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紅
【關鍵詞】傳統溶血素;血常規檢驗;新型溶血素
【中圖分類號】R446.1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5-0040-02
血常規檢驗是臨床醫生診斷病情時一種常用且有效的輔助手段,檢驗過程中通過分析紅白細胞的數量、性質等情況進一步了解患者機體內器官組織的病理變化情況,以便盡早實施可行的治療方案[1]。現階段,隨著醫學水平的飛速發展,新型溶血素在安全、準確率高、環保、無毒等方面的優勢比較大,這就對傳統溶血素有著沉重的打擊。為此,我院將選取90人健康體檢患者隨機分為兩組進行臨床分析,現將分析結果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8.5-2019.5期間在我院進行健康體檢的90例健康人群,將其按照隨機分配法分組比較,其中實施傳統溶血素進行血常規檢驗設定為對照組,該組中45人男女比例為24/21,最小年齡為19歲,最大年齡為69歲,平均年齡(43.98±2.98)。實施新型溶血素進行常規檢驗設定為觀察組,其最小年齡為20歲,最大年齡為70歲,平均年齡(44.09±3.01),男女比例為23/22.對照組和觀察組的一般資料可比但組間無顯著性差異,(P>0.05)。
1.2方法
對照組采用傳統溶血素:空腹狀態下抽取該組研究對象3ml靜脈血作為標本,置于傳統溶血素(0.5g/L硝普鈉鹽+5.5g/L氰化鉀)內并保存于抗凝管內,立即送檢。
觀察組采用新型溶血素:空腹狀態下抽取該組研究對象3ml靜脈血作為標本,置于新型溶血素內(95%醫用乙醇+TritonX100+甲醛+ 16-烷基三甲基溴化銨)并給予SYS稀釋液,注意保證血液分析質量。兩組所選儀器為:半自動血液細胞分析儀。
1.3觀察指標
觀察并統計的檢驗指標包括:血小板計數、白細胞計數、血紅蛋白。
1.4統計學分析
本組血常規檢驗實驗涉及到的數據信息統一采用專用軟件:SPSS22.0進行分析,計量資料組間檢驗用t,表示用±標準差,檢驗水準a=0.05, P<0.05:組間差異存在顯著性且有統計學意義。
對兩組檢驗數據進行分析,比較對照組發現,觀察組的血紅蛋白較高,組間差異經檢驗,存在統計學意義(P<0.05)。而白細胞計數和血小板計數方面,兩組數據差異不明顯,(P>0.05)。詳細見下表1。

表1 兩組檢驗數據對比
臨床醫生常常通過解讀血常規檢驗數據判斷受檢者是否存在一些疾病,如感染、貧血、造血系統異常等,然而在血常規檢驗過程中,具體是應用氰化高鐵紅蛋白方案分析血紅蛋白水平[2]。實驗對比分析了傳統溶血素和新型溶血素,其中傳統溶血素屬于一種常用試劑,在血常規檢驗過程中,能夠促使溶血素表面活性劑充分有效溶解血液樣本中的紅細胞,并釋放紅細胞血紅蛋白,隨后經過一系列反應轉化為氰化高鐵紅蛋白,再檢測血紅蛋白的濃度。由于傳統溶血素中含有亞硝基鐵氫氰化物,此類物質本身有劇毒,在經過反應轉化后會得到氰化氫,使得細胞呼吸麻痹,甚至出現其他不良情況,如窒息、死亡[3]。這一特點對檢驗者的人身安全有嚴重的威脅。此外,傳統溶血素的廢液中有氰化物,檢驗后務必要經過處理才可排放,這在一定程度使得檢驗成本增加。
相比而言,新型溶血素具有檢驗成本低、安全性高等優勢。檢驗過程中,能夠充分溶解紅細胞,同時出現白細胞收縮現象。此外,研究發現,檢驗操作時能夠獲得較慢的紅細胞溶解速度,提高檢驗準確率[4]。此類物質不會對生物體產生毒性危害,檢驗后,其廢液不需要再次加工,這樣大大降低了檢驗成本。但臨床發現,保證檢驗操作者安全的前提下,為了保證檢驗結果的有效性,務必要確保檢驗環境良好,同時要控制好混合液之間的接觸。結合研究結果顯示:對照組血紅蛋白(121.59±2.14)g/L顯著低于觀察組(141.27±2.03)g/L,數據組間差異較大,(P<0.05)。因此,要采取相應的措施糾正這一現象。而兩組白細胞計數和血小板計數數據,數據組間差異較小,(P>0.05)。
綜上,相比傳統溶血素進行血常規檢驗,新型溶血素在血常規檢驗中,以成本低、生物安全性高、準確率高的優勢,在臨床的推廣意義更大。
參考文獻
鄭輝,王偉娟,康麗霞.新型溶血素和傳統溶血素在血常規檢驗中的應用對比[J].中國處方藥,2016,14(03):123.
滕曉杰.分析靜脈血和末梢血對血常規檢驗結果的影響[J].當代醫學,2018,24(24):62-64.
徐艷杰.臨床血常規檢驗中新型溶血素與傳統溶血素的應用比較觀察[J].黑龍江醫藥,2017,30(04):857-859.
朱曉穎.新型溶血素和傳統溶血素在血常規檢驗中的臨床應用效果觀察[J].現代診斷與治療,2017,28(14):2646-26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