻,在心態史考據過程中,我們需要根據研究對象的不同,對文獻進行篩選和收集。因為心態史所側重的往往是古代社會形態對于普通民眾的無意識的影響,在研究中則分為A與B兩個變量,在變量A中,在文獻的收集方面將會更側重于個人收錄、野史筆記以及詩歌、報刊等更能反映普通民眾心態的史料。而變量B中則應收集官私史書、地方志、文史檔案等能反映統治集團意志和統治政策以及社會狀態的史料。第二種分類方法,我們可將史料分為原始文獻和二手史料,這一分類在后續的社會學研究方法中也要運用。原始資料,即歷史人物、事件、現象發生時遺留下來的資料,特別是當事人、證人提供的史料,直接反映了被研究對象的情況。二手史料主要是遠離研究對象時代的后人的記錄、報告和研究成果,間接反映了研究對象的情況。心態史研究中盡可能的需要對原始資料進行分析理解,由此,對于二手史料的鑒別和考證就顯得至關重要。
2.1.2 史料實驗推論法
將理科領域的實驗法引入史學研究是一個十分大膽的想法。曾有為數不多的史學家從理論或者實證層面對這一問題進行不同程度的討論,而這些探討在未得出結論之前就因為成為眾矢之的而宣告放棄,原因在于多數史學理論家和哲學家都將“實驗”打入史學研究的禁區。如柯林武德認為實驗在歷史學是不能被應用的,原因在于無論是戰爭還是革命,這并不是經過實驗研究而產生的,也并不是可以類同于科學家進行實驗一般在實驗室被史學家所觀察發現的。[2]
人們通常對于實驗有一種誤解,認為必須在實驗室中開展與儀器或試管有關的行為才屬于實驗。史料實驗推論法是一種認識和觀察史實的新方法,其本質并非人為操作進行實驗,而是設法排除干擾項,以便對研究對象進行有效的觀察和分析。這種方法也可以稱之為比較研究法,其適用于心態史研究中的細節研究,其可以包含不同類型。第一種,可以選擇在時間上分開,但在空間上相連的社會,如古今比對。第二種,是平行研究既是相連的、又處于同一時代的社會,它們源于同期性和相互鄰近,往往可以追溯到一個共同的根源。
此種方法便于在經驗基礎上得出一般規律,而不是一如既往的將史料考訂、史實復原作為史學研究的全部宗旨。當然,這種方法是筆者提出的一個假設,尚不成熟,在實踐中可能會有諸多問題,需要進一步探討和研究。
2.2 社會學研究方法
2.2.1 常規社會學研究方法
社會學研究主要有四種方法:調查研究、文獻分析、實驗研究和實地調查。這四種研究方法各有其適用范圍,如調查研究適用于社會生活狀況、社會問題,以及民意調查、市場調查等;實驗研究適用于探究這兩種現象之間是否存在因果關系。主要有現場實驗、標準實驗和實驗室實驗。田野調查適用于研究這一現象的特征及其發展變化的過程。它深入現象的生活背景,主要通過觀察和非結構化的訪談來收集數據。因心態史學的研究對象較為特殊,以上三種研究方法都不適用,所以我們唯一需要借助的常規社會學研究方法便是文獻研究法,也就是上文提及原始史料和二手史料需要謹慎甄別的原因,因文獻研究法所適用就是研究無法接觸的研究對象和縱觀分析,而其所依賴的基礎與史學研究同樣都是文獻和史料。
文獻研究有三種類型:內容分析、二次分析和現有的統計分析。
1)內容分析。內容分析是一種對傳播所顯示出來的內容進行客觀的、系統的、定量的描述的研究技術。除了信息本身的內容之外,內容分析還可以被用來研究發布者的動機,以及信息傳播的影響,在內容分析環節里主要進行分析的是有關研究對象的原始材料,可以將文獻與史料歸分為名稱、期號、內容三種性質,對涉及研究對象的文獻和史料進行抽樣研究,從而從眾多的史料中提取關鍵信息。
2)二次分析。二次分析與其名稱同義,主要是針對上文中提及的二手史料進行新的分析。因為二手史料中常常包含著傳播者的主觀看法,很難辨別是否真實客觀傳遞史實,由此,這種新的分析是從別人收集的數據中分析一個問題的不同的新問題,以研究這個問題;另一種是運用新的方法和技術對二手史料進行解讀。
3)現存統計分析。對現有統計數據的分析是指以各種統計形式(例如百分比或頻率)使用匯總數據。在歷史研究中,大量的史料是分析和總結的基礎。所以對于研究對象的現存史料分析是必要且關鍵的,在統計現存資料的過程中,為保障資料的可信度應進行充足的邏輯推理并在事后重復驗證。
2.2.2 社會心態研究范式
