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傳彬 鄭煥填 吳亞賓

【摘要】 目的 探索運用膽胃舒沖劑聯合西藥治療膽熱犯胃型反流性食管炎(RE)的臨床療效。方法 88例膽熱犯胃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 隨機分為治療組(46例)和對照組(42例)。治療組采用膽胃舒沖劑聯合雷貝拉唑腸溶片、莫沙必利分散片治療, 對照組采用口服雷貝拉唑腸溶片、莫沙必利分散片治療, 治療周期為8周。觀察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癥狀、胃鏡檢查的臨床療效。結果 觀察組治療后主要臨床癥狀燒心、反酸、脘脅脹痛、胸痛背痛、口干咽干、噯氣總有效率分別為97.8%(45/46)、97.8%(45/46)、97.1%(33/34)、96.4%(27/28)、95.7%(44/46)、97.4%(37/38)均高于對照組的85.7%(36/42)、85.7%(36/42)、81.3%(26/32)、81.8%(22/27)、81.0%(37/42)、82.4%(28/34),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胃鏡檢查療效治療后總有效率為95.7%(44/46)高于對照組的81.0%(34/42),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膽胃舒沖劑聯合西藥治療膽熱犯胃型反流性食管炎在改善臨床癥狀及修復食管黏膜方面優于西藥組, 具有獨特的中醫藥優勢,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 膽胃舒沖劑;反流性食管炎;膽熱犯胃型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20.072
反流性食管炎(reflux esophagitis, RE)主要是因食管下段括約肌功能失調, 導致十二指腸及胃內容物反流至食管, 從而造成食管黏膜炎性病變, 屬于臨床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 嚴重者可出現食管纖維化、潰瘍、糜爛、甚至癌變。臨床上多表現為胸骨后疼痛、反酸、噯氣等癥狀, 發病率有逐漸增高的趨勢[1, 2]。西醫治療上, 目前相對有效的治療方法包括抑酸、促胃腸動力藥物的使用或行抗反流手術, 但均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反流的問題, 治療后復發率高, 治療時間相對長, 一部分患者需長期使用藥物維持。本文通過中醫辯證基礎上選方用藥聯合西藥, 臨床效療確切, 可以有效縮短療程, 減少復發率, 體現出中醫藥優勢, 可在臨床進一步推廣。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4月~2018年12月在深圳市中醫院脾胃病專科門診就診的88例RE患者。所有患者治療前詳細詢間病史, 行必要時的體檢, 胃鏡確診為反流性食管炎。西醫診斷標準包括臨床癥狀診斷、病理改變的表現, 患者因反酸、燒心, 胸痛背痛、口干咽干等癥狀前來就診, 然后予胃鏡檢查并進一步確診, 所有患者診斷標準參照《2013國際胃食管返流病診斷標準和管理指南解讀》[3];中醫證候分類標準參考《胃食管反流病中醫診療共識意見( 2009, 深圳)》[4], 所有患者中醫診斷均為膽熱犯胃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初診時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符合納入標準的患者分為治療組(46例)和對照組(42例)。觀察組中男24例, 女22例, 年齡26~58歲, 平均年齡(38.8±12.75歲), 病程2個月~2年, 平均病程(12.67±13.45)月;對照組中男20例, 女22例, 年齡24~61歲, 平均年齡(42.47±14.15歲), 病程4個月~2年, 平均病程(13.76±16.32)月。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兩組患者均排除藥物性食管炎、霉菌性食管炎等多種食管病變、食道癌等疾病, 排除合并嚴重基礎疾病如心、腦、肝、腎、和血液系統疾病等嚴重原發性疾病、精神病及對多種藥物過敏。
1. 2 方法 ?兩組患者均予雷貝拉唑腸溶片(商品名:波利特, 日本衛材株式會社, 國藥準字H20090091),?2次/d, 10 mg/次;莫沙必利分散片(商品名:新納洛, 成都康弘藥業集團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0031110)3次/d, 5 mg/次。治療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服膽胃舒沖劑(由黃芪15 g、白術15 g、雞內金15 g、海螵蛸20 g、香附15 g、郁金15 g、柴胡15 g、白芍20 g、金錢草15 g、蒲公英15 g、田七10 g、甘草5 g等免煎中藥組成), 1次/d, 1包/次, 晚飯后1 h溫水沖服。兩組患者在治療期間均停用其他治療胃病相關藥物, 戒煙、戒酒, 避免夜餐, 停止進食可能促進反流的食物(如巧克力、咖啡、辛辣食物等), 夜間推薦高枕臥位。服藥期間定期至門診復查(一般每1~2周返院1次), 同時記錄患者臨床癥狀、舌脈象變化, 兩組用藥療程均為8周,?治療后復查胃鏡。
