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娜
【關鍵詞】護理干預;胺碘酮;靜脈炎;預防效果
【中圖分類號】R473.5【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5-0211-01
目前在臨床上,心律失常患者比較常見,對于該病的治療一般采取藥物治療,且效果良好,現如今最為常見的藥物為胺碘酮,該藥物對病情效果顯著,且毒副作用小,所以在臨床中對該藥的使用越來越廣泛[1]。但是在應用該藥進行治療時,醫護人員均通過靜脈用藥,由此原因,患者易發生淺表性靜脈炎,反而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對此我院選取了經靜脈應用胺碘酮的心律失常患者80例作為研究對象做了如下分析,詳情見下文所示。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間在我院進行治療80例經外周靜脈應用胺碘酮的心律失常患者為分析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將所有患者平均分成研究組和對照組各40例,參選患者均為男性,研究組中年齡在36-77歲之間,平均(51.2±2.8)歲;在對照組中年齡分布在38-78歲,平均年齡為(52.4±3.0)歲。經對兩組患者一般資料進行對比,在患者年齡、性別方面無明顯差異,不存在臨床可比性意義(P>0.05)。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在應用胺碘酮過程中采取常規護理方式,胺碘酮用法用量:150mg用5%葡萄糖稀釋至20ml,并在十分鐘內進行靜脈注射。維持劑量即150mg胺碘酮用5%葡萄糖稀釋至50ml,采取微量電子注射泵進行每分鐘0.5-1.0mg靜脈泵入,進行輸液治療不得超過4天[2]。所有患者均選擇前臂或手背管徑粗、彈性好、走向直的靜脈進行輸液,過程要嚴格按照要求進行無菌操作,并定時巡視。
在對照組患者基礎上, 研究組患者實施護理干預措施,詳情如下:(1)在進行注射時,要確保穿刺針處于血管內,并確保胺碘酮滴注時僅為一條通道;(2)在靜脈穿刺部位,將康惠爾貼膜覆蓋在穿刺部位及針翼上固定留置針,貼膜與皮膚充分接觸,如有汗液及滲出液及時更換。如患者是采用注射泵滴注時,要在注射泵上接入三通并同時予葡萄糖進行滴注,在進行滴注后,利用20ml生理鹽水進行沖洗針管,之后拔針[3]。
1.3 療效觀察和評價
對兩組患者進行不同方式護理后,對兩組患者的靜脈炎發生情況進行匯總分析,并對比兩組患者的靜脈炎發生率。
1.4統計學方法
將所有參與此次研究的患者數據資料均行SPSS19.0軟件處理,其中計量資料對比用(均數±標準差)的形式表示,行T值檢驗;計數資料對比用率(%)的形式表示,行卡方值(X2)檢驗,經對比兩組數據差異為P<0.05時,可證明具有統計學意義。
在經不同護理方式對兩組患者進行護理后,對兩組患者靜脈炎發生情況進行匯總發現,40例對照組患者中發生靜脈炎的患者為9例,靜脈炎發生率為22.5%,而研究組中,僅有2例患者發生靜脈炎情況,靜脈炎發生率為5.0%,可見對照組患者靜脈炎發生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間存在可比性差異,具有臨床統計學意義(X2=5.1647,P=0.0231)。
胺碘酮在臨床上屬于刺激性較強的藥物,如果應用于患者外周靜脈,會增加患者靜脈通透性,最終刺激患者末梢神經出現紅、熱、腫、痛情況,從而易導致應用胺碘酮患者出現靜脈炎現象[4]。隨著醫學不斷進步,人們的健康意識與健康需求也在日益提高,因此在臨床上,對于患者疾病進行有效治療與良好的護理對患者與醫療機構而言十分重要。本文旨在研究護理干預對預防胺碘酮所致靜脈炎的效果,據相關文獻記載,對于應用胺碘酮藥物的心律失常患者,采取有效的護理干預,可有效減少患者出現靜脈炎情況,對患者預后可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為驗證此結論,我院選取80例心律失常患者,并均經外周靜脈應用胺碘酮,其中40例研究組患者實施護理干預,其余40例患者作為對照組進行常規護理,經對兩組患者的靜脈炎發生率對比后發現,研究組與對照組相比明顯降低,組間存在顯著差異,具有臨床統計學意義(P<0.05),再次驗證了文獻結論。
綜上所述,護理干預對預防胺碘酮所致靜脈炎的效果顯著,可明顯降低患者靜脈炎發生率,對患者預后有良好促進作用,臨床應用價值較高。
參考文獻
孫筱曄,任震晴,葉炳華, 等.集束化護理在降低基層醫院CCU胺碘酮相關性靜脈炎發生率中的應用[J].實用臨床護理學電子雜志,2019,4(39):83-84.
徐斌.鹽酸胺碘酮注射液導致的外周靜脈炎患者的護理[J].醫療裝備,2019,32(14):157-158.
陳娟.分析利用護理干預對預防胺碘酮致心律失常患者靜脈炎的實際效果[J].中西醫結合心血管病電子雜志,2019,7(17):114-115.
呂春艷.觀察優質護理對胺碘酮所致靜脈炎的預防效果[J].飲食保健,2019,6(17):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