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體育部 廣東 廣州 510420)
2002年教育部頒布實施的 《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明確指出:“要把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課外體育鍛煉、校外(社會、野外)活動、運動訓練等納入體育課程,形成課內外、校內外有機聯系的課程結構”。體育課程課內外一體化成為未來教學改革的必然趨勢,對體育課程進行課內外一體化實踐研究,有利于促進學生課外體育鍛煉的開展,有助于學生通過體育課程掌握體育運動技能,提升學生體質健康水平。
高校體育社團是大學生課外活動普重要組織形式之一,通過對其運作模式進行優化管理,提高社團的運作效率,充分發揮大學生體育社團的重要功能,優化現有的管理機制,營造良好的校園體育文化氛圍,可以有效促進普通高校體育課程課內外一體化的發展進程。
大學生體育社團是在高校內,由對某一項運動項目具有共同的興趣、愛好的在校大學生自發組織的,在校團委注冊成立,并受其管理和監督,且不受教學計劃、教學大綱束縛的,以健身娛樂為目的,以體育為手段的非贏利的學生社團組織。根據對高校體育協會概念的探討,高校體育協會具有以下幾個層次的屬性:

圖1 高校體育社團屬性
如圖1所示,(1)作為高校體育協會的一般屬性,由于高校體育協會是“協會”,因此,高校體育協會作為高校體育協會的自愿、自治和非營利組織,具有如下特點:各協會、組織,并具有協會法人資格;(2)作為體育協會的基本屬性,由于高校體育協會是“體育協會”,它與各體育協會一樣,其宗旨是使會員從事某種體育實踐、知識。或組織的服務活動;(3)作為高校體育協會的一個特殊屬性,高校體育協會是我國高校中存在的一種協會組織。因此,該特征與上述一般屬性和基本屬性相結合。可見,它是中國大學生自愿、自治的非營利組織。
(1)豐富學生課外體育鍛煉,活躍學校體育氛圍。
高校體育社團具有學團聯規范管理,又具有靈活、高效的特征,是大學體育活動開展的風向標。高校體育社團強調體現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以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潛能,提高學生的體育學習能力等。體育社團通過組織形式多樣的活動與比賽,可以有效的營造良好的體育鍛煉氛圍,促進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熱情,成為體育課程外最好的延伸與補充。
(2)體育課程課內外一體化的主要載體和紐帶。
在國內高校實施學分制改革的背景下,體育社團對學校體育文化的塑造和體育課程的補充延伸功能越來越顯著,高校體育社團將不單單是學生業余體育活動的機構組織,它的性質、組織形式、角色與功能都將發生變化,將擔負起課內外一體化的主要載體和紐帶作用,與體育課程相關聯部分的社團活動目標將會被要求更貼近于高校體育的教育目標和體育課程目標,通過對社團活動的組織形式、制度管理、實施過程、實施策略與模式進行重新設定和規劃,使其在一體化改革中完成角色轉化和功能的拓展,以有效地提升社團活動質量與效果,改善高校學生體育社團的活動效能,真正實現體育課程在社團活動中的有效融入。
2014年,廣東省教育廳正式下發了《關于普通高等學校實施學分制管理的意見》。提出了“彈性學制,自由選課,以生為本”的號召,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從2015年9月起,對新生全面實施學分制管理。課堂教學作為學校體育的核心環節,其教學理念、內容、方式、要求等將隨之發生改變,對體育課程提出了新的要求。為了構建“課內外一體化”課程體系,將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貫通,課堂教學與學生課外體育活動實現對接,學校充分發揮體育社團的作用,提高大學生課外體育的參與熱情,受到了良好效果。
目前,學校有單項體育協會21個,各單項體育協會除了每年協助體育部舉辦1-2次校內單項比賽以外,要求每周至少組織會員進行2次、以單項活動為主的課外鍛煉。一直以來,作為學校體育工作職能部門,體育部向學校各單項體育協會指派業務指導老師,制定每年20個左右的年度校內體育競賽計劃,精心策劃、組織各項校內競賽。
