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塢壁是中古社會極為重要的基層組織,在社會轉型中占一席之地。塢壁作為“小城”的組織功能比較完善,兼具政治、軍事和經濟功能。千家一堡,是塢壁經濟的常態,但通常會根據實情發生漲縮變化。塢壁經濟的顯著特點是憑險而建、耕戰兼備和流動性強。塢壁經濟從興起、發展、壯大到消亡的過程,是國家政府與地方大族力量消長的風向標。
關鍵詞:北方;塢壁組織;經濟;戰爭
1 塢壁組織的產生及發展
塢堡組織也稱為塢壁組織,是在西漢末年就已經出現的一種社會團體組織,最早出現的關于“塢”的記載在西漢中期的竹簡中,是作為軍事防御的一種小型建筑而出現的。漢代在邊陲地區為了抵御少數民族的入侵和解決生產、生活問題,修建名為“障”的小城作為主要的聚居地點,關于塢壁組織的最早記載見于《后漢書·酷吏傳》:“清河大姓趙綱遂于縣界起塢壁,繕甲兵,為所在害。”此時,正值農民大起義爆發,社會動蕩,為塢壁組織經濟興起。東漢政權建立后,光武帝劉秀下令摧毀塢壁,采取“遣其渠帥,皆詣京師;散其小民,令就農業;壞其營壘,無使復聚”的政策,塢壁僅殘存于邊境,受到壓制,塢壁經濟也被迫轉入國家小農經濟的軌道。
漢魏之際,封建統治秩序破壞殆盡;在戰亂嚴重地區,原先的鄉官系統蕩然無存。避居山林、流亡邊鄙的士民百姓,聚合一處,相結相保,組成了大大小小的塢壁。沒有遠逃者,也就近據險筑堡,聚眾結塢。尤其是西晉末年永嘉之亂后,黃河中下游地區塢壁組織遍布,一發而不可收。十六國至北魏時期,已有能力君臨中原的少數民族權貴,采取了攻戰和誘降等辦法,分化瓦解塢壁豪強。然而,整個十六國時期,北方地區戰亂不止,豪強塢壁也相應而根深蒂固,滅而復生,綿延不斷。如河東汾陰薛氏,“有部曲數千家。永嘉之亂,保河汾以自固,歷劉、石、苻氏,莫能屈。”直至北魏,仍“世為強族,同姓有三千家。”而到了北魏建國初期實行的“宗主督護”制度則進一步削弱了塢壁組織的威脅。所謂“宗主督護”制度,是北魏前期地方基層組織的一種形式。北魏統一之初,只是消滅了一些敵對政權,對這些遍地存在的塢堡組織的宗主無法根除。為了穩定統治,便于征徭征稅,于是就采取妥協政策,承認這些宗主的既有利益為合法,任命他們為宗主,以督護百姓,于是形成“宗主督護制”。隨后在孝文帝統治時期,將此制度改為“三長制”,強力地削弱了塢壁組織的獨立性和政治勢力。
2 塢壁組織的經濟特點
塢壁組織的產生及發展都與當時混亂局面有著密切的關系,然而在如此混亂的局面下,仍有許多的塢壁組織生存并且不斷壯大,其原因除了自身的軍事能力外,還有其內部自身的經濟基礎給予支撐。
1)耕戰結合型農業經濟。戰亂破壞了小農社會的安定,而塢壁的建立則在于依靠軍事力量來維持小范圍的安定,保證農業生產的正常進行。十六國初期,塢主李矩“阻水筑壘,且耕且守”。祖逖北伐以宗族部曲為骨干,他在譙時,“佃于城北界……谷將熟,胡果至,丁夫戰于外,老弱獲于內。”十六國后期,王康“糾合關中徙民,得百許人,驅帥僑戶七百余家,共保金墉城。……康勸課農桑,百姓甚親賴之。”如此“且耕且戰”的塢壁地主經濟不僅是戰亂北方的主要農業經濟形式,而且也為北周時代府兵制的興起,為隋唐時期寓兵于農的府兵制的完備奠定了基礎。
2)軍農結合生產體系。塢壁組織作為一個基層政權組織,除了塢主的領導外,還有類似鄉規民約性的不成文法規所形成的約束力。如庾袞被推為塢主后,曾說:“古人急病攘夷,不敢逃難。然人之立主貴從其命也。”于是訂立規約說:“毋持險,毋怙亂,毋暴鄰,毋抽屋,毋樵采人所植,毋謀非德,毋犯非心,戮力一心,同恤危難。”但無論是塢壁組織具有原始民主色彩的“推”選式制度,還是具有鄉規民約性的不成文法規,都是建立在豪強地主與部曲佃客的階級對立基礎之上的,是以階級統治為其根本特征的。當農民投身于豪門以獲得庇護,世家大族屯塢自守,筑堡求全,而塢主把這些投靠的農民按軍事建制編制起來,于是,佃客便成為武裝起來的部曲。實際上,此期的部曲即豪強驅使下的武裝佃客,而佃客又是交租納稅的耕種部曲。戰時,部曲要荷戈作戰,平時則要操耒耕作。部曲作為豪強地主的依附人口,不僅要“峻險厄,杜蹊徑,修壁塢,樹藩障”,從事修堡固塢的軍事活動,而且要被“考功庸,計丈尺,均勞役,通有無,繕完器備,量力任能”,擔負塢壁豪強所征收的租稅和攤派的勞役。
