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盈 彭小青 韓穎
摘 要:網絡教學模式作為信息時代的一種特殊教學方式,已逐漸進入了人們的視野。本文在教學實踐的基礎上,主要研究如何根據《建筑設計Ⅱ》實踐性較強的課程特點,利用互聯網平臺資源與在線輔導相結合的方式解決建筑設計類課程中的網絡授課問題,并通過一些有益的嘗試,總結經驗,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線上教學;網絡課程;建筑設計類課程
基金項目:江蘇省現代教育技術研究2019年度立項課題《基于網絡教學平臺的“翻轉課堂”模式研究——以建筑設計類專業為例》(項目編號:2019-R-70309)。
如今,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普及,各院校都在嘗試將線上教學引入傳統的課堂授課中,借助網絡平臺的授課模式或許將成為信息時代教育的一種趨勢。在此背景下,《建筑設計Ⅱ》課程作為建筑學專業的基礎課程,研究如何依托互聯網實現線上遠程即時教學,嘗試新型網絡課程教學組織,對后續相關課程的開展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
1 課程內容與特色
《建筑設計Ⅱ》是建筑學專業的必修課程之一,主要內容包括幼兒園、文化館等小型公共建筑設計,要求學生在掌握小型建筑及室外環境設計一般程序和思維方法的基礎上,拓展設計內容與方法,最終能將自己的設計思想通過圖紙規范、正確地表達出來。
課程計劃主要分為理論和實踐兩個部分。其中理論部分課時占總課時的10%,由教師集中講解,通過多媒體課件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加深學生對建筑類型及環境設計關系和設計思維方法的認識,明確課題任務中的要求、功能分區、造型特點等,了解相關設計規范,為接下來的自主設計做好準備。而占總課時90%的實踐部分則是以學生收集資料、實地調研、設計訓練等,通過自主學習,培養實踐動手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將設計思路以圖紙的形式表達出來。
在此過程中,本課程的教學特點是推行以學生自我訓練為主、合作討論式的教學方法,采取現場踏勘調研、小組交流與公開展示評講,任務驅動和問題情境創設相結合、一對一輔導教學手段。由此可見,這是一門設計訓練與全程指導相結合的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學生的自我訓練以及師生和學生之間的交流情況決定了學習任務的完成質量。
2 線上教學的特點
線上教學是指以互聯網為技術背景,以各種群學習平臺為技術支持,以班級為單位組織的遠程授課。這種教學形式一般以錄播視頻或網絡直播為主,結合課后輔導,采取“錄播(直播)+線上答疑”模式,在師生之間展開雙向互動。
相較于傳統的課堂授課形式,線上教學具有虛擬性、開放性、互動性和多元化的優勢。首先,網絡信息技術打破了傳統教學活動的時空限制,直播課程和錄播課程既能實現遠程教學,也能實現分時錯峰學習。其次,依托于網絡課程平臺建設,課程內容、教學進度、作業要求等信息均公開透明,可在網上隨時查詢和下載,方便學生靈活自主的安排學習計劃和調整訓練進度。第三,網絡技術為師生、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提供了一個充分自由的空間,學生可以隨時將在自主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反饋到網上,并由教師及時答疑,或由其他同學共同參與話題討論。最后,線上授課的呈現方式更加多元化,除了傳統的教學課件、視頻,還可以通過平臺分享的方式獲取更多相關網絡資源,拓展知識點。由此可見,線上教學受時空約束較少,提供了相對寬松自由的學習環境,但是因為完全依賴于硬件設備和網絡質量等客觀條件的支持,缺少師生間面對面的直接交流,所以對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要求較高,需要教師通過各種方式進行正確引導和及時督促,制定合理的成績考評機制。
因此,針對線上教學的特點,在本學期《建筑設計Ⅱ》的教學過程中,對授課方式、課程安排和評價方法都做了相應的調整和修改。同時充分利用課程的原有網絡教學平臺資源,拓展教學內容,調整訓練側重點,嘗試新的評圖方式,達到最終的教學目標。
3 針對線上教學的課程調整措施
在開展線上教學期間,隨著課程教學方式的整改,全程采用以教學平臺和交流軟件為主、線上資源為輔網絡授課模式,替代了傳統的線下教學模式。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集中授課由線下轉為線上。由于《建筑設計Ⅱ》的課堂集中理論教學實踐十分有限,因此,通常將本課程中與幼兒園和文化館設計相關的建筑設計原理、規范、構造設計等原理和方法作為該課程課堂教學的重點。本來應在教室集中授課的內容,改為借助個人社交軟件移動端中的多人語音功能,結合群簽到、群教案的發送,教師通過語音講解理論知識,學生也能及時考勤并反饋,實現了線上實時課堂。在線上實時授課的同時,也要求學生在課后觀看已上傳至教學平臺的授課視頻,復習和鞏固知識點。