近幾年,為了更好的進行協會的組織指導工作,確定了以排球、網球、乒乓球、高爾夫球協會為試點,固定每周一、三、五安排協會指導老師、協會骨干成員進行技術指導,對值班的協會骨干人員進行勤工助學補貼,每周課余時間組織會員和專項課學生進行3次專項活動,并為各單項體育協會提供活動、比賽的場地器材保障,為進一步推動各單項協會課外活動的開展提供了很好的示范作用。對大一、大二的選項課學生,參與協會專項活動進行考勤監督,以“廣外課外鍛煉小程序”加以輔助,進行每名選項課學生每周最少參加1次專項協會的活動打卡,這有利于督促學生進行課外訓練,提高技術水平。
通過開展一系列的體育協會的活動和比賽,既豐富了學生課外體育活動的形式和內容,同時又落實了每天鍛煉一小時的要求。學生既鍛煉了身體,又提高了體育技術、技能,有力促進了課堂教學質量的提高,使學生通過大一、大二兩年4個學期的學習,掌握1-2項體育項目的技術、技能及其科學鍛煉的方法和手段得到有力的保障。
體育課程和學生體育社團作為高校體育教育課內和課外的兩種主要組織形式,通過理順體育課程與體育社團關系,制定相應的融合策略,搭建兩者的活動契合點,加強資源利用優勢互補,促使體育課程(在課外延伸部分)社團化,社團活動(肩負體育課程課外延伸部分的活動)課程化,以實現兩者真正的耦合,推動課程改革的進行。實施方法(圖2)。

圖2 體育課程與體育社團的耦合聯動措施
(1)對體育社團的目標、管理、組織形式等進行功能化的改造與拓展。
目前大多數高校體育社團的任務主要是課外體育活動的組織與開展,大多數沒有嚴格的規章制度與目標,往往單獨游離于體育課程之外,沒有有效成為體育課內課堂在課外的延伸。所以應該對其組織形式和目標等進行功能化的改造與拓展,使其真正成為體育課內外一體化的載體與橋梁。
一般來說,高校體育社團的管理者和組織者都是大學生,大學生對社團的管理和管理不熟悉,缺乏經驗。如果校團委或體育教學部門委派專業指導老師參與社團管理與指導,將在協會的管理和發展方面取得很大的進展。另外注重社團管理人員的選拔和考核。一個好的團隊,管理人員至關重要,特別是類似自愿組織的學生社團,雖然大學生具有一定的知識水平和社會經驗,但他們的管理能力和組織能力仍然有限,所以這需要一支優秀的管理團隊帶領一支優秀的團隊,實現自身的穩定快速發展。如果管理人員沒有較強的組織能力與號召力,社團的活動就如一盤散沙,組織無效且不長久。協會管理人員的選擇可以通過自薦或會員選舉的方式進行,選擇優秀、負責任的社團管理者,將對社團的發展和社團活動的開展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理順學校各部門關系,確定體育協會與體育課程的共存關系。
大學生體育社團作為高校學生社團的一種形式,隸屬于高校團委下屬的學生社團活動聯合會。統一歸屬于校團委管制,但是校團委本身不是專業體育鍛煉與體育活動的指導部門,無法有針對性地滿足體育社團發展活動的需要。體育社團與學校的體育教學部門相脫節,無直接關聯。體育教學部門對體育社團沒有直接的管轄權,一般只受聘于校團委而進行平常的的課外指導工作,因此在統籌全校的課外體育鍛煉工作時,往往不能把體育社團納入進來。有部分高校的體育教學部門甚至寧愿在校內單獨開設體育俱樂部、興趣班等,也不選擇直接利用現有的體育社團開展活動。最終導致的是學校體育資源緊張,體育社團“吃不飽”,課外體育活動整體效果不佳。即便有部分體育社團找到體育專任教師作為社團指導老師,由于沒有配套的社團指導工作量以及績效考核方案,因此也很難保證指導的效果。
如何理順校團委—學生社團聯合會—體育教學部門三者的關系,聯動發展,密切配合成為體育社團更好發展的關鍵,可以采取校團委與體育教學部門聯合管制,校團委根據學校規章制度制定體育社團的活動準則,在此范圍內,其日常活動的開展、指導老師的選派與各種比賽活動的舉辦主要由體育教學部門負責,做到統籌兼顧,耦合聯動,有效提高社團的功能。
隨著體育教學改革的發展,加強學校各部門的的互相配合聯動,加強社團管理層建設,充分發揮高校體育社團的作用,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對體育課程課內、課外一體化有效銜接的研究,是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激發學生課外鍛煉熱情、培養學生終身鍛煉習慣、真正實現學生體質健康水平有效改善的關鍵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