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江秀
【關鍵詞】產科護理;孕期健康教育;分娩結局
【中圖分類號】R473.71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5-0215-01
妊娠是女性一生中的重要時期,但由于孕婦對妊娠、分娩知識確保了解,自我保健意識薄弱,因此可能增加妊娠并發癥風險,延長產程,甚至增加剖宮產率[1]。為有效預防糖尿病、高血壓、貧血等并發癥,緩解孕婦的焦慮、恐懼、緊張心理,提高其對相關知識的認知水平,減少不 良妊娠結局發生,本文將在基層產科護理中開展孕期健康教育,并分析其意義及價值,現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12月-2019年11月,在我院接受基層產科護理的90名孕婦。納入標準:(1)年齡不超過35歲;(2)單胎妊娠,頭位正常;(3)溝通及理解能力正常。排除標準:(1)實質性臟器功能不全孕婦;(2)認知障礙孕婦;(3)合并嚴重妊娠并發癥孕婦。采取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兩組。觀察組45例,年齡23~34歲,平均年齡(28.73±2.24)歲。對照組45例,年齡22~33歲,平均年齡(27.08±2.19)歲。
1.2方法
對照組孕婦接受常規產科護理,囑咐孕婦定期接受產檢,以口頭宣教、發放健康手冊的方式向孕婦進行健康教育,囑咐孕婦合理飲食。在此基礎上,觀察組孕婦加強孕期健康教育,具體措施:(1)定期開展孕期專題講座:邀請孕婦及家屬參加專題講座,運用視頻、PPT、現身說法等多種形式,為其講解孕期各個階段的妊娠知識,內容應涵蓋孕期注意事項、孕期保健知識及方法、自然分娩的優勢、分娩過程、母乳喂養的方法及好處等,每月開展2~3次;(2)孕期健康指導:給予孕婦專業的孕期健康指導,升孕產婦體質;幫助孕產婦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作息習慣;指導孕婦進行孕期瑜伽、分娩體操、按摩操等孕期運動,尤其是盆底肌肉、上臂肌肉、腿部肌肉,應進行重點鍛煉,增強孕婦的分娩耐力;在運動時,應囑咐孕婦及家屬注意采取保護措施,科學運動,預防不良事件發生;(3)胎兒發育教育:向孕婦講解不同孕周胎兒發育特點,指導孕婦計算胎動次數的方法,使其能夠自己監測胎動,了解胎兒發育情況;若2 h 胎動次數低于6 次,或者胎動次數減少50%以上,則提示胎兒缺氧,應立即就醫采取處理措施[2];(4)心理調整:監測孕婦的心理變化,及時對其進行心理疏導,幫助孕婦做好角色轉變的心理準備,使其以積極的態度迎接分娩。
1.3評價標準
對比兩組孕婦的母乳喂養率、產后出血率、新生兒窒息率、護理滿意度。護理滿意度使用自制調查問卷評價,總分100分,60 分以上為滿意[3]。
1.4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22.0統計相關數據,計數資料采取(%)表示,利用X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觀察組孕婦的母乳喂養率、護理滿意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新生兒窒息率、產后出血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孕婦分娩結局對比[n(%)]
3 討論
孕期健康教育是提高孕婦對妊娠及分娩認知的重要手段,通過使孕婦了解孕期、分娩期間事項,提高其認知水平,可預防妊娠并發癥發生,緩解孕婦的負面情緒,改善其分娩結局。 分析以往產科護理的不足,應將以下方面作為孕期健康教育的重點:第一,應豐富孕期健康教育的形式,拓展教育內容;第二,應使孕婦及家屬了解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使其自覺接受、配合孕期健康教育;第三,應以通俗易懂的形式向孕婦及家屬宣傳各種孕期保健知識、分娩知識及注意事項;第四,應重視孕婦的心理調整,使其以保持積極、樂觀的態度迎接分娩[4]。
在本次研究中,觀察組孕婦的母乳喂養率、護理滿意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新生兒窒息率、產后出血率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充分顯示了在基層產科護理中開展孕期健康教育的可行性及價值。應注意的是,為確保孕期健康教育順利開展,應加大力度鼓勵并扶持基層衛生事業,優化基層醫院的醫療服務條件,提高基層護理人員的綜合素質,強化其服務意識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減少產科并發癥的發生。以往有報道顯示,對孕婦進行孕期健康教育可提高自然分娩率,降低新生兒窒息率,也充分顯示了孕期健康教育的應用價值[5]。
綜上所述,在基層產科護理中應用孕期健康教育可減少母嬰并發癥發生,提高孕婦的母乳喂養率及護理滿意度,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王曉玲,丁艷秋.孕期健康教育在產科門診護理中的臨床應用[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9,19(89):9-10.
王春秀,黃蕾.產科護理新模式對孕期并發癥及分娩結局的影響[J].貴州醫藥,2019,43(10):1657-1659.
鄧綺娜,洪燕,吳玲,等.孕期健康教育在產科門診護理中的臨床應用評價[J].中國實用醫藥,2019,14(09):177-178.
魯玉玲.孕期系統健康教育在產科門診護理中的應用體會[J].承德醫學院學報,2018,35(03):230-231.
章瑤,謝明靜.孕期健康教育在產科門診護理中的臨床應用分析[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17,10(01):14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