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楊 李鑫華 沈士平
摘 要:國家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很大程度取決于高校人才培養的質量高低。高校承載著培養人才的任務,意識形態建設是培養德才兼備的社會主義接班人的靈魂工作。當前,新媒體影響著人們生活的各方面,對高校意識形態建設也發揮著重大作用,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影響。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牢牢把握高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1]。可見黨中央對在新媒體環境中做好高校意識形態建設是十分重視的。網絡化時代,該問題成為當下迫切需要探討的工作。
關鍵詞:新媒體;高校意識形態工作;大學生;思想教育
一、新媒體時代對大學生的影響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新媒體以其大容量、實時性和交互性的特點,超越傳統媒體成為全球化媒體。新媒體發展趨勢下,手機、電腦和一些電子設備等終端手段使多樣化信息呈現于人們眼前,潛移默化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及行為方式。大學生作為信息高度敏感人群,一方面,他們通過社交通訊類軟件實時地了解掌握信息;另一方面,作為信息的傳播與發布者,他們在網絡中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對于大學生而言,信息的實時交互性滿足了他們汲取信息與知識的需求,一定程度上也影響著他們的思想。
以河北醫科大學一百名同學為代表,我們進行了關于大學生網絡新媒體平臺使用情況問卷調查(調查以問卷星方式進行),以期了解新媒體對大學生各方面生活產生的影響。關于大學生使用網絡新媒體時間段調查,選擇在空閑休息時間使用網絡新媒體平臺的同學占96%,選擇在出行路上(如車上、上下課路上等)使用的占34%,選擇在就餐時間使用的占26%,選擇在上課/自習時間使用的占9%,其他時間17%。而大學生每日使用新媒體時長調查顯示,有9%的同學使用時間在1小時以內,47%的同學為1~3小時,25%的同學為3~5小時,19%的同學為5小時以上。由此可見,新媒體對大學生時間支配、生活安排產生了一定影響,從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他們的正常學習,甚至身體健康。
對大學生使用新媒體平臺的種類頻率進行調查,通過設置排序題對三類新媒體平臺進行排序,其中社交輿論類(QQ、微信、微博、知乎等)平均綜合得分為2.71,網絡視頻(直播)類(bilibili、騰訊視頻、抖音等)得分1.79,新聞類(新華社、人民日報、今日頭條等)得分1.09。可見,大學生使用網絡新媒體主要通過社交輿論類平臺進行信息交互行為。此類平臺以其互動性、匿名性、碎片化、便捷性吸引著廣大網民,不同于傳統媒體“你傳我受”的單向傳播模式,這種平臺中,每個個體既是“受者”,也是“傳者”。其弊端在于,正因為其輿論相對自由往往導致一些信息的夸大、不實,使受眾接收甚至傳播錯誤信息。這對大學生影響尤甚,網絡言論造成的影響,從小處著眼,可能使真實的信息被掩蓋,無法第一時間得到最準確的信息;而從大的方面講,輿論導向很大程度上會改變大學生的所思所想,對其價值觀的形成產生一定影響。
對大學生使用網絡新媒體時互動行為進行調查,其中關于“參與網絡新媒體互動時積極性如何(如點贊、跟帖、轉發、投稿等)”,經常參加的同學占11%,偶爾參加的占81%,從不參加的占8%。由此得知,絕大多數大學生在新媒體平臺中扮演的時“常常觀望,偶爾發言”的角色,這傳遞出的信號是,絕大多數大學生處于接受信息的狀態。而另外一個問題“您使用網絡新媒體時頻率較高的互動形式”,有91%的同學選擇了點贊,38%的同學選擇了評論,34%的同學選擇了轉發,11%的同學選擇了留言,還有12%選擇了其他。由點贊、轉發等較高頻率的互動形式可看出,大多數大學生在網絡輿論中更多地是接受他人的看法,正表明了大學生思想易受輿論導向影響的事實。值得注意的是,評論、留言等互動形式也占一定比例,可看出存在一部分大學生對于事件有自己的看法和見解,并愿意發表出來。這也表明了大學生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思想,對事件開始進行具有一定邏輯性的思考,這說明大學時期正是其思想塑造的關鍵時期。
