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典 楊東英
摘 要:隨著我國逐步擴大對外開放,中國入境游將迎來新一輪的發展機遇。而旅游翻譯在跨國旅游中扮演者必不可少的角色,是旅游者認識和了解世界文化的橋梁。其作為一種特殊的呼喚型功能文本,旨在吸引目標語受眾。本文通過列舉旅游文本漢英翻譯時存在的難點,在功能派翻譯理論目的法則的指導下,提出幾條翻譯策略,希望可以提高旅游文本的翻譯質量,促進我國旅游業的進一步發展。
關鍵詞:旅游翻譯;功能對等;翻譯策略
1 導語
我國山水鐘靈毓秀,歷史文化底蘊深厚,旅游資源豐富。而旅游翻譯在跨國旅游中扮演者必不可少的角色,是旅游者認識和了解世界文化的橋梁。(牟薇薇,崔璐,韓丹丹,2019)旅游文本資料作為一種特殊的呼喚型功能文本,旨在吸引目標語受眾旅游。旅游實際上就是一種跨文化交際活動,而中英文存在著不小的差異,本文通過闡述中英文旅游文本各自的特點,對提高旅游文本文化傳遞的有效性提出了幾種方法。
2 旅游文本翻譯的難點
旅游文本同時具備信息功能和呼喚功能。信息功能和呼喚功能相輔相成,目標語讀者只有獲得了期待的旅游信息和文化知識,呼喚功能才能得以實現,旅游文本翻譯的目的才能達到。
但是由于中英文化和語言之間的巨大差異,旅游文本翻譯中文化傳遞的難點很多,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2.1 文化內涵詞的對等難
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在描寫旅游景點時,中文資料經常引經據典,旁征博引;喜歡引用大量的古詩詞和名人典故,古文 在旅游介紹中頻頻出現,且用詞凝練,涵義豐富。
2.2 四言八句翻譯難
漢語講究四言八句,言辭華美,文采濃郁,似乎大多仰仗辭藻的渲染而不是物象的明晰展示;英語表達更傾向于清晰簡潔、直奔主題,注重語言的實用性和信息的準確性。因此對頻繁使用四字格短語的旅游文本進行漢英翻譯時,要牢記功能理論目的法則,注重文化價值的實現,不用拘泥于形式,靈活翻譯。
2.3 譯者消化原文難
理解是主體性的基礎,是翻譯的基礎。翻譯是一種典型的跨文化活動,譯者在翻譯旅游文本時要力求去理解用另外一種文字所表達的含義,更需要注意原文中的文化典故,民族風情,地域特色等信息。
3 旅游文本翻譯方法
3.1 音譯法
在進行漢英旅游翻譯的過程中,音譯策略是一種較常見的翻譯策略。音譯策略主要是指將原文中的科技術語、特有地名等依據漢語的發音進行翻譯。以“天安門”為例,可將其翻譯為“Tian,anmen Square”。這種音譯的翻譯方式,不僅能夠讓外國游客一目了然,還能夠傳遞我國獨特的地域文化。然而,這種音譯的方式,并不是適用于所有情況,在必要的情況下,為起到跨文化交流的效果,在進行漢英翻譯時,將音譯與意譯結合,也是十分關鍵和必要的。
例1.原文:以奇山異峰組成的“山水一派”,肇慶的鼎湖山、七星巖,韶關的丹霞山、羅浮山。
譯文: You can also have the“the Landscape Sceneries” made up of fantastic mountain peaks including Dinghu Mountain and Seven-Star Rock in Zhaoqing, Danxia Mountain and Luofu Mountain in Shaoguan and others.
分析:在這里譯文對“鼎湖山、丹霞山、羅浮山”進行了音譯,而對“七星巖”進行了意譯。這樣翻譯是比較直接和簡潔的譯法,若將這三個音譯的經典進行直譯或意譯,不僅會造成行文的冗長,也會造成讀者理解上耗費過多不必要的精力。“七星巖”的可譯性較高,可以直譯成“Seven-Star Rock”,因為我們清楚目標的讀者可以理解這種譯法。這樣音譯和意譯的結合也是旅游文本中常見的。
例2.原文:廣東中山沉香最多,故中山原名香山。
譯文:Zhongshan City in Guangdong Province abounds in eaglewood trees, so the city was originally called Xiangshan?( Fragrant Hill ).