1)社會心態分析水平。社會心態的研究的基礎是微觀分析水平,而社會心態的側重點則是中觀和宏觀水平,以從個體、群體、國家、社會等各層面完整解讀社會心態、社會結構以及文化、政治等交互影響。
社會學家喬納森·特納把社會現實總共分為三個水平:其一是面對面的人際互動,指微觀水平;其二是包含組織、社區、群體的社團單元以及包含年齡、性別、階級、種族等社會區分的范疇單元,指中觀水平。其三是由分層系統、體制領域以及國家系統構成的宏觀水平。而這三個層面之間呈現互相嵌套的關系,形成社會結構。
而社會心理學家威廉.杜瓦斯則把傳統的社會心理學分為四種分析水平,分別是主要關注個體認知以及對于社會環境的評價,在特定環境中行為的個體水平;關注發生在特定情境中的人際過程,并不考慮特定情境之外的社會位置的人際和情境水平;不同社會位置對特定情境產生影響的社會位置水平;以及主要關注社會成員表征體系、信念、價值觀和規范的意識形態水平。
鑒此,我們可以認為對于社會心態的研究可以進行上述分類,以微觀水平的個體心理入手,重點解讀分析社團單元、范疇單元以及分層結構、國家系統等中觀和宏觀水平。
2)社會心態的結構。社會心態結構如果以穩定性作為參照的話,可以被分為穩定、超穩定、變動、階段性等四種社會心態。而伴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動,社會感受、社會態度、社會認知等具備情境性和評價性的內容會出現明顯變化;而表現穩定變化極其緩慢的如社會價值觀念;表現具有階段性特征,某個時間內較為穩定的如社會信任和社會情緒等。社會心態的四個層次是相互影響的一個過程。社會心態既會因社會變遷和社會轉型而變化,同時又推動著社會變遷和社會轉型。
3)社會心態的測量。在對社會心態研究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明確社會心態研究的目的主要是為了分析和描述宏觀的社會心理,而其最重要的策略就是把分割成片狀的社會心理學的概念以及理論逐漸拼合為關聯的、整體或局部的社會心理學。較前人認為社會心態的指標主要由社會認知、社會情緒、社會價值和社會行為構成,筆者認為社會心態指標應補充社會需要這一指標,因社會心態本身更關注群體需要,群體需要是社會心態產生的根源,對于這一指標的分析是至關重要的。
2.3 心理學研究方法
在對研究對象進行史料整理與心態劃分后,對于心態史學的研究,最根本的出發點是用心理學的方法對研究對象進行剖析。在歷史研究中運用心理學的方法已經逐漸成為史學研究的必然趨勢。
筆者認為社會心理主要可以分為動態和靜態兩種態勢,如時代心理呈現動態態勢,而民族心理呈現靜態態勢。動態心理是指在社會變遷以及歷史變革中出現的新的社會心理特征,其形成的基礎是社會結構以及社會諸要素的變動,也就是在生產力發展的同時,社會經濟結構也會隨著發生改變,從而各階級的心理也會產生改變。
除了對于社會心理進行動態和靜態的分析外,普列漢諾夫曾將社會心理具體分為四種:時代心理、階級心理、民族心理、職業心理。筆者認為社會心理簡要以此四種概述并不能形成完整的理論系統,社會心理是人們自發形成的社會意識,具有不系統、不定型、不具理論體系的特點。
3 結語
心態史學作為新史學中重要研究方法,對于心態史學深入研究和進一步應用是絕對且必要的。心態史學通過對于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進行整合分析,可以更深入挖掘歷史行為背后的心理因素,進入到歷史主體的深層結構中去,對研究對象心理動因也可以有更全面的把握。同時可以還能通過對始終被忽略的普通大眾心理特征的研究,從而在宏觀層面更具體的了解不同歷史時段的背景以及社會變遷的內在原因。在本文中,筆者試圖通過歷史學研究方法、社會學方法以及心理學研究方法,簡略的建立心態史學的研究體系,希望有利于心態史學的發展和研究,更加客觀全面的考察歷史行為和歷史心理,因所掌握資料不夠全面,故有諸多不足,懇請各位專家學者批評指正。
參考文獻
[1]Legoff.新史學[M].上海譯文出版社.1989.
[2]Crinwood.歷史的觀念[M].商務印書館.19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