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賽男
摘 要:公共圖書館古籍文獻數字化建設至關重要,需要強化技術應用、加強人員素質培養,提升建設能力。本文主要分析目前公共圖書館古籍文獻數字化建設問題,包括古籍文獻種類多、管理人才與先進技術應用不足、保存機制不健全,結合相關問題,重點研究提升公共圖書館數字化建設水平的有效方法。
關鍵詞:公共圖書館;古籍文獻;數字化建設
古籍文獻在公共圖書館中具有重要保管價值,其主要價值體現在學術研究和歷史文化傳承。為實現這一目標,需要構建數字化模式,對公共圖書館的古籍文獻保存機制進行優化。目前,基于先進技術應用,讀者和研究人員可通過電子產品進行古籍文獻瀏覽,促使古籍文獻使用價值提升,解決文獻保存與利用之間矛盾問題。
1 公共圖書館古籍文獻數字化建設問題
1.1 古籍文獻種類多
古籍文獻種類繁多,包括“經”“史”“子”“集”四部分,如何建立分類標準,一直存在爭議[1]。以往的圖書分類方法主要有中圖法、人大法和四庫法等等,在公共圖書館古籍文獻分類中具有重要應用意義。以文史類古籍文獻為例,由于相關書目存在重合部分,對其進行分類和整理難度較大,公共圖書館古籍文獻數字化建設愈發重要。值得注意的是,在數字化建設中,需要關注保存風險問題,保證古籍文獻的應用價值。
1.2 人才和技術不足
現階段,由于公共圖書館數字化建設尚處于初級階段,工作人員能力和技術水平存在不足,對古籍文獻的分類標準較為模糊,并且技術應用存在不合理成分。例如,在某公共圖書館數字化建設中,雖然應用了現代化分類技術,對圖書進行編碼分類,但是,在調取和應用中會出現目標文獻搜索不到的問題。為改善這一問題,需要結合現有技術,對公共圖書館古籍文獻進行重新分類。
1.3 保存機制不健全
古籍文獻保存工作尤其重要,構建科學完善的保存機制,有利于提升古籍文獻的保管能力和使用效率。分析目前圖書館的古籍文獻保存機制,存在文獻保存不合理,對現代化管理制度體系建設不全面。部分圖書館在古籍文獻保存中,管理意識和技術應用能力不足,未能結合現代化理念,對工作方案進行改進,影響圖書館古籍文獻管理效率。因此,日后管理工作中,需要重點加強制度體系建設。
2 公共圖書館古籍文獻數字化建設和保存方法
基于保護和高效使用古籍文獻,目前國內部分圖書館開展了數字化建設工作,通過計算機,將古籍文獻的語言文字和圖形文化進行數字符號設計,滿足計算機識別要求。為實現技術應用優勢,實現智能化與現代化建設目標,技術應用過程中,成立領導建設小組、加強對人才和技術應用,以及健全信息化圖書資源管理制度體系。對數字化建設方法具體分析如下:
2.1 成立建設領導小組
針對目前古籍文獻種類多、分類和整理繁瑣問題,需要成立專門的建設領導小組,對文獻資源進行收集、整理和記錄。目前,大量古籍文獻分散保存在全國各地,僅僅依靠個人或一個單位組織完成統計分析工作較難。需要成立領導小組,對各項工作進行組織與協調,發揮先進技術應用優勢。同時,工作實踐中,需要開發項目規劃小組,并且成立專業的古籍文獻數字化建設小組,對各項工作進行組織與協調,發揮領導小組指導能力。
具體工作中,由領導小組審批與整理全國范圍內古籍文獻的數字化建設方案,并且對相關立項與選題工作進行指導,集中人力、物力和財力,發揮資源應用優勢,提升古籍文獻分類效率。實際工作中,應加強宏觀指導,對公共圖書館中的文獻進行分類處理,提升數字化技術應用能力,并且對數字化建設不足的文獻進行重點管理,提升文獻資源管理水平。管理過程中,還需要發揮工作人員的專業能力,對古籍文獻資源進行統計分析,善于利用網絡化技術提高工作效率,為公共圖書館數字化建設提供保障。
