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惠俊 紀佳辛
摘 要:近年來,隨著日本女性進入社會的機會增加,她們對婚姻家庭生活的選擇也多樣化了,晚婚或不婚的女性逐漸增多,隨之也對日本的出生率產生負面影響。這就需要日本政府推行各種政策,創造利于女性兼顧家庭和工作的環境。
關鍵詞:日本女性;晚婚;不婚
二戰后,隨著日本經濟的快速增長,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尤其是女性的思想觀念發生了巨大變化。她們可以同男性一樣進入社會,在職場中發揮積極作用。近年來,日本女性的生活方式變得更加多樣化,其婚姻觀念和行為方式也發生了巨大變化。面臨對未來婚姻生活的選擇時,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丁克、晚婚、甚至不婚。而女性的晚婚和不婚傾向的加重對日本社會產生很多影響。
本文筆者將基于新數據,以日本女性的晚婚和不婚現象為中心,闡明該社會傾向形成的原因,分析這種現象對日本的影響,并找到解決方法和對策。
一、日本女性晚婚及不婚的現狀
根據日本國立社會保障與人口問題研究所的《出生趨勢調查》,可以看出日本的晚婚和不婚的實際情況。最新的第15次調查顯示,回答“遲早都會結婚”的未婚女性比例為89.3%,仍處于較高水平;但選擇“一生不結婚”的未婚女性人數在持續低比例上升,從1987年的4.6%上升至2015年的8.0%。
自1990年代開始,選擇全職主婦路線的女性數量一直持續減少,而選擇兼顧家庭和工作的女性的比例有緩慢增加的趨勢。另外,選擇“不婚、就業”的女性也有持續增長的傾向,達到21.0%。
針對“平均期望的結婚年齡”的調查結果顯示,未婚女性的平均期望結婚年齡幾乎趨近于達到每個年齡組的峰值。18~34歲未婚女性的平均期望結婚年齡為28.7歲,比1987年的25.6歲延后了3.1年。
根據最新的《調查》的數據,日本未婚女性的平均期望結婚年齡正在增大,有逐漸晚婚化的趨勢。另外,在決定自己的未來道路和將來的生活歷程時,選擇不結婚的女性的數量也在增加,不婚化的趨勢也日趨明顯。
二、影響日本女性晚婚及不婚的因素
(一)日本女性獨立意識的增強
迎合“個體化”觀念發現了單身的優點。在現代社會中,由于“個體化”觀念的出現和加強,人們開始認識自我,并逐漸擁有只屬于自己的目標和價值觀。因為個體化觀念的出現和普及,在面臨人生歷程的選擇時可選擇的選項得到了增加,人的生活方式也變得更加多樣化。
日本《出生動向基本調查》結果表明,認同“即使單身生活持續下去也不覺得孤單”的女性人數比前次調查增加了7.5%。另外,在《第15次出生動向基本調查》中選擇每種“單身生活的優勢”的未婚人士的數據來看,有“活動和生活方式自由”“因為免于支撐家庭生活的負擔而覺得很輕松”“可以保障廣泛的交友”一類考量的人相對比較多。換句話說,單身的話,可能會在活動和生活方式、個人休閑時間和交友方面的束縛感較弱。在個體化觀念的影響下,人們認識到了單身的好處,這似乎加劇了不婚現象。
現實生活打碎了對美好婚姻的憧憬。日本家計經濟研究所“關于消費生活的調查報告”顯示,日本女性對生活的滿意度、幸福感,隨著結婚年齡的接近而不斷提高,在結婚當年達到最高水平,不過,婚后兩者都有下降的趨勢。生活滿意度和幸福感的變化,可能與婚后的家務分擔和育兒時間有關。越來越多的女性認識到日本傳統性別角色分工意識依然根深蒂固,男女間不平等這一現實。正是這樣的現實打碎了她們對婚姻生活的美好幻想。抱著“結婚不是理所當然的犧牲”“夫妻之間也要追求平等”的想法,選擇不婚的女性還在增加。
(二)日本女性參與社會需求度的增加
影響婚姻抉擇的因素是復雜的,它不僅由個人的意識和行為決定,還受經濟和社會等方面的影響。
日本年輕女性的婚姻取向仍然是“三高型”(高收入,高學歷,高身材),在尋找婚姻伴侶時,“經濟富足”為重要條件。如果結婚成本逐年增加并成為結婚障礙的話,就可能會加重晚婚化的傾向。此外,許多未婚女性在結婚后失去了“金錢上的富?!保y以維持婚前的生活水平,就會降低結婚的必要性。由于經濟因素的影響,晚婚和不婚的趨勢也一直存在。