1. 3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觀察兩組臨床癥狀療效;胃鏡檢查療效。①無效:內鏡食管炎分級和反流性食管炎臨床癥狀沒有變化甚至加重。②有效:內鏡檢查潰瘍、糜爛、紅腫等顯示輕度改善, 黏液有些渾濁, 膽汁反流情況減少, 黏膜紅腫減少50%以上, 反流性食管炎的噯氣、脹滿、嘈雜、反酸、燒心等臨床癥狀基本消除。③顯效:黏液清洗、幽門沒有膽汁反流, 內鏡檢查潰瘍、糜爛、紅腫等消失, 反流性食管炎噯氣、脹滿、嘈雜、胸痛、反酸、燒心等臨床癥狀消失。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3.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治療后臨床癥狀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后主要臨床癥狀燒心、反酸、脘脅脹痛、胸痛背痛、口干咽干、噯氣總有效率均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治療后胃鏡檢查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療后胃鏡檢查修復食管黏膜方面療效治療后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反流性食管炎常見臨床癥狀為燒心、反酸、胸骨后灼燒感、疼痛或不適、反胃、噯氣、腹脹等, 具有病情反復、病程長的特點, 對患者生活質量和身心健康產生負面影響。治療上多采用PPI配合治療, 療程至少為8周, 而對PPI治療有效但需要長期服藥的患者, 抗反酸手術是另一種治療選擇, 而內鏡治療的長期有效性有待進一步證實[5]。
反流性食管炎在不同的患者中癥狀主癥不盡相同, 可歸屬吐酸、嘈雜、反胃、胃脘痛、胸痹心痛、胃痞等范疇, 病位在食管、胃, 與肝、脾、膽密切相關, 多因情志不遂、飲食不節或久病勞倦等所致, 基本病機為肝膽失于疏泄、胃失和降、胃氣上逆[6]。經過長期臨床觀察, 膽熱犯胃型反流性食管炎在RE患病人群中, 比其他證型更為多見, 大多數患者除了燒心、反酸等常見癥狀外, 常合并口苦、嘔惡、心煩易怒、咽干, 脈弦數, 舌紅苔黃膩, 提示本病的發生過程中, 肝氣郁滯為發病的基本因素, 肝失疏泄, 膽熱上擾, 因此, 認為膽熱犯胃型反流性食管炎病機為膽火熾盛, 橫逆犯胃, 胃中郁熱, 灼津耗液, 引起膽胃功能紊亂, 機能損傷而致病[7, 8]。
膽胃舒沖劑為深圳市中醫院脾胃病科在總結多年臨床經驗基礎上, 挖掘與發揮中醫藥優勢, 在治療某些脾胃肝膽系疾病療效極佳。方中白術、黃芪、雞內金、甘草、海螵蛸益氣健脾和胃;香附、郁金、柴胡、白芍利膽理氣, 金錢草、蒲公英清熱利濕;田七活血化瘀;全方共奏利膽和胃、清熱利濕之功效。首先, 由于反流性食管炎病程較長, 患者依從性不高, 只有盡量減少服藥次數, 藥物服用方便, 才能增加患者治療的依從性, 故將中草藥制成顆粒沖劑。其次, 中藥處方兼顧攻補的平衡, 該類患者中醫辨證為膽熱犯胃, 因此用藥須應用清熱利濕、利膽理氣等苦寒之品, 長期使用此類藥物, 恐耗氣伐胃傷及正氣, 因此, 我們在中藥處方中兼及益氣健脾治療, 使患者機體能承受長期的治療。本研究提示中西藥結合在改善RE主要臨床癥狀療效優于西藥組, 在改善食管黏膜愈合方面亦優于西藥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體現出膽胃舒沖劑聯合西藥治療膽熱犯胃型反流性食管炎的優勢。從現代醫學的角度觀察本病發病與酸反流有關, 故在運用中藥膽胃舒沖劑清熱利濕、利膽和胃的基礎上, 聯合雷貝拉唑減少胃酸分泌及反流, 莫沙必利促進胃腸動力, 達到改善反流、促進黏膜修復愈合的根本目的。中西醫結合治療反流性食管炎, 運用了中醫的整體觀念, 做到審證求因, 標本兼治;又體現了胃腸動力藥和質子泵抑制劑促進胃腸動力, 快速制酸的優點;不僅能夠有效改善患者臨床癥狀, 促進黏膜修復愈合, 還能顯著提升患者生活質量, 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丁平軍, 羅曦. 康復新液聯合埃索美拉唑與莫沙必利治療反流性食管炎38例. 中國藥業, 2015, 24(24):221.
[2] El-Serag HB, Sweet S, Winchester CC, et al. Update on the epidemiology of gastro-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a systematic review. Gut, 2014, 63(6):871-880.
[3] 李真, 李延青. 2013國際胃食管反流病診斷和管理指南解讀. 中國醫學前沿雜志, 2013, 5(5) :57-63.
[4] 中華中醫藥學會脾胃病分會. 胃食管反流病中醫診療共識意見(2009, 深圳). 中醫雜志, 2010, 51(9):844-847.
[5] 中華醫學會消化病學分會. 2014年中國胃食管反流病專家共識意見. 胃腸病學, 2015, 20(3):155-168.
[6] 朱生梁, 李勇, 朱曉燕, 等. 胃食管反流病證型研究. 上海中醫藥雜志, 2002, 36(12):12-13.
[7] 張杰, 顧勤. “三辨診療模式”在胃食管反流病中的探討與應用. 環球中醫藥, 2019, 12(8):1234-1237.
[8] 孔祥曄. 胃食管反流病中醫證候、證素特點及規律研究. 山東中醫藥大學, 2018.
[收稿日期:2020-0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