分析:在原文中,中山被稱為“香山”,被音譯為“Xiangshan”,同時,譯者還增加了解釋“Fragrant Hill”。通過這個解釋,外國游客可以較容易地知道中山之所以被稱為“xiangshan”,即是因為它盛產的沉香,整個地方充滿了“Fragrant”,成功地讓讀者感受到了這句話的文化價值內涵。
3.2 異化原則指導下對文化內涵詞采用釋義法
旅游文本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載體,在翻譯旅游文本中的文化因素時,應盡可能地采取異化的策略,從而達到旅游文本傳播與弘揚中國文化的目的。釋義法是指舍棄原文中的具體形象,直接解釋出原文的意思。(李靖,王璐瑤,高英祺,2018)
例3.原文:頭門是南海神廟的第二重建筑,磚木結構,面闊三間,東西八字墻喻義四平八穩。
譯文:The main gate of Nanhai God Temple is the second parallel architecture with wood and brick. It consists of three sections with walls formed like the Chinese character “八”, indicating “ being steady and secure”.
分析:“四平八穩”如果直接照字面意思翻譯,既讓外國游客費解,同時也沒有正確傳達原文本意,漢語追求的意境美在翻譯成英語時要做適當調整,英語讀者和聽者需要了解真實信息,這里保留了漢語中的“八”,在后面加以解釋“indicating“being steady and secure””,讓英文讀者明白了原文的文化內涵,實現了文化傳遞。
3.3 對四字格及古詩詞采用省譯法
漢語旅游文本中四字詞語和古詩詞使用頻繁,漢譯英時切忌照搬原文行文。在進行旅游文本翻譯時要轉換思維方式,應了解外國讀者的理解力和接受力,排除漢語思維的干擾,不必拘泥于原文的形式結構和音韻,可以適當地進行省略和刪減.
例4.原文:大殿為歇山頂,屋脊分別為鳳凰展翅、鰲魚守護、雙龍戲珠,花板博古的水紋護底的圖案,顯示南海神廟的風采。
譯文:The Main Hall exhibits various patterns on the ridge, which well represent the splendor of Nanhai Cod Temple.
分析:這句話介紹了南海神廟大殿的建筑風格和文化特色,一句話使用個四字格,遵循功能理論目的法則,以譯出讓游客理解中國的建筑特色為目的,省略了原文中的各種圖案,只需讓讀者知道神廟屋脊上有各式各樣的花紋即可,簡化了行文,但保留了重要信息,同時也符合了英文旅游文本以寫實為主的特點。
4 總結
漢語旅游文本具有信息量大、文化性強的特點,而實際的交流過程中,旅游英語注重行文簡潔、直入主題。因此,旅游文本譯者在 翻譯旅游文本時應以功能理論的目的法則為指導,在翻譯過程中認真研究文化內涵,選擇最適合的翻譯方法和技巧,將信息充分并恰如其分地傳遞給讀者,使他們感受到中國深厚的文化底蘊,領略到中國秀美的名山大川,以促進我國旅游業的大發展、大繁榮。
參考文獻
[1]何芊.基于跨文化交際下漢英旅游文本翻譯策略探討[J].科教文匯(中旬刊),2018(09):179-180+188.
[2]李靖,王璐瑤,高英祺.旅游文本翻譯的歸化與異化——旅游翻譯課程教學實例研究[J].林區教學,2018(08):59-62.
[3]牟薇薇,崔璐,韓丹丹.旅游文本英譯中常見問題及對策研究[J].黑河學院學報,2019,10(03):141-143.
作者簡介
焦典(1996-),女,漢族,河北省邢臺市,研究生在讀,英語筆譯,華北理工大學。
楊東英,華北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現任華北理工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系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