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杏 唐夢潔
摘 要:近年來,隨著我國電視節目不斷的推陳出新,越來越多的方言節目走進觀眾的視野。比如說杭州電視臺的《阿六頭說新聞》,湖南經濟電視臺的《越策越開心》,廣東廣播電視臺的《外來媳婦本地郎》等等,這些方言節目在播出后都獲得了觀眾的普遍認同,并且在各臺創下了較高的收視率。對此,我們將結合相關的理論知識,對當前我國的電視方言節目進行分析和研究,分析該類節目戲劇形象,探討節目背后的意義。
關鍵詞:方言;電視節目;戲劇形象;節目效果
基金項目:內江師范學院2019年度大學生科研項目一般項目(項目編號:19NSD-127)。
1 方言在節目中的運用現狀
目前方言在我們的電視廣播頻道中主要以三種方式存在:新聞類節目、娛樂類節目和影視類節目[1]。
1)新聞類節目。關于電視方言新聞最早的記錄可以追溯到2004年杭州電視臺西湖明珠頻道推出的《阿六頭說新聞》,節目中播音員一改往日字正腔圓的“播音腔”,用詼諧生動的杭州話將發生在杭州人民身邊的大小事輕松調侃出來。其中,主持人平民化的視角,大眾化的播報方式,讓新聞更具可看性。節目一經推出就受到了觀眾的廣泛喜愛。此后各地方言類新聞節目先后出現,如山東齊魯臺也推出了一檔新聞訪談類節目《拉呱》。方言與新聞節目的結合,讓新聞內容得到了更好的傳播效果。從傳播者的角度來看,它使用的是當地的方言,語言更具親和力,同時也拉近了播音員與觀眾的距離。從接收者的角度來看,方言新聞與傳統新聞具有極大的差別,它的形式更加新穎活潑,主持人形象更加鮮明。
2)娛樂類節目。方言往往自帶喜劇效果,更加適合娛樂類節目。《越策越開心》是湖南經視推出的一檔娛樂脫口秀節目。自2002年5月開播以來,該節目牢牢占據湖南電視臺收視前列。節目中主持人汪涵和馬可根據節目需要,時不時地運用一些方言,并且制造出各種方言笑料,讓觀眾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看完節目。當然,在節目中主持人用的這些方言,也都是一些簡單易懂,具有代表性的方言,并不會造成受眾的理解障礙,而且能對整個節目還會起到非常良好的烘托作用。在娛樂類節目中運用方言,除了能夠烘托氣氛,讓節目更加輕松幽默,達到良好的傳播效果。同時它也是節目個性化和趣味性的體現,提升節目的核心競爭力。
3)影視類節目。作為方言最大的載體和傳播工具,影視類節目是最佳平臺。《外來媳婦本地郎》從2000年開始一直播放至今,是中國電視史上播出時間最久、經濟效益最好的一部方言情景劇。劇中主要以粵語方言為主,充分體現了當地的文化特色。與此同時,方言的使用也增強了人物的獨特性,讓人物形象更加豐滿立體。《鄉村愛情》中的劉能、趙四等人物形象,早已經成為東北農村老百姓的典型代表。方言與影視劇的結合,一方面可以吸引當地的受眾,另一方面也能夠將地域文化更有效地傳播和發揚出去。通過方言影視劇,人們可以更直觀的感受到本土文化對自身的影響,同時也可以讓外地人對于當地的文化有一個更加具體鮮明的了解。
2 方言在節目中的戲劇形象
方言在各類節目和影視劇中的運用,因其自身特有的戲劇形象而長盛不衰。
1)具有人物代表性。方言的載體是人。我們經常說聽一個人的口音就知道他是哪個地方的人。這恰恰證明了方言存在的價值在于人們的利用。著名文藝理論家李澤厚曾經說過:“典型的個性所以能有突出的普遍意義(共性)在于它是體現必然的偶然,是表現本質的現象,是具有規律性的實在。”縱觀近些年方言影視劇的發展,從早期的四川、廣東方言影視劇到近些年紅遍大江南北的東北影視劇,我們不難發現,方言影視劇中塑造的主要人物大多為生活在底層的小人物,包含了農民、小城鎮的城市平民和進城務工的農民工,他們構成了方言影視劇的人物群,塑造了無數個極具特色的底層人物形象。