2)充分利用網絡資源,共享調研成果。針對外地學生無法實地調研的情況,鼓勵學生自行通過網絡檢索收集調研對象的信息,查閱相關設計規范,如現有建筑設計案例的圖文介紹、期刊文章等;同時也借助網絡衛星圖像,以及用小型飛行器進行本地航拍的方式,調查了解設計基地的現狀和周邊環境,并通過移動端及時共享調研成果,保證了每個學生前期資料收集和場地調研活動的順利進行。
3)充分借助社交軟件,靈活調整輔導方式。現代社交軟件在語音交流、文件傳輸、圖片處理等方面的功能已十分強大,對于本課程中一對一輔導改圖、一對多(小組)評圖的教學方式也比較適用。例如,在草圖階段,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將設計圖以圖片形式發送,利用社交軟件截圖功能中的簡單畫筆和文字工具,直接進行修改并反饋給學生;在定稿階段,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在課程專用組群里傳設計作品,教師則可以在電腦端圖形處理軟件的輔助下進行批改和截圖操作,并反饋到群里統一評圖,講解共性問題,師生共同參與討論。這種借助了大眾化社交軟件的靈活輔導方式,在設計類課程的線上教學中展現出很大優勢:首先,網絡的普及使輔導改圖不受時間限制,能夠實現師生間的及時交流;而且,隨著軟件功能的不斷完善,較強的圖片處理和語音電話功能,也正在逐漸打破空間的限制,可以達到與面對面相同的無障礙交流效果;另外,隨著技術的發展,這些社交軟件以多種移動終端為載體,操作也會越來越便捷,實現高效、快速的交流。
4)根據客觀條件,修改作業要求。針對不在校學生無法提交紙質作業的情況,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生各自的完成條件,適當修改了作業要求,以適應遠程網絡教學成果的評價。例如,允許學生以電子稿的形式提交圖紙,鼓勵學生提前自學并使用繪圖軟件進行方案設計和作圖,同時也給與相應的指導;同時,將往屆的線下交圖方式改為線上交圖,學生將作業以電子形式上傳至教學平臺,其中對截止時間、文件格式、圖片精度都做了詳細的要求,再由教師統一進行評分批改。
5)充分利用網絡教學平臺,規范成績考評。首先,依托本課程原有的網絡教學平臺,教師可以實現發起簽到、學習任務布置、作業發布、監督評分等一系列教學活動,平臺的后臺統計數據能夠幫助教師精確且直觀的掌握學生的總體和個別學習情況,并加以督促。同時,在成績考評方面,課程最終成績由平時和作業成績共同組成,其中平時成績不但包括網絡簽到考勤,也包括了線上輔導改圖的交流情況和定稿評圖的完成質量。另外,考慮到設計類作業通常采用比較評分的方式,評圖過程中也利用平臺功能加入了學生之間互評的環節,盡量做到成績評定的公開、公正。
6)全程采用“任務驅動”模式,督促和鼓勵學生自主學習。“任務驅動”教學模式在訓練學生的獨立設計能力方面有較大的幫助。本課程在調整教學安排時,利用網絡教學便捷性和即時性的優勢,結合課程訓練內容的需要,在每個階段都為學生設計了相應的學習任務,并將完成情況均計入平時成績。如理論教學階段完成課后觀看相關視頻、前期調研階段完成調研報告、草圖和定稿圖階段的作業上傳等,通過這些連續的任務,引導學生自主查閱資料、解決問題,并由教師提供答疑、咨詢,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和探索精神。這種以學生為主體,教師起輔助、引導作用的教學模式,也有利于激發和保持學生在網絡學習中的積極性。
4 經驗與改進
《建筑設計Ⅱ》作為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對訓練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開展師生間交流方面有較高的要求,通過針對遠程線上的教學方式調整,利用互聯網平臺資源與在線輔導相結合的方式解決建筑設計類課程中的網絡授課問題,并通過一些有益的嘗試,總結經驗,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這實際上也是對建筑學專業設計類課程如何適應新時代、新技術、新需求的教育反思,對后續專業課程的開展也積累了一定的經驗。
參考文獻
[1]劉旭紅,武飛.基于網絡資源共享平臺的建筑設計課程教學研究——以省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建筑設計為例[J].高等建筑教育,2019,28(2):131-137.
[2]許瑩瑩,蔡華,金奇志等.網絡環境下建筑設計課程混合式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以桂林理工大學三年級建筑設計課程為例[J].高等建筑教育,2018,27(3):111-115.
[3]韓建華,劉超英.網絡多媒體技術在建筑學專業項目教學模式中的應用[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3,29(5):31-32.
[4]李琮琦.網絡技術在房屋建筑學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高等建筑教育,2008,17(1):125-127.
[5]李宏,王兆明.建筑藝術類專業網絡教學的信息傳遞與教學設計[J].職業技術,2008,95(7):2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