2.2 人才培養和技術投入
文獻古籍的不可再生性質和珍貴程度,推進保護工作進程。需要利用先進技術和管理人才,對古籍文獻資料進行閱讀方式調整,即實現電子化閱讀模式,減少紙質文件的傳閱頻率,保證資料完整度和保存完好。新時期,隨著人們閱讀方式的轉變,傳統模式與人們日漸增長的閱讀需求不匹配,為提升閱讀效率,需要強化技術應用,創新圖書管理和閱讀模式,實現圖書館現代化建設。數字化古籍文獻建設,一方面提升古籍保存能力,另一方面也增加古籍周轉使用頻率。
古籍文獻與一般文物不同,具有重要的歷史參考價值和文學意義。為強化管理能力,對公共圖書館進行了數字化建設,使得圖書館對人才和技術的需求量加大。為保證人才培養效果,發揮人才培養的作用與應用價值,需要制定合理的人才培養計劃,對相關人員的古籍文獻數字化應用能力進行培養,切實強化技術應用能力,提升古籍文獻整理效率。具體工作中,應使用專業技術人員,例如計算機和古籍文獻專業復合型人才。工作實際中,也可通過培訓方式提升現有人員的技術操作能力,保證工作人員業務水平。
古籍文獻是寶貴的資料,是人類文明進步發展的見證,需要對其進行科學有效保管,提升數字圖書館建設水平。數字化與信息化建設,是公共圖書館創新發展的必要途徑,對圖書館古籍文獻保管能力提升具有重要應用價值。實踐工作中,需要不斷更新技術、培養專業人才,加快推進圖書館古籍文獻信息化建設進程。未來基于大數據技術和信息網絡技術的發展,用戶可實現對信息資源的高效率獲取與應用,可實現對相關古籍文獻網絡資源共享。
2.3 健全保存管理制度
公共圖書館數字化建設中,需要不斷加強管理制度應用,健全古籍文獻保存管理制度,提升信息化服務標準。目前,部分公共圖書館對古籍文獻的保存與管理缺乏現代化技術應用,管理工作形式較為落后,未能實現對網絡技術的高效應用。究其原因主要是管理人員的技術能力不足,信息化保管制度體系不健全導致的,為有效改善這一問題,需要更新理念、強化技術,不斷提高信息技術應用水平,構建有利于公共圖書館古籍文獻管理能力提升的制度體系。
目前,管理工作的核心與重點應放在古籍文獻保存機制構建中,善于利用數據技術和網絡平臺,對各種古籍文獻進行分類,提升圖書館數字化管理能力。例如,在某公共圖書館的古籍文獻管理中,推廣應用“數字方志”通過對相關古籍文獻的關鍵詞進行檢索,可快速實現對相關內容調取,滿足數字化建設需求。實踐工作中,也構建了數字化保存機制,對相關文獻進行編碼,提升安全性[2]。此外,管理過程中,應健全管理制度,對古籍文獻保管做出指導與規劃。
3 結論
綜上所述,在古籍文獻的保管中,公共圖書館進行了數字化建設,通過成立領導小組、培養人才、引進技術和健全文獻保存管理制度體系,促使圖書館的數字化水平提升。同時,在古籍文獻的保存中,通過對管理機制的完善,提升圖書館數字化應用能力,發掘古籍文獻價值,有利于中國優秀文化的繼承與傳播。
參考文獻
[1]何承斌.地方高校圖書館古籍數字化建設探析——以安慶師范大學圖書館為例[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19(07):113-115.
[2]陶蘭蘭.數字化建設在博物館古籍文獻的分析[J].遺產與保護研究,2018,3(01):9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