社會上獨立女性日益增多。近年來,由于日本勞動力不足和女性地位的逐步提高,女性有更多的機會進入社會,就業率也不斷提高。盡管生產育兒后再次就業與兼顧工作,家務育兒仍然是社會的主流選擇,但想要選擇不結婚而維持工作狀態的女性比例在持續增長。同樣,婚后放棄工作似乎成為了一個高風險的選擇。對于未婚女性而言,由于結婚或生產而辭去工作,想要再次獲得正式工作而非臨時工變得極為困難。換句話說,由于非正式雇傭之類的不穩定的雇傭方式,加劇了女性無法決意結婚的現象,晚婚和不婚趨勢也因此不斷發展。
三、日本女性晚婚及不婚的不利影響及解決方法
(一)日本女性晚婚及不婚帶來的不利影響
在日本,晚婚和不婚所帶來的“結婚率下降”的現象引發了生育率的下降,日本也因此步入了超低出生率社會。出生率的下降對減輕環境負擔、改善大都市的住房過密、緩解交通擁堵等由于人口過多而引發的問題產生了積極影響,但在經濟方面也帶來了巨大的風險。
出生率的下降意味著未來的勞動力數量的減少。新生人口數量的下降將影響到未來勞動力的供應,結果將給整個日本的經濟帶來嚴重打擊。人均分攤的賦稅數額增加,可支配收入就會隨之減少。勞動人口的負擔也會增加。
此外,如果選擇不婚的未婚者家庭和社會責任感淡薄,他們可能會由于無法從家庭獲得的穩定感和安全感,走上犯罪的道路,進而導致社會犯罪率上升的可能。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晚婚化和不婚化可能會對日本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產生負面影響。
(二)解決對策
到目前為止可以看出,日本晚婚化和不婚化的趨勢將會影響整個社會,為了避免它所帶來的風險,改善晚婚化和不婚化傾向這一問題勢在必行。
從國家的角度來說,日本有必要創造出一個易于結婚并為已婚人士提供支持的環境。它應該支持援助那些致力于改善女性工作環境的企業,促進完善和普及育兒和護理休假制度及短時間工作制度,并為已婚婦女提供穩定的工作雇傭環境。另外,作為國家,為了維持婚內的生育率的穩定,可以考慮補貼與生產育兒相關的各種費用,提供育兒津貼,完善托兒所、幼兒園等育兒日托基礎設施建設并加強教育方面的服務。
從企業與社會的角度來說,企業應積極配合國家推行的各項政策,創造一個更利于女性的穩定的工作環境,在企業內嚴格按照政策規定實施育兒護理休假制度,不止女性,確保男性也享有固定的育兒休假時間,盡可能地消除男女職員之間的差別對待。為提高女性的結婚率,可以設置婚姻介紹和調節為主的結婚事務商談中心并定期舉行地區性的婚姻介紹會,給想結婚卻難以找到伴侶的人提供援助支持。
從個人角度來說,提高已婚女性的生活水平,滿意度和幸福感可以說非常重要。消除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的性別角色分工,跨越男女性別差異的壁壘,消滅夫妻之間的地位差異,無論是家務還是撫養孩子都應該夫婦二人共同合作來完成。
四、結語
本文使用日本《第15次出生動向基本調查》中的數據,明確了日本女性晚婚化和不婚化的實際狀況,并分析了造成這種現象的因素及其所帶來的影響。根據分析結果,探求解決方案。換句話說,日本女性結婚的現狀由于各種原因的協同作用,呈現出晚結婚和不結婚的趨勢,并且有未來進一步加強的傾向。為了避免晚婚化和不婚化趨勢的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國家,社會和個人都應該直面這一問題并積極尋求解決措施。找到一條女性自發自愿結婚生子的道路,成為了未來日本進入不婚化、低出生率社會的的長期課題。
參考文獻:
[1]中澤 高志.多様化するライフコースと職住関係:晩婚化·非婚化との関係を中心に[J].地理科學2006,61(3):137-146.
[2]持田 めぐみ.非婚化社會の出生率[J].香川大學経済論叢,2011,84(2):195-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