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葉舒憲《文學與治療》一書的出版,文學的治療作用日益受到人們的重視。毛姆《人生的枷鎖》一書充滿了個體生命的創傷體驗與社會歷史的創傷記憶,解讀小說的過程中就逐漸形成了一個治療的視域,獲得自我治愈和升華。文章結合作品細節展開具體的剖析,探討該小說的文學治療功能。
關鍵詞:毛姆;人生的枷鎖;文學治療
威廉·薩默塞特·毛姆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著名英國作家,他一生共創作了“20多部長篇小說、多部短篇小說以及多部劇本”[1]。毛姆的文風以客觀、犀利著稱,揭露當時西方社會中人與人之間的畸形關系,深刻地剖析人性的弱點。1915年創作的《人生的枷鎖》是一部帶有自傳色彩的小說,其中許多情節直接取材或改編自毛姆的真實經歷?!叭绻覀儗ξ膶W史上重要作家的職業背景和健康狀況作一個粗略的掃描,就不難看出:有相當一批作家在從事文學創作的前后與醫生的職業有關——或生于醫者家庭或自己做過大夫,像福樓拜、契訶夫、魯迅;又有更多一批作家本人就是患者。惟其如此,疾病和療救的主題成為僅次于愛與死的文學永恒主題”。[2]一方面,作為一位棄醫從文的作家,毛姆對人性的洞察力極強,犀利像一把刀。另一方面,毛姆在創作中有意無意的展示出文學和藝術所具有的助人康復的巨大力量。
1 身體創傷與精神創傷
1.1 身體之創傷
童年時代的毛姆身材矮小并患有口吃,在人生的枷鎖中被刻畫為主人公菲利普的跛足,成為他一生的隱痛。因身患殘疾,進入坎特伯雷皇家公學讀書后,同學們模仿、取笑他。備受欺凌導致少年菲利普性格內向、敏感,常常形單影只。12歲那年,他聽到“信念能移山”的基督信條,請求上帝能在新學年開始時治好自己的跛足。在開學前一天,為了表達自己的誠心誠意,他更是冒著嚴寒,脫掉睡衣,赤裸著身子跪在光禿禿的地板上祈求。然而愿望沒能實現,萬般失望的他從此對宗教產生深深的懷疑。離開學校后菲利普輾轉多地,前往德國學習德語和會計,后又對作畫產生興趣,前往巴黎學習繪畫。隨著時間的流逝,成年人生活中要關心的事物太多,人們的注意力不會再過分集中到他的跛足。但是,當菲利普和他人爭吵、發生分歧時,人們總忍不住提及他的殘疾,“幾乎沒人能抵制住誘惑,不去觸及他人的痛處”[3]。
1.2 親情之缺失
只有父母的舐犢之情,才算得上真正無私的感情。飛利浦從小父母雙亡,被寄養在伯父伯母家,遭受了物質匱乏和親情缺失的雙重折磨。母親無私的愛從此只存在于遙遠而朦朧的夢境中。牧師大伯自私、冷漠且虛偽。原本生活富裕的菲利普,在大伯家甚至不能吃到一個完整的雞蛋;為了節約,即使伯母生病屋子里也不允許生火。痛苦的生活使菲利普無法接受,大腦開啟了防御機制,他總在幻想,這一切只是夢,醒來后他就會回到倫敦舒適的家中,回到母親身邊,醒來后卻只有冰冷的絕望。只有伯母略顯笨拙的關心給予他僅有的溫暖。然而,伯母在一個缺乏關愛的家庭中生活,作為丈夫的依附者而存在,作為男權社會和宗教強權的“他者”而存在,早已失去了自我。
1.3 愛情之痛苦
除了親情的缺失,愛情的背叛也令他痛苦不堪,一度在情愛中沉淪。全書用大量篇幅描寫了菲利普與米爾德利德之間的感情糾葛。米爾德利德原是一位點心店女招待,她漂亮迷人,卻庸俗淺薄。她一心渴望上流生活,自以為遇到了有錢紳士,終于可以靠結婚過上好日子,卻遇到了玩弄感情的騙子,在她懷孕后將她拋棄。在菲利普的幫助下,米爾德里德得以順利產子,獲得安定的生活。然而,缺乏超越反省能力的她完全不思悔改,做選擇完全屈從情欲,竟與菲利普的好友私奔前往巴黎旅行,后再次被拋棄。走投無路的她最終淪落為街頭賣笑女子。菲利普經受了多次背叛,傷心欲絕,卻始終對她無法忘懷。“難道他永遠擺脫不了那種情欲的束縛了嗎?他感到,在自己的內心深處,不論以往發生過什么樣的事情,自己對那個俗不可耐的女人懷有不可名狀的、強烈的思慕之情,總是無時不有,無處不在。那樁暖情昧意的糾葛給他的心靈烙下了莫大的創傷。他知道,這種心靈上的創傷永遠不可能彌合,最后只有待到雙目閉合時,他的欲壑才能填平?!盵3]米爾德麗德帶來的愛情的痛楚成為菲利普內心深處永恒的烙印。直到遇到了質樸、溫和的姑娘莎莉,她天然的母性溫暖了他傷痕累累的心,漂泊半生終于找到了可以停泊的港灣。
