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正波
【關鍵詞】膽源性急性胰腺炎;普外科;手術治療
【中圖分類號】R657.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5-0145-01
急性胰腺炎的誘發因素較多,比如暴飲暴食、酗酒等不良情況造成胰腺組織發生自身消化,逐漸造成胰腺水腫、出血等情況,甚至直接造成胰腺組織壞死,屬于普外科常見急癥的一種。據報道指出,急性胰腺炎患者大多由膽源引起,發病與患者的飲食密切相關,可以選擇的治療手段較多,但常選擇的方法是手術治療[1-2]。目前,普外對膽源性急性胰腺炎的手術治療方案主要是腹腔鏡手術,但何時為患者手術的臨床意義顯著尚存爭議,本次對不同時期腹腔鏡手術治療的膽源性急性胰腺炎患者的臨床情況進行分析,旨在探析早期腹腔鏡手術治療的效果與應用價值。
1.1一般資料
研究時間是在2018年1月-2019年6月,納入標準:選入我院收治的膽源性急性胰腺炎患者60例為對象,病情通過影像學檢查證實,患者既往機體狀態良好,具備良好的手術耐受力,患者依從性良好,患者與家屬均知曉手術內容,同意參與和配合研究;排除標準:存在其他消化系統疾病、血液疾病和全身免疫性疾病;入組前接受過其他系統性治療和重大臟器器質性損傷的患者;具有手術禁忌證和依從性低的患者。隨機將60例膽源性急性胰腺炎患者分成兩組,每組30例:對照組年齡23-68歲、平均(50.8±6.2)歲,男性19例和女性11例;觀察組年齡24-67歲、平均(50.6±6.4)歲,男性21例和女性9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差異,P>0.05。
1.2方法
腹腔鏡手術方法:給患者用常規的四孔操作,為患者行全身麻醉,保持頭高腳底和左側斜臥體位,于肚臍部上緣切開1cm,建立二氧化碳氣腹,在劍突下緣2cm位置切開,以此作為主操作孔,并在右肋緣鎖骨的中線和右腋前線切開1cm,以此作為輔助操作孔。將患者的膽囊管慢慢分離,充分露出患者的總膽管,選擇膽總管無血管部位的切口,縱行剪開大概1cm的膽總管,右上到下將結石用取石籃取出。依膽總管情況置入T管,經鎖骨中線肋緣引出T管。觀察組在發病后1周內接受手術治療,對照組在發病后1-2周內接受手術治療。
1.3觀察指標
觀測患者的圍手術期指標,包括術后APACHE II評分和術后24h引流量、肝功能恢復時間和體溫恢復時間、住院時間;記錄患者出現的腹腔膿腫、假性胰腺囊腫、胰瘺/腸瘺等并發癥。
1.4統計學方法
統計學軟件用SPSS 24.0,計數資料用(%)表示,卡方檢驗;計量資料用(-x±s)表示,t檢驗;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圍手術期指標
觀察組的術后APACHE II評分低于對照組,術后24h引流量少于對照組,肝功能恢復時間短于對照組,體溫恢復時間短于對照組,住院時間短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圍手術期指標(-x±s)
2.2并發癥
觀察組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并發癥(n,%)
膽源性急性胰腺炎的治療手段較多,一般包括保守治療和手術治療,但臨床經驗指出,保守治療的效果欠佳,因為保守治療并不能徹底消除患者體內的真正病源,能在短期內控制患者的病情,而遠期療效不理想,患者發生病情復發和加重的風險很大[3]。
本次研究中為患者早期行腹腔鏡手術治療的效果優于延期手術,患者術后APACHE II評分低,術后24h的引流量少,并在短時間內見患者的肝功能和體溫恢復,住院時間較短,發生腹腔囊腫和胰瘺/腸瘺的患者各1例,并發癥總發生率僅為6.67%,經臨床對癥處理后,未對患者的病情恢復造成影響。由于膽源性急性胰腺炎的發病原因是膽道病變造成的姨管梗阻,并引起胰液發生外滲,胰腺的防御功能被損傷,致使胰腺與周圍組織出現不同程度的炎性壞死和水腫等情況。趙銀峰[4-5]指出患者大都合并感染或梗阻的問題,急性發病的患者病情發展快速,病勢重,未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時,病情持續加重,極易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說明膽源性急性胰腺炎在發病后1周內接受手術治療的效果比1-2周內明顯,可明顯降低患者術后并發癥發生率。
參考文獻
潘長勇,呂曙光,張明.分析膽囊結石并發膽源性急性胰腺炎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手術時機[J].中國社區醫師,2019,35(13):68+71.
唐永軍.膽囊結石并發膽源性急性胰腺炎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的手術時機探討[J].臨床醫學研究與實踐,2018,3(18):70-71.
劉彥立.不同手術時機治療膽源性急性胰腺炎的療效及預后分析[J].臨床研究,2018,26(10):102-103.
趙銀峰.膽源性急性胰腺炎的臨床分型與手術時機的選擇[J].中外醫學研究,2019,17(11):154-155.
柳承業.研究腹腔鏡膽總管切開取石術治療膽源性急性胰腺炎的臨床效果[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8,18(0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