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軍 郭振山 康英慧
【關鍵詞】達斡爾族;頸動脈內中膜厚度;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
【中圖分類號】R445.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5-0137-02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CHD)是成為威脅人類健康的重大疾病。研究表明頸動脈的內中膜厚度(IMT)及斑塊的嚴重程度可很好的反映冠狀動脈硬化的發展程度[1]。同時流行病學調查表明,CHD是一種受多種因素影響的疾病,存在種族與地理環境差異,不同民族CHD的發病率和死亡率不同。達斡爾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之一,目前有關達斡爾族CHD的研究資料尚少,而國內外尚無探達斡爾族IMT與CHD相關性研究的數據。本研究為探討達斡爾族頸動脈IMT在預測CHD及其程度提供一定的參考。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為2010年5月-2019年5月于我院行冠狀動脈造影并同時行頸動脈超聲檢查的可疑冠狀動脈硬化性心臟病達斡爾族患者65例。男性29例,女性36例,平均年齡59.52±5.14歲。
1.2? 儀器與方法:
1.2.1? 冠狀動脈造影檢查:采取標準Judlkins法,取水平后前位、左右前斜位、腳頭位投照,冠狀動脈任一分支存在>50%的狹窄視為存在病變,統計病變血管支數[2]。
1.2.2? 頸動脈超聲檢查:使用飛利浦GEVivid7、PhilipsEPIQ7C彩超儀,探頭頻率10-12MHz,于冠狀動脈造影前后行頸動脈超聲檢查。患者仰臥位,頭略向后仰,依次檢查右側和左側頸動脈。于頸總動脈遠心端1-1.5cm處測量IMT,避開斑塊,測量3次取均值。雙側最大值作為評價指標。IMT評價標準(2009年中華醫學會診斷標準):頸動脈局部1.0mm≤IMT< 1.5mm為IMT增厚,局部IMT≥l.5 mm為斑塊。
1.2.3 相關危險因素的收集:患者均于冠狀動脈造影前清晨采集空腹外周靜脈血,檢測血糖、甘油三酷(TG)、總膽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ch)、低密度脂蛋白(LDL-ch)。收集患者年齡、性別、吸煙史(以平均每日吸煙支數>2支定義為吸煙者)、飲酒史、高血壓病史。
1.2.4排除標準:合并大動脈炎、血液病、惡性腫瘤、嚴重肝腎功能不全,甲狀腺功能低下、中重度心肺功能不全、重度心律失常,嚴重主動脈瓣狹窄、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結締組織病、精神病患者。
1.3?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16.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多個樣本均數的比較采用方差分析,頸動脈IMT值的相關因素采用多因素的logistic回歸分析。P〈0. 05認為有統計學意義,P<0.01認為有顯著統計學意義。
2.1? 正常組與CHD不同病變組內中膜厚度比較
正常組與單支病變組、雙支病變組、3支病變組IMT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達斡爾族IMT隨冠狀動脈病變嚴重程度的增加而增厚(見表1)。以 IMT≥1.0 mm 或出現粥樣斑塊對 CAD 診斷的敏感性78.4%,特異性64.3%,陽性預測值88.9%。IMT≥1.0mm 及 <1.0組CHD與非CHD患者陽性率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31.08,χ2= 31.12,P<0.01)。(見表2)

表1?正常組與CHD組內中膜厚度lMT(mm)比較

表2?正常組與CHD組內中膜厚度lMT(mm)比較
2.2頸動脈內中膜厚度的相關性危險因素的研究
達斡爾族IMT相關危險因素的單因素分析中IMT正常組與IMT增厚組間年齡、LDL-ch、吸煙、高血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經Loigistc多元回歸分析,發現年齡及吸煙及LDL-ch是IMT增厚的獨立危險因子,其OR值分別為1.25、1.98、9.64。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CHD在世界的致死率呈逐年上升趨勢,年輕化愈加明顯,其發病率及死亡率位居前列[3]。CHD主要病理生理機制是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狹窄或阻塞所致的心肌缺血壞死,早期診斷CHD并對其進行干預治療是CHD防治的關鍵措施。冠脈造影可清晰顯示冠狀動脈及其分支的解剖形態變化,是診斷CHD的金標準,但屬于有創操作,價格高,不易于在早期診斷中得到推廣應用。
動脈粥樣硬化累及全身動脈系統,主要表現在大中型動脈,頸動脈粥樣硬化和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有著共同的病理基礎和危險因素。有人將超聲方法與病理組織學方法進行比較,發現IMT的改變早于斑塊的發生。作為易發部位將頸動脈作為反映動脈硬化的指標己被廣泛認可。高分辨率超聲圖像可清晰觀察到頸動脈粥樣硬化過程中IMT增厚、斑塊的形成,準確測量IMT及斑塊大小的同時,還能較準確的反映血管腔狹窄情況,成為早期發現頸動脈粥樣硬化的一種簡便、無創、可靠的手段。
達斡爾族主要生活于呼倫貝爾地區,大部分生活在農牧區,氣候寒冷,造就了不同的生活及飲食習慣。其CHD患者存在多種危險因素:如吸煙,飲酒,肥胖,高鹽、高脂飲食以及遺傳因素等,同時對CHD危險因素的干預措施少。本研究結果表明達斡爾族CHD嚴重程度與IMT明顯相關,年齡、LDL-ch 、吸煙、高血壓是達斡爾族頸動脈內-中膜的危險因素,與既往研究結果相近,提示達斡爾族IMT可以作為早期篩選CHD的指標。頸動脈超聲簡便易行,同時便攜超聲可以深入農牧區,作為達斡爾族CHD早期篩查的方式之一,及早對達斡爾族CHD患者進行診斷及干預治療。
本文對研究少數民族CHD與IMT的相關性提供了一定的參考數據。所收集數據年度跨度較大,同時選擇范圍為住院病人,樣本量小,影響了數據的可靠性,有待于大樣本的調查研究。
參考文獻
廉承凱,陳成海.超聲檢測頸動脈內中膜厚度及斑塊的臨床應用進展.中國臨床新醫學,2013,6(6):608-612.
景江新,張紅玉,李軍等. 頸動脈斑塊超聲與冠狀動脈狹窄關系分析.中國詢證心血管醫學雜志2016,8(10):1198一1200.
榮惠,劉友萍,黃江.血清脂蛋白a、同型半胱氨酸及尿酸水平與冠心病患者冠脈狹窄程度的相關性研究[J].當代醫學,2019,25(15):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