1.4 信仰之迷茫
除了身體和情感的創傷,信仰的缺失也令菲利普苦苦掙扎。12歲向上帝許愿無果后,菲利普對周圍人都虔信的基督教信仰產生了懷疑。18歲的他來到德國求學,以前他覺得不信神是莫大的罪孽,現在他看到他的一些無神論者朋友事實上道德非常高尚。他的伯父身為神職人員,理應篤信宗教,然而,他內心深處并不相信人有來世,對家人冷漠,缺乏關愛。在長大成人有了選擇能力后,他毅然摒棄了宗教,并揭露了部分教職人員的虛偽。置身于陌生人之間,他總算長大成人了。
2 文學治療與精神超越
在完成第一部小說《蘭貝斯的麗莎》后,毛姆即著手寫自傳性質的小說,當時未能出版,卻使他無法放下,多年之后再次提筆?!巴ㄟ^跛足青年菲利普早年的凄苦生活和他與餐館女招待難以自制的糾葛,揭示宗教、教育、困、社會風尚、經濟拮據、生理缺陷,以及對性愛的沉溺等因素禁錮了人性的發展。生活的道路上布滿了種種壓抑人性的枷鎖,因而人生本質上是一連串的磨難與不辛。”[4]早年的不幸經歷都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他的創作,他力圖在作品中展現深刻的人性,使痛苦的情緒得以紓解,客觀上具有心理治療的作用?!拔覍戇@本書,即《人生的枷鎖》,整整花了兩年時間,我取得了預期的效果,因為等我看完校樣之后,我發現那些纏人的幽靈全都安息了。人物也罷,事件也罷,以后再沒在我腦海腦海里浮現過。”他通過自己創作出的形象延伸自我、確立自我,以達到精神健康、自我救贖的目的,這正是文學治療的作用。
菲利普的經歷是整個社會大悲劇的一個小小縮影。只有摒棄人生的枷鎖,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那些人模仿他走路絕不是出于惡意,而是因為他人本來就是一種好模仿的動物,再說,模仿他人的動作是逗人發笑的最簡便的方法”[3]。經歷了心靈的無數次掙扎后他終于可以和自己的殘疾和解。同時,寄人籬下的拮據生活和艱難的學醫生涯讓他了解到底層人民的生活?!八厝淌苤蛊淙松部赖臍埣?,他知道他扭曲了自己的性格,不過,此時他發現,同樣由于它的緣故,他卻獲得了那種給予他無窮快樂的反省能力,要是沒有它,他將永遠不可能獲得敏銳的鑒賞力,永遠不可能熱愛文學藝術,和對生活中種種奇觀發生興趣?!眱认虻男愿瘛按偈顾睦镩_出種種香氣不絕的鮮花?!??!叭私杂腥毕?,不是身體的,就是精神的”[3],這種博愛的憐憫之情促使他寬恕了他人的過錯。歷盡劫難推動他不斷尋找生命的意義,摒棄了以基督教為基礎的道德觀念,增強了自身的超越反省能力,對社會和人性有了更加立體更加深刻的認識,最終有了否級泰來的結局,實現了自我的救贖。
參考文獻
[1]韓紅軍.毛姆小說中的多維人性書寫[J].江西社會科學,2012(9):81-84.
[2]葉舒憲.文學治療的原理及實踐[J].文藝研究,1998(06):78-85.
[3]威廉·薩摩賽特·毛姆.人性的枷鎖[M].張柏然,等,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83.
[4]侯維瑞,李維屏.英國小說史[M].上海:譯林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
武思佳(1995-),女,滿族,內蒙古烏海人,研究生在讀,北方民族大學,研究方向:西方文論與比較詩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