3)移動性的耕戰結合組織。在武裝力量保護之下的塢壁組織,是可以移動的生產單位。李矩“素為鄉人所愛,乃推為塢主,東屯滎陽,后移新鄭,……矩招還離散,遠近多附之。”又如劉遐為塢主,壁于河濟之間,賊不敢逼”。塢壁農業生產點的固定與否,其決定因素在于軍事力量的強盛與否。強則可據塢而自守,排除外界干擾,在一地堅持生產下去;弱則東游而西竄,造成軍事保護之下的農業生產點處于經常變換之中。
3 塢壁組織經濟的作用
1)維護了生產秩序。盡管西晉初年和北魏中期,北方地區曾一度出現過稍微安定繁榮的景象,但這只是曇花一現。在這種大亂中,與“中原蕭條,千里無煙”相對照的是,塢壁地主農業經濟卻“丁夫戰于外,老弱獲于內”,仍然有一種“勸課農桑,百姓甚親賴之”的局面。這些塢壁,不僅成為劉曜、石勒、苻堅等人的重要軍事物資補給基地,而且為北方農業生產在短暫統一時期得到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北方旱作農業技術的定型奠定了基礎。
2)豪強地主經濟和軍閥割據。東漢末年,因戰亂而興起的豪強塢壁首先是以鎮壓黃巾起義軍的面貌而出現的,諸如許褚,“聚少年及宗族數千家,共堅壁以御寇。”這場規模浩大的農民起義很快被分割包圍而遭各個擊破,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則是豪強塢壁武裝力量的眾多和強大。而當黃巾起義被鎮壓之后,豪強塢壁武裝力量防范農民起義的主要作用轉為防御各種封建軍閥勢力和農民勢力,即具有所謂“拒官軍”和“御賊寇”兩種功能。在長期的防御作戰中,那些勢力弱小的塢壁地主大都被吃掉或被吞并,而那些擁有強大武裝的豪強則逐漸發達起來,有的甚至歷幾個政權而不敗。如河東汾陰薛氏,“有部曲數千家。永嘉之亂,保河汾以自固,歷劉、石、苻氏,莫能屈。”塢壁組織的武裝力量維持了豪族地主經濟的鞏固和發展,使豪強地主有了賴以長期立于不敗之地的經濟勢力,同時也具有了一定的防止被并吞的武裝自衛能力。但正是因為塢壁豪族擁有足以立命的武裝力量,往往加劇軍閥混戰,導致戰爭的長期性、劇烈性和普遍性。
3 總結
塢壁經濟是一定歷史條件下自然經濟和依附關系相結合的產物。它的發展必然帶來人民脫離國家,進入塢壁共同體,依附塢主豪族。這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產生的一種特別的組織,是生活在底層的普通百姓在戰亂之際的生存之道,也是未來國家統一后經濟發展的重要基礎。而塢壁經濟從興起、發展、壯大到消亡的過程,也正是中央政府與地方大族力量消長、斗爭調和的結果。
參考文獻
[1]劉華祝.試論兩漢豪強地主塢壁[J].歷史研究,1985(05):36-48.
[2]任懷國.論魏晉南北朝北方塢壁地主經濟[J].煙臺師范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97(2):10-17.
[3]韓昇.魏晉隋唐的塢壁和村[J].廈門大學學報(哲社版),1997.
[4]田久川.論漢魏之際的塢堡組織及其政治形態[J].遼寧師范大學學報,1997(01):74-77.
[5]范兆飛,張明明.十六國北魏時期的塢壁經濟[J].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2011(02):17-24.
作者簡介
趙雪(1996-),女,漢族,陜西省渭南市,學生,在讀研究生,西南大學,研究方向:中東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