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芳
【關鍵詞】中醫針灸治療;失眠癥患者;療效;觀察
【中圖分類號】R47.6 ?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5-0107-02
我國中醫領域認為,導致失眠的原因在于機體心神不安,或是失養,致使的難以入睡的病癥,對于不同失眠患者來說,其失眠癥狀也存在一定不同,有些失眠患者則表現為睡眠不穩,亦或者睡醒后難以入睡,還有些失眠患者表現為頭痛頭暈,整夜不寐等,會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以及工作。基于此,本文主要研究中醫針灸治療失眠癥患者的臨床療效,現研究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
在我院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失眠癥患者中抽取96例,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各48例患者,對照組患者中,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22例,患者年齡22~62歲,平均年齡(45.6±3.3)歲,病程1~16個月,平均病程(5.9±3.5)個月;觀察組患者中,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18例,患者年齡23~65歲,平均年齡(45.9±3.6)歲,病程1~17個月,平均病程(6.1±3.7)個月。
1.2方法
1.2.1對照組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治療,服用阿普唑侖,劑量為0.5~0.8毫克,在睡前30分鐘服用,持續治療28天[1]。
1.2.2 觀察組方法
觀察組患者實施中醫針灸治療,主要治療方式體現如下:針灸選取主穴為神門、內關,若患者失眠癥狀為心脾虧損,則輔以足三里、心俞穴以及脾俞穴。若患者為心膽虛怯,則輔以丘墟穴,膽俞以及心俞穴。若患者為胃氣不和,那么則輔以下脘穴、胃俞。若患者為肝火擾心,則輔以俠溪與行間[2]。若患者痰熱擾心,則輔以內庭及豐隆。在針灸期間,需對患者的皮膚和工具進行消毒,而后讓患者以平臥位亦或取坐位,讓其保持身心的放松,而后在相應穴位上精準入針,全部運用平瀉平補法進行操作,在留針30分鐘之后再取針,每天1次,持續治療28天。
1.3臨床觀察指標
①觀察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在經過治療后,若患者睡眠時間≥6小時,在睡醒后并無不適之感為治愈。若患者睡眠時間≥3個小時,能夠處在深度睡眠狀態中,臨床癥狀也較之前有所改善為好轉。若患者在經過治療后,各項指標仍未表現任何改善為無效。總有效率為(痊愈+好轉)/本組患者數×100%。②運用PSQI評定兩組患者睡眠質量,主要涵蓋睡眠時間,睡眠頻率,入睡時間,睡眠障礙,以及日間功能等諸多方面,分數愈低,則代表睡眠質量愈好。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5.0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1?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對比(n)%

表2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與治療后PSQl評分(-x±s,分)
在中醫領域中,失眠也被稱之為“目不瞑”以及“不寐”。導致失眠癥狀出現的原因有很多,如勞逸失衡,情志失調,病后體虛等方面問題,進而則會致使患者產生胃氣不和、肝火擾心、心膽虛怯、心脾虧損等諸多癥狀,漸漸就會愈發加劇患者的失眠癥狀[3]。
中醫針灸治療失眠癥狀,具備損傷性小,安全性高,不良反應較少等諸多優勢特征,現如今中醫針灸治療的方式已經愈發運用在失眠癥患者的臨床治療中,并且由于失眠病位和膽、心、腎、脾等臟器存在尤為密切的聯系,所以在針灸期間,應取內關與神門兩穴,并當作主要穴位,以一同發揮養心安神、補心氣的效果,從而提高患者的睡眠質量[4]。
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要明顯高于對照組患者,觀察組患者與對照組患者的治療總有效率分別為97.92%和91.66%。在治療前兩組患者PSQI評分差距微弱,在經過治療后,觀察組患者PSQI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患者。
總之,中醫針灸治療失眠癥患者的療效尤為顯著,利于增強患者的臨床療效,緩解患者的失眠癥狀,提高患者的睡眠質量。因此說,值得在臨床中加以推廣。
參考文獻
鐘林曉.中醫針灸治療失眠癥患者的療效觀察[J].世界睡眠醫學雜志,2019,6(08):1066-1067.
劉芹芹.中醫針灸對失眠癥患者的療效觀察及對睡眠質量的影響[J].世界睡眠醫學雜志,2019,6(01):45-46.
彭正東,余婧,張杏.中醫針灸聯合加味二仙湯治療42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療效觀察[J].
內蒙古中醫藥,2012,31(12):38-39.
緱燕華. 調任通督針法治療失眠癥的臨床研究[D].廣州中醫藥大學,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