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天津博物館藏玉器可謂精品薈萃,自新石器時代至民國時期均有收藏,品類豐富、質量精美,在國內外文博界享有盛譽。每個時期都有其代表性作品,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黃玉豬龍形珮、東漢青玉雙螭谷紋璧、戰國青玉行氣銘飾、遼金青玉迦樓羅形飾、清末碧玉獸面紋提梁卣等等舉不勝舉。本人就日常拍攝工作談一些體會。
關鍵詞:攝影;玉器;文物
天津博物館藏玉器可謂精品薈萃,自新石器時代至民國時期均有收藏,品類豐富、質量精美,在國內外文博界享有盛譽。每個時期都有其代表性作品,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黃玉豬龍形珮、東漢青玉雙螭谷紋璧、戰國青玉行氣銘飾、遼金青玉迦樓羅形飾、清末碧玉獸面紋提梁卣等等舉不勝舉。本人就日常拍攝工作談一些體會。
1 拍攝前的準備工作
背景的設置:背景紙或布的顏色以所拍玉器的顏色為主,目的是勾勒輪廓突出主體。背景顏色主要包括黑灰色系、白色(冷白超白)、灰色系、藍色系等等。如青玉、碧玉、墨玉等可以使用較淺顏色做背景,淺色如白玉、黃玉等可使用較深顏色。實際工作中碰到的問題,拍攝深色器物時如果底部光滑圓潤,這種情況會反射出底部背景紙的鏡像。如果是淺色器物也會反射出比較突兀的底座,這點值得注意。
如何布光用光:這次展示的幾件玉器大小差不多,可以選擇三到四個燈源搭配使用,頂部和被攝物左或右后方設置高光遠勾勒輪廓,正前方45度角布光制造正面紋飾陰影,左或右側放置輔助燈光。四個光源電壓可按角度調整大小,有強有弱的光線可以是器物表面紋飾更有層次感。“新石器紅山文化 黃玉鸮形珮”玉器本身體積不大,但造型獨特。“眼”、“嘴”和腹部下面菱形紋的特點用光反映出來后它的雙翼處凹陷的造型也就顯出來了。
鏡頭的選擇:還是以這批器物為例,推薦使用定焦微距鏡頭。好處是可以極好的展示紋飾細部特征,“黃玉云紋龍首四耳瓶”高18.5厘米 寬9.1厘米 口徑5.3厘米。這件器物細節特點比較多,本人使用120mm微距鏡頭拍攝,微距在拍攝時把瓶身陰線刻細云紋、頸部鏤雕四云紋耳線條勾勒出來。
2 拍攝中的技巧和注意事項
巧妙用光:光是攝影賦予拍攝物的靈魂,合理的布光可以錦上添花,巧妙的用光更可以使照片超凡脫俗。每件玉器的藝術風格最能體現時代的政治、經濟及意識形態。怎樣通過攝影藝術手段表現出來,前面說到布光,光源的使用大同小異,怎樣用好光這就是百家爭鳴百花齊放了。每個人的審美理念和對拍攝物的理解不同,拍攝物的形狀、種類、材質不同,所以用法各異。
相機的使用設置:調到M手動模式,感光設置為ISO50(相機ISO最低值)可以最好的顯示像素值,降低噪點。拍攝小件器物的話光圈設置在f14左右,快門速度在1/125上下(根據光源電壓靈活調整)。測光模式以中心點測光為主。因為拍攝的是靜物,所以不會考慮快門優先的問題。圖片預覽的話一是查看相機顯示器直方圖查看曝光值,二是通過電腦顯示屏查看整體畫面結構布局和成像效果。
視角和光圈設置:拍攝物的位置在畫面中心靠下的位置取景,畫面填充不要太滿,重心偏下畫面感更穩重。使用定焦微距鏡頭拍攝時光圈會偏大,是景深虛實過大,這樣會影響器物紋飾的展現,所以在拍攝輪廓和細節紋飾的時候要以重點位置突出展示。
