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麗努爾·斯拉吉 阿依賽爾·庫熱西
【關鍵詞】腦梗死急性期;運動功能障礙;康復治療;FMA評分;效果
【中圖分類號】R743.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5-0044-01
近幾年,腦梗死患病率不斷擴大,致疾率與病死率較高,急性期患者腦部供血系統異常,多存在粥樣化表現,患者常有惡心和嘔吐的癥狀,嚴重時可引起偏癱,易累及生命,嚴重影響人們身心健康與生活質量。運動功能障礙是腦梗死預后并發癥,若能采取早期康復治療可改善機體運動功能[1]。本院對290例腦梗死并發運動功能障礙者行早期康復治療,并與對照組實施比較,下面就治療過程作如下介紹。
1.1一般資料
取擇選2016年10月到2019年10月固定時間本院接診的580例運動功能障礙患者實施研究。納入標準:滿足臨床對腦梗死急性期的診斷標準;患者知情且同意。排除標準:伴有精神性疾病;并發惡性腫瘤;非自愿參加研究。以隨機數字法劃分成對照組(n=290)和研究組(n=290),對照組男性180例,女性110例;年齡最大最小值43歲、74歲,均齡(57.3±5.6)歲;研究組男性172例,女性118例;年齡最大最小值45歲、76歲,均齡(58.6±5.4)歲。對兩組患者組間基線資料進行獨立樣本檢測對比,P>0.05,存在比較價值。
1.2方法
對照組接受基礎治療,即抗凝、擴張血管等一般治療。研究組立足于此基礎,待患者生命體征平穩后展開早期康復治療:①保持正確體位,于患者側臥、健側臥位等開展抗痙攣體位,結合患者康復狀況實行肢體被動訓練,包括關節屈伸、外展等,每一動作重復10次左右。②盡早進行床上運動,行仰臥位后屈曲膝關節與髖關節,于兩膝間墊一枕頭,術后指導患者抬臀、伸髖,反復重復動作,活動以身體舒適為宜。③結合康復情況實施轉移、平衡鍛煉,比如患側翻身、健側翻身、坐位平衡及站立平衡等訓練,然后逐漸轉變為日?;灸芰Φ挠柧?,即穿衣、洗漱、如廁等??祻陀柧毿枳駨挠珊喌诫y的原則,堅持漸進式訓練方針。④在整個康復治療中需著重強調患者主動參與性,密切觀察其心理活動,以便第一時間調節負性情緒,建立積極治療的自信,以提升其依從性。同時康復訓練的具體活動量應根據患者實際情況來決定,通?;顒訒r間為每次半小時,每日一次。兩組均治療2個月[2]。
1.3觀察指標
①對兩組肢體運動及日常生活能力實施比較。采用FMA量表評分制對患者上肢、下肢運功力實施評估,采取百分制,分值越高效果越好;同時以Barthel量表評價兩組日常生活能力,得分越高越好。②比較兩組并發癥。如體位性低血壓、肢體腫脹等。
1.4統計學方法
借助SPSS22.0軟件對數據行統計分析,肢體運動及日常生活能力以均數±標準差表示,t進行驗證。并發癥用率表示,以X2進行檢驗,P<0.05提示存在統計學意義。
2.1肢體運動及日常生活能力
經治療,研究組FMA評分、Barthel指數相比于對照組明顯較高,具統計學差異(P<0.05,見下表)。

表1 兩組肢體運動及日常生活能力狀況分析(-x±s;分)
2.2并發癥
研究組體位性低血壓5例、肢體腫脹3例,總并發癥率2.76%;對照組體位性低血壓12例、肢體腫脹8例,總并發癥率6.90%,與對照組比,研究組并發癥率降低幅度更為優異,P<0.05,X2=5.4037,具統計學意義。
腦梗死形成原因是因腦動脈呈粥樣化性狀所致,其可破壞人體腦部神經組織,使得神經功能遭受嚴重損傷,同時可有效阻斷運動神經正常傳導功能。若出現腦梗死需立即送醫治療,以免耽誤診治黃金時期。研究表明,腦梗死急性期患者其自身腦神經功能恢復在病發后采取康復介入治療時間越早,患者臨床效果愈加滿意,并且運功功能障礙出現的幾率越小[3]。在早期指導患者保持正確體位,可降低關節變形率;實施主被動訓練可加速血液循環,確保關節軟骨基本能力正常;對痙攣肌肉組織實施牽引,以刺激大腦中樞運動,避免發生因長期臥床引起的生理功能退化現象。另外,早期采取康復治療能夠重建腦組織功能,繼而改善肢體的運動功能,促進自理能力提升[4]。本次研究中研究組FMA評分、Barthel指數較對照組顯著較優P<0.05,與對照組比,研究組并發癥降低效果更具差異性,說明早期康復診治效果可觀。
綜上所述,腦梗死急性期并發運動功能障礙接受康復治療效果理想,可改善人體運功功能障礙,促使肢體運動協調,減輕身體疼痛,降低并發癥,可行性較強,值得臨床借鑒。
參考文獻
付娟娟,夏楠,任彩麗,等.臨床康復路徑對亞急性期腦梗死患者功能恢復及醫療成本效益的影響[J].中華物理醫學與康復雜志,2017,39(8):577-581.
朱吉秀.早期綜合康復治療急性腦梗死的療效探討[J].基層醫學論壇,2017,21(34):4792-4793.
司寬紅,陳文博.方氏頭針同步康復訓練治療腦梗死肢體運動功能障礙療效觀察[J].山東中醫藥大學學報,2018,42(5):425-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