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勇娜
【關鍵詞】中西醫結合療法;消化內科;效果
【中圖分類號】R5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5-0038-01
因生活節奏加快加上不良飲食習慣,胃潰瘍疾病患者有明顯增加。因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胃酸、為蛋白酶等各樣的原因的相互作用,導致胃的粘膜表面發生了缺損,而且深度達到或超過粘膜下層,形成潰瘍[1]。從中醫角度而言,胃潰瘍屬于“胃脘痛”、“痞滿”等范疇[2],根在外邪侵襲、飲食勞倦、起居失調、情志內傷等引起的胃失和降,升降轉樞乏力,氣機受阻不通。半夏瀉心湯是治療胃潰瘍的常用藥方,本次研究重點分析在常規西藥治療的基礎上聯合半夏瀉心湯治療,現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納入我院2018年6月至2019年3月的胃潰瘍患者共94例,納入標準:確診胃潰瘍;患者意識清晰;患者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已獲得醫學倫理委員會書面同意。排除標準:合并精神病患者;對本次用藥過敏者;哺乳期女性;依從性差者。隨機分組,對照組患者中男25例、女22例,平均年齡(41.34±5.24)歲,病程為0.4-1.3年,平均病程為(0.87±0.23)年。觀察組患者中男23例、女24例,平均年齡(42.04±5.15)歲,病程為0.5-1.5年,平均病程為(0.91±0.25)年。對照組和觀察組患者各項指標無差異,采用P>0.05表示。
1.2方法
對照組接受常規西醫治療,奧美拉唑腸溶膠囊(悅康藥業集團有限公司,規格:20mg*14粒,國藥準字H20056577)一次20mg,一日1~2次。每日晨起吞服或早晚各一次。阿莫西林(廣州白云山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廣州白云山制藥總廠,規格型號:0.25g*50s,國藥準字H44021518)口服,一次0.5g,每6~8小時1次。克拉霉素(麗珠集團麗珠制藥廠,規格型號:0.25g*6s,國藥準字H10960227)口服,每次0.25g,每12h一次。療程8周。
觀察組在上述西醫治療的基礎上,茯苓20g,半夏、郁金、白術、黨參、海螵鞘、合歡花各15g,黃芪、炙甘草、白及、蒲公英、砂仁(后下)各10g,生姜6g,黃連5g,吳茱萸3g;每日煎服300ml,于早晨、中午飯后2h服用。療程8周。
1.3觀察指標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療效評價標準:痊愈:患者臨床癥狀全部消失,經胃鏡檢查潰瘍、炎癥均消失;有效:患者臨床癥狀有所緩解,胃鏡下潰瘍消失,但仍有炎癥;無效:臨床癥狀未得到緩解,胃潰瘍面積縮小小于治療前的50%。總有效=痊愈率+有效率。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7.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用X2檢驗。
2.1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情況的分析

表1 兩組患者臨床有效率情況的分析
注:*P<0.05,指與對照組相比較差異顯著。
胃潰瘍是胃粘膜損傷后造成的組織缺損性病變。胃潰瘍的發生與飲食失調、情志所傷、邪氣侵犯、脾胃虛弱等有關,其中脾胃虛弱是胃潰瘍發生之根本,胃絡瘀阻是其關鍵[3]。由于胃潰瘍嚴重影響到患者的生活質量與正常工作,相應的治療可有效改善其臨床癥狀。奧美拉唑腸溶膠囊、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等都是治療常規藥物,但是部分患者可能仍然無法獲得良好療效。
中醫治療胃潰瘍治療以通為用、以降為和,理氣和胃貫穿治療胃病始終。半夏瀉心湯可起到清瀉胃寒胃熱的作用,其出自《傷寒論》[4],可起到和胃降逆,開結散痞的功效。本次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臨床總有效72.34%低于觀察組臨床總有效93.62%,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方劑中的黃芪、黃連起到瀉熱之效,生姜、半夏可起辛開散痞之效,現代藥理作用顯示半夏可降低胃酸酸度,有利于胃黏膜的修復。半夏瀉心湯整個方劑可發揮出補泄、升降、安神,有效起到和胃降逆、開痞散結之效[5]。丹參可擴張胃黏膜血管,有效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潰瘍周圍炎癥的吸收。與西藥相比,中藥治療其療效穩定,不良反應小。
值得注意的是,對于胃潰瘍患者想要盡可能避免對正常工作生活的影響,不僅僅需要盡可能的配合醫師接受中西醫治療,另外相應的生活方式也要注意,包括合理營養、不暴飲暴食、有良好生活習慣。
綜上所述,針對胃潰瘍患者在常規西醫治療的基礎上聯合半夏瀉心湯治療可獲得良好療效,值得臨床應用與推廣。
參考文獻
李紅.中西醫結合治療慢性胃潰瘍的臨床觀察[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9,17(18):121-122+129.
朱曉鋒.胃瘍促愈湯對胃潰瘍患者血清炎癥因子及免疫功能的影響[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9,28(21):118-119.
劉文靜,牛陽,南一.牛陽教授運用烏貝芨甘散加減方治療胃潰瘍臨證經驗[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9,28(19):69-72.
李艷清.中醫辨證治療胃潰瘍的臨床療效分析[J].中國醫藥指南,2019,17(28):173-174.
王開英,陳柯婷,毛煒,金浩淼,周杏萍,何穎萍.胃潰瘍驗方劑聯合奧美拉唑治療胃潰瘍的療效及對胃腸激素水平影響[J].中華中醫藥學刊,2019,37(10):2526-2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