2)內容具有真實性。影視作品最重要的特點就是要反映現實,方言類節目也不例外。方言作為具有典型地方特色的文化符號,它本身的使用環境使得在題材內容上大都接近百姓的真實生活,樸實而多彩。這些內容與百姓的生活極為相似,觀眾看到帶有當地方言的電視劇,看到生活中類似的劇情,會感同身受,大大增強認同感。
3)具有鮮明的喜劇特色。對于影視劇來說,語言學家呂叔湘指出:“方言的差別最引人注意的是語音,劃分方言也是主要依據語音。”方言和普通話的發音方式存在差異性,使其語音往往更具獨特語調,而這一獨特語調在影視劇作品中常常被用來制造娛樂效果[2]。上世紀90年代以來,方言小品在最有號召力和影響力的春晚舞臺上大放異彩,促進了導演將方言帶入到影視劇中用以制造娛樂效果,方言影視劇被冠以喜劇的代名詞。東北方言劇《鄉村愛情》最近幾年一直是春節期間的全家歡喜劇類節目的主力。當下中國的影視劇創作呈現出一種遠離城市文化向地域文化轉移的傾向,導演們將目光投向了一些邊遠的小鄉村和小城鎮,而方言正是這些地方最好的代名詞,只有方言才能將地域文化展示得淋漓盡致。
3 方言在電視節目中運用的效果
1)拉近與受眾的距離。方言劇大多是以普通百姓的生活為藍本,真實地再現了大眾日常的生活,激發了觀看的熱情并且容易讓觀眾產生共鳴。當地的方言作品出現在觀眾的視野中,其中的親切感和真實感是毋庸置疑的,一方面是因為作品內容貼近生活,另一方面是因為方言拉近了作品和觀眾的距離。
2)順應多樣化需求。隨著社會的發展,我們對于語言也有了更多的追求,希望能夠在電視上聽到一些與普通話不一樣的語言,而方言就順應了人們對于語言多樣化的內心訴求。從四川話的豁達、幽默到東北話的爽朗、耿直,這些不同的方言各有特色,給大家帶來了不一樣的認同感、新鮮感。另一方面,在現在這樣一個大的發展趨勢下,各大電視臺都在不斷的競爭,這樣勢必就需要一些亮眼的因素,而方言恰恰就屬于其一。俗話說:“十里不同音,百里不同俗”,每個地方的方言都有非常大的差異,它不僅是這個地方區別于其他地方的一個重要標志,同時也代表了各個地方不同的文化特色。
3)促進了地域文化的傳承。“語言是文化整體中的一部分,但它并不是一個工具的體系,而是一套發音的風俗及精神文化的一部分。”馬林諾夫斯基的觀點道出了語言在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方言是一個地域文化的“活化石”,有著豐厚的文化底蘊和語言魅力,觀眾在觀看方言影視劇時能夠深刻感受到不同地域的語言和文化魅力。方言的大量使用還促進了地域文化的傳承[3]。
4)促進了外地人對當地文化的了解。方言作為地方文化的一種,它體現了當地的風土民情,同時也是一種社會現象。外地人如果來到這個地方,最先開始接觸的就是當地的方言,方言有助于外地人了解當地的文化。特別是方言中的一些詞匯,它們是普通話中沒有的,是當地文化和特色的一種代表。
4 結語
近些年方言類節目如雨后春筍,層出不窮,我們在充分利用方言的基礎上,促進了人文交流,但還應注意,方言節目的受眾是有范圍的,有些普通話具備的文化傳播功能,它是無法替代的。因此,我們要在節目中科學規范地使用方言,這不僅是作為一個媒體人對于自身的一個職業道德規范,同時也是對家鄉方言的一種保護和傳承。
參考文獻
[1]袁家驊.漢語方言概要[M].語文出版社,2001.
[2]張換玲.電視臺方言節目的優缺點淺析[J].西部大開發:中旬刊,2013(4):58-58.
[3]郭瑾璀.中國當代方言影視劇的審美研究[M].南京師范大學,2011年3月.
作者簡介
周杏(1998-),女,漢,湖南永州,本科,播音與主持藝術。
指導教師
任思潔(1989-),女,內江師范學院范長江新聞學院專業教師,新聞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