玉器的拍攝角度和擺放方式也有講究。如圖所示,“東漢 青玉雙螭谷紋璧”高15.7厘米 直徑13.9厘米 厚4厘米,玉質呈青色,多處有黑褐色沁斑,表面均勻布滿乳釘紋飾。此器型在玉器中數較大型,這樣的造型在擺放上有些難度,考慮到文物安全和拍攝美感等問題,如何固定住的方法有二,其一是在玉壁后方用硬物巧妙支撐。其二是放置在45度傾斜面的展示臺上拍攝。盡量不使用膠帶固定,一是文物表面會有殘留物,二是膠帶粘度對文物的影響。有一點值得注意,因玉器有透光度,在做支撐的同時要考慮到會不會留下投影。另一件是“戰國 青玉行氣銘飾”,這件高5.4厘米 外徑3.4厘米,體型不大,器型特點是呈12面棱筒狀。拍攝中取景三到四個展示面,一組三到四張照片為宜。調整光源時突出展示文字面,器型輪廓用頂光反映即可。
白平衡、色溫校準(色標)玉器選材廣泛有白玉、黃玉、青玉、墨玉,還有水晶、瑪瑙、翡翠、碧璽等。從顏色上說,拍攝中若有偏色的話對后期出版會賞析影響很大。所以相機設置白平衡和色溫是首要工作。
濾光紙的使用:玉器的質地溫潤、表面光澤。這件“黃玉豬龍形佩”器物外形圓潤,光滑的表面會映出景物影響美觀,適當的使用濾光紙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文物拍攝中多以中、小件器物的攝影較為多見。器物拍攝時除一般采用聚光燈照明,拍攝前要注意以下幾點:
1)根據拍攝所需文件大小和多少來選擇存儲卡的高低速;2)根據所拍攝的文物類型來選擇布置光源,比如玉器類、書畫類、瓷器類、青銅器等文物的形狀不同,受光面材質不同;3)拍攝器物的背景顏色要求;背景紙的顏色很重要,前面提到器物顏色和背景紙對比度及過度色會影響到器物本身的主體效果;4)文物的擺放,確定好三腳架上的相機位置和背景紙的位置后。考慮器物的擺放角度在拍攝后應該盡量多的展示信息的視角。比如碧玉獸面紋提梁卣這種造型高大的器物的擺放位置,要盡可能多的展示每一個部分,提梁、兩耳、表面紋飾等細節需要在拍攝前構思清楚角度。5)檢查文物質地是否清晰,不會被陰影遮住重要部分。6)注意器物的邊緣在背景前是否清楚可分辨的;7)檢查沒有遮擋物的陰影投射在器物上;8)器物的周邊可以根據需要擺放:(1)適當尺寸的比例尺,最好是垂在器物的旁邊靠后些;(2)灰階導表、色彩導表以及信息標簽,但不要碰觸或重疊到物件并且確認它的陰影沒有投射在物件上;9)正式拍攝前要進行測光,根據所拍文物形狀而定測光點及光圈大小快門速度。
拍攝時應注意幾點:
1)準確調整焦距的清晰度;2)確認比例尺垂直出現在取景器里,并且信息標簽也是清楚可見;3)獲取在物件或灰卡(不是背景)上的光度讀數;4)設置光圈為盡可能的小,有足夠的視野深度,并且設置適合的快門速度;5)檢查相機和器物是完全靜止;6)在拍攝時為了減少抖動,可以優先關閉快門并使用快門線或者設置定時自動拍照;7)如果是膠片相機,在理想情況下,可以拍攝兩張讓曝光一個在f-測定值之上曝光,一個則在f-測定值之下曝光,并在日志簿上記錄所拍器物的曝光數據和卷號。 8)器物的色調要盡量接近,避免深色、淺色器物色調差別過大而引起曝光偏差。9)拍攝器物時大多采用水平于器物的角度(以玉器拍攝為例)。10)注意器物之間不要互相遮擋(這里泛指組圖或成套的物件)。
3 后期成像處理及保存
照片進入電腦后通過相機軟件再次校準顏色,畫面結構和內容盡可能簡潔,除被攝物外不應有其他物體出現在畫面中。以Capture one 12為例,第一時間導入照片和備份的操作,可以同時進行。點擊“新建目錄”或“新建會話”后,點擊“導入”,勾選備份菜單下的“備份已啟用”,選擇儲存位置,就可以將照片備份到指定目錄下。根據需要轉存格式再保存到圖像服務器備份。
數字時代的攝影工作較膠片相機有了很大的提升尤其是在便捷化的問題上,少了沖洗膠片、保存膠片的問題。但如何充分發揮好運用好這個工具是每個攝影師不斷思考和實踐的課題,本人試圖通過本文和各位老師學習交流。
作者簡介
靳挺(1984-),男,文博館員,本科,研究方向:文物與博物館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