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麗娜
【關鍵詞】布病;布氏桿菌;護理干預;價值
【中圖分類號】R183 ?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5-0189-01
布病即布魯氏菌病,主要是由于布氏桿菌感染所誘發的人畜共患傳染疾病,該疾病好發于廣大的農牧地區。近年來隨著我國畜牧養殖業的快速發展,特別是牲畜交易頻繁區域布病的發病率較高,該疾病也屬于消耗性疾病,若不能有效治療,容易對患者的健康安全產生嚴重威脅[1]。此類患者治療過程中開展科學的護理干預,對于加速患者疾病康復以及預防疾病復發等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本文將著重探究布病患者有效的護理方法和應用效果。
1.1線性資料
隨機抽取2017年5月~2019年8月我院76例布病患者,以其護理方案為標準分組,觀察組(針對性護理組,38例):性別比,男∶女=22∶16;年齡24~68歲,均值(43.2±0.5)歲。對照組(常規護理組,38例):性別比,男∶女=21∶17;年齡22~69歲,均值(42.6±0.6)歲。2組線性資料在比較中P>0.05。
1.2方法
對照組開展常規護理,即做好常規的環境護理、用藥指導以及病情觀察等;觀察組則在該基礎上開展針對性護理,措施有:(1)發熱護理:針對存在發熱癥狀者需給予科學的護理干預,對于體溫小于38.5℃的患者,主要可采取物理降溫措施,既通過溫水或酒精等為患者進行擦拭,同時也可應用冰袋等方式來降溫。對于體溫大于38.5℃的患者,則需要遵醫囑應用退燒藥物進行降溫治療。與此同時,還需配合物理降溫法來加速降溫,并告知患者相關護理操作的必要性,以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2)皮膚護理:叮囑患者保持皮膚的清潔和干燥,并定期協助其進行溫水擦浴和外陰清潔等,并在清潔期間注意患者的保暖,防止受涼而感冒。同時加強患者口腔護理,指導其進餐前后利用清水進行漱口,并于早晚進行嚴格刷牙,預防發生口腔感染情況。對于出汗量較多的患者,需及時幫助患者擦汗并叮囑其更換衣物,為患者定期更換被褥和床單等物品。每次大量出汗后應叮囑患者通過飲水來補充機體水分,也可在必要情況下為患者提供靜脈補液,從而維持機體正常的水電解質平衡;(3)疼痛護理:此類患者患病期間易產生頭痛、肌肉痛和關節疼痛等癥狀,對此可為患者提供局部按摩護理,也可利用硫酸鎂實施局部熱敷,每次時間為10分鐘左右。而針對由于疼痛而無法獨立翻身者,還需定期協助患者翻身,同時遵醫囑應用止痛藥物治療;(4)睡眠護理:可指導患者每日入睡前飲用溫熱的牛奶,并利用溫水泡腳,為患者播放節奏舒緩的音樂從而加速其入眠。與此同時,盡可能將相關護理操作集中于日間的某個時段,避免夜間操作而影響患者的正常休息;(5)心理護理:充分利用好患者病房巡視以及護理操作等相關時間,做好患者的心理疏導工作。積極與患者進行溝通,了解其心理狀態并給予針對性的心理干預和疏導,幫助患者緩解焦慮、擔憂、恐懼等負性心理;(6)健康教育:通過面對面講解圖片和視頻等多種方式,向患者普及布病和治療的知識,從而提高患者對于疾病的認知。
1.3評估指標
對比兩組護理干預2周后的康復效果,顯效:即體溫復常,疼痛等癥狀消退,細菌培養結果陰性;有效:即體溫復常,疼痛等癥狀顯著緩解,細菌培養結果陽性或陰性;無效:即癥狀、體征均未改善,細菌培養結果陽性。
1.4統計學方法
本文數據以SPSS17.0分析,標準差以(-x±s)描述,行t、χ2檢驗,P<0.05為2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康復總有效率97.37%,對照組89.47%,且P<0.05。

表1 兩組康復效果比較[n(%)]
布病主要是由于感染布魯氏桿菌所誘發的傳染性疾病,可通過皮膚粘膜、呼吸道以及消化道等傳播。布病患者多是由于接觸受到布魯氏菌感染的牛羊等牲畜所引起,該疾病的潛伏期約為一到兩周,患者治療期間由于缺乏疾病的認知容易產生負性情緒,同時依從性較差,不利于患者的盡早康復[2]。通過開展針對性護理干預,能夠給予患者心理、疼痛、睡眠和皮膚等全面的護理服務,能夠更好地改善患者身心舒適度并加速其康復進程[3]。本次研究結果提示,觀察組護理干預兩周后總體的康復有效率高于對照組。這表明,通過運用針對性護理可以有效提升布病患者的護理干預效果,有利于加速患者的康復。
綜上所述,布病患者治療期間開展針對性護理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康復效果。
參考文獻
王瓊.淺談青海省人間布病的預防及護理[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9,4(42):177.
余超凡,王麗玲.布氏桿菌病病人護理體會[J].養生保健指南,2018,22(34):152.
陳靜.布魯氏菌病的臨床觀察與護理體會[J].中國保健營養,2019,29(20):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