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星月
【關鍵詞】心理護理;脊柱結核;術前焦慮心理
【中圖分類號】R529.2【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5-0221-01
脊柱結核是主要因結核菌感染、循環障礙等因素所致,該病多發生于椎體,少數患者病變可出現于橫突、棘突、椎板或椎弓[1]。脊柱結核患者以疼痛、姿勢異常、脊柱畸形為典型癥狀,臨床多采用手術治療該病。需要注意的是,多數患者對于手術的認知較低,術前常易產生焦慮不安的心理狀態,影響手術正常開展[2]。為此,本研究提出在此類患者術前加強心理,并以我院接收的脊柱結核患者為例開展相應實驗,取得理想效果,研究報道見下。
1.1對象資料
采用臨床試驗隨機分組法將我院于2018年10月-2019年10月期間接收的62例脊柱結核患者分為參照組和試驗組,其中參照組31例,男性20例,女性11例,年齡21~60歲,平均(45.37±9.36)歲;試驗組31例,男性19例,女性12例,年齡24~61歲,平均(46.09±8.83)歲,兩組病例資料差異經檢驗無顯著性(P>0.05)。
1.2護理方法
參照組實行常規護理,試驗組對焦慮情緒加強心理護理,內容包括信息采集、健康教育、情緒疏泄、心理支持,具體操作如下:
信息采集:護理人員通過病例資料、與患者及其家屬交談、臨床觀察等方式采集患者各方面資料,重點了解其認知能力與情緒變化情況,對于患者心理狀態與心理承受能力進行評估,從而建立個性化的心理干預方案。
健康教育:護理人員以平和的口吻、易懂的語言為患者講解脊柱結核相關病理知識,如脊柱結核原理、治療方案、預后效果等,特別強調治療的重要性。同時利用心理互動與實踐的方式,幫助患者識別自動化思想、不合理信息及不恰當行為,以此提高其對疾病的認知,主動配合護理人員工作。
情緒疏泄:護理人員指導患者進行冥想靜坐、呼吸調節、松弛練習、自我表述訓練等,讓患者熟練掌握此類放松方法,以此宣泄驚慌、焦慮情緒,激發自身活力,以飽滿的精神面貌面對治療。
心理支持:焦慮情緒的產生原因很大部分是因為患者缺乏交流的途徑,護理人員應主動與患者交流,同時積極與患者家屬、親友、朋友申請幫助,共同對患者進行鼓勵。可視情況邀請治療效果較好的病友現身說法,提高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
1.3研究指標
以焦慮自評量表(SAS)評價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情緒表現,該量表包含20項內容,每項項目1~4分,總分越高者焦慮情緒越嚴重。
1.4統計學方法
將兩組患者護理前后的SAS評分納入SPSS13.0 for windows軟件中行統計學分析,均以“-x±s”表示,t檢驗,P<0.05表示組間差異有顯著性。
護理前,試驗組患者SAS評分(45.20±6.33)分,參照組患者SAS評分(44.81±6.12)分;護理后,試驗組患者SAS評分(24.73±5.19)分,參照組患者SAS評分(35.48±5.82)分,組間對比結果顯示兩組患者護理前SAS評分差異不顯著(t=0.247,P=0.806),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后,試驗組SAS評分低于參照組(t=7.676,P=0.00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脊柱結核是以40~60歲人群為高發群體的骨科疾病,該病一旦發生,所有脊椎均可受累,出現疼痛、姿勢異常、脊柱畸形、寒性膿腫、竇道等多種癥狀,使患者生活質量大幅下滑。目前手術治療是該病的主要治療手段,但由于患者對手術存在認知偏差,其往往伴有極為嚴重的焦慮情緒,因此,就需要在手術開展前對患者進行加強心理護理。
李媛媛[3]研究顯示,行加強心理護理的患者護理后SAS評分為(29.05±5.21)分,而行常規護理的患者護理后SAS評分為(38.84±6.06)分。而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前,兩組患者SAS評分差異無顯著性(P>0.05);護理后,試驗組SAS評分低于參照組,組間差異有顯著性(P<0.05)。兩項研究均提示加強心理護理對于患者負性情緒的調節效果更佳,結果具有一致性。
綜上所述,脊柱結核患者手術前加強心理護理對于焦慮狀態的改善效果更為明顯,可提高患者抗病信心,實現護患高效合作,是具有普遍應用與推廣可能的護理方法。
參考文獻
李媛媛,羅曉蘭.術前加強心理護理干預對脊柱結核患者焦慮心理的影響及分析[J].中國社區醫師,2018,34(17):168-169.
邱霞,李茜,吳春曉.術前加強心理護理干預對脊柱結核患者焦慮心理的影響分析[J].飲食保健,2019,6(47):210-211.
梁淑琴.術前加強心理護理干預對脊柱結核患者焦慮心理的影響及分析[J].中國保健營養,2019,29(2):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