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志毅
【關鍵詞】水平肌加強減弱術;下斜肌切斷術;小兒斜視;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R779.6【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5-0068-01
在眼外肌疾病中,斜視較為常見,其主要表現是,患者在觀看同一物體時,無法使用雙眼同時注視。該疾病多發生于小兒群體。此病發生時會伴隨下斜肌功能亢進的情況時有發生,不僅會引起患者弱視,還會導致其生活質量下降。臨床中采取正確的方法進行治療,能夠改善患者的疾病情況[1]。基于此,本次研究選取我院收治的斜視患者進行分析,并采用分組比較的方法,探析斜視患者中應用水平肌加強減弱術聯合下斜肌切斷術治療的臨床效果,具體報告內容如下。
1.1一般資料
從我院2018年10月-2019年11月收治的斜視患兒中,選取其中60例作為本次主要研究對象,使用隨機分組的方法將患兒分到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各30例患兒;對照組中有男性患兒16例,女性患兒14例,本組患兒的年齡介于2歲-10歲之間,年齡的平均值為(6.37±2.16)歲。觀察組中有男性患兒17例,女性患兒13例,該組患兒中,年齡最大的11歲,年齡最小的2歲,年齡的平均值為(6.49±2.33)歲。所有的患者中有13例患者有下斜肌功亢,占據(21.67%);比較兩組患兒的一般資料,未發現明顯區別,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資料的可比性較高。
1.2方法
所有的患兒在治療前接受麻醉,其中部分患兒接受神經安定麻醉,另一部分患兒接受局部麻醉。待麻醉起效后,進行手術。對照組患兒的治療采用水平肌加強減弱術。觀察組則使用水平肌加強減弱術聯合下斜肌切斷術治療。
1.3療效判斷標準
兩組患者接受不同方法治療后,統計其治療效果,并進行比較。治療效果可分為治愈、基本治愈、欠矯。治愈:治療后患兒的臨床狀況消失,且斜視角度低于15°。基本治愈:治療后患兒的臨床癥狀得到明顯改善,且斜視的水平角度處于20°左右。欠矯:以上條件均未達到。(總有效率=治愈+基本治愈)。
1.4統計學處理
本次研究中錄入的數據,需要采用統計學軟件處理,故選擇SPSS 23.0完成數據的錄入和分析。以(%)描述計數資料,組間數據比較則使用X2檢驗;若兩組比較后差異較大,有統計學意義,則使用(P<0.05)表示。
2.1兩組患者病情狀況比較
觀察組中下斜肌功能正常患者26例,下斜功能亢進患者4例,所占比例分別是(86.67%)、(13.33%);對照組中下斜肌功能正常患者21例,下斜功能亢進患者9例,所占比例分別是(70.0%)、(30.0%);差異明顯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患兒治療效果比較
采用聯合治療方法的觀察組,其治愈、基本治愈和欠矯例數,分別為15例、14例、1例;所占比例分別為(50.0%)、(46.67%)、(3.33);治療總有效率為(97.76%)。使用單純水平肌加強減弱術治療的對照組,其治愈、基本治愈和欠矯例數,分別為13例、11例、6例;所占比例分別為(43.33)、(36.67)、(20.0%);治療總有效率為(80.0%)。兩組治療總有效率比較,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
臨床中將存在眼球位置異常、眼球運動異常且雙眼視線分離的情況稱為斜視,其在眼科疾病中較為常見[2]。在斜視患者中,小兒群體較多,主要表現為觀看同一目標時,無法將雙眼共同注視于該目標,該病引發的原因主要是患兒眼部周圍肌肉異常所致。長伴有下斜肌功能亢進癥狀。目前臨床中對于該病的治療常采用手術治療方法。水平肌加強減弱術、下斜肌切斷術聯合等治療方法較為常見,據相關研究表明[3],使用單一的方法進行治療,雖然能夠起到一定的治療效果,但是效果不夠明顯。因此為了提高治療效果,將水平肌加強減弱術、下斜肌切斷術聯合的治療方法應用到斜視的治療中,對其效果進行探析[4]。本次研究表明,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7.76%(29/30);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為80.0%(24/30);差異顯著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使用水平肌加強減弱術聯合下斜肌切斷術治療的方法,對斜視治療效果的提升有著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李強.水平肌加強減弱術聯合下斜肌切斷術治療小兒斜視的臨床效果觀察[J].現代醫學與健康研究電子雜志,2019,3(01):10-11.
常宏.水平肌加強減弱術聯合下斜肌縮短術治療小兒斜視的臨床觀察[J].大醫生,2019,4(01):38-39.
李占元.水平肌加強減弱術聯合下斜肌切斷術對小兒斜視的治療作用研究[J].四川解剖學雜志,2018,26(03):121-123.
楊新治,趙艷輝.水平肌加強減弱術聯合下斜肌切斷術治療小兒斜視的臨床效果觀察[J].
中國處方藥,2018,16(06):136-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