對大學生使用網絡新媒體主要關注內容進行調查發現,89%的同學選擇了娛樂,81%的同學選擇了社會熱點,55%選擇了時政新聞,50%選擇了校園新聞,其他諸如財經、體育等其他內容關注較少。由上述調查結果可知,大學生主要通過社交輿論平臺獲取信息,主要關注的是娛樂和社會熱點等方面內容。
通過此次問卷調查,我們了解到新媒體在大學生思想形成中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思想是主觀對客觀事物的反映,從一定程度上講,思想的形成受知識儲量,生活實踐等因素影響。網絡新媒體為大學生提供了一個獲取知識的平臺,同時也將多種不同形態的思想呈現在他們面前。而從調查結果來看,大學生對網絡新媒體平臺具有極大的依賴性,且他們更多地選擇接受社交輿論平臺中的多樣觀點,這傳遞的信號是:新媒體平臺中主流輿論的導向在極大地影響著大學生個人意識形態的塑造。主流輿論導向往往不是千家之言,而是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意見領袖”引導的。在輿論平臺中,人人具有一定的言論自由權利,在中國迅猛發展、全球化趨勢日益增強的今天,其他各國的新思潮滲透到我們的社會中來,社會中各種形態的想法都得到展現,這就是多元社會思潮。多元社會思潮使得多種意識形態存在,但并不是每種思想都適合學生群體去了解,不是每種思想都切合主流意識形態,而這種不可控性,恰恰是新媒體對大學生影響至深之處。
二、新媒體在育人工作中扮演的角色
毫無疑問,新媒體時代為大學生意識形態教育帶來了全新的挑戰和機遇。挑戰體現在諸多方面。其一,大學生通過新媒體平臺所接受信息之煩雜對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的開展帶來了困難,此部分內容前文已提及,在此不贅述。其二,新媒體傳播隱匿性增加意識形態教育監管難度[2]。信息的雙向隱匿性讓人無法確定信息發布的真實性,更無法規范網民的道德行為。對大學生來說,他們很可能作為被利用的對象,有心人通過發布不實信息使大學生形成某種不正確認知,發布不合規范的言論。而掣肘于新媒體的隱匿性,無從對此現象進行有效監管,導致意識形態教育更加困難。此外,新媒體傳播信息方式大學生更樂于接受。比起傳統理論教育中灌溉式教育“你聽我講”的單一模式,新媒體平臺將信息“微化”,其娛樂性、自主性更加吸引大學生,使得其信息傳播效率更高。
與挑戰并行的是前所未有的機遇,新媒體的廣泛應用既增加了學校與學生之間溝通的紐帶,也使得正確的教育理念、優質的教育資源得到更廣泛的傳播。
QQ、微信等社交平臺的使用,不僅便捷了學校的工作,更能讓學生自身的情況得到及時的反映,便于學校層面有宏觀的了解與把控。學校開設了微信公眾號,既能讓學校工作更加透明,也能讓學生對學校發生的二三事有所了解,比起傳統紙媒報紙來說,更加便利也節約了資源;到夢空間、志愿匯等APP的使用,豐富了大學生的第二課堂,為學生廣泛參與實踐活動、公益活動提供了一個廣闊的平臺,能幫助學生高效安排時間,科學拓展素質;學習強國等APP的使用,作為資訊類平臺,它打破了高校間的信息壁壘,教育資源的開放化、平等化也極大地方便了學生之間的交流。該類平臺以中央思想為核心,提供國家大事、實事的資訊,引領青年學生了解國家并形成正確的思想。這樣信息實現了互通共享,不僅能提高高校學生素質、思辨能力,也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帶來了便利,提供了可參考的標準;學習通、知道等學習平臺,使得高校間實現了資源共享。大學生學習不再拘泥于本專業本校,能夠更廣泛的涉獵到其他專業內容,且是優質、權威的資料。不論是優質課或是其他學習資源,對大學生來說,既是發展個人興趣愛好的好資源,也是增長見聞提高個人能力的重要幫助。
以上所列舉各類平臺,均屬于高校利用新媒體平臺開展育人工作的代表。綜合比較分析,可以看出新媒體在高校育人工作應用中的特點。首先是方法途徑多樣,具有吸引力。不管是學生專業課學習還是課外實踐活動、素質拓展等方面,新媒體均可提供相應的平臺,并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新穎的途徑既讓大學生體會到主動探索的樂趣,也可以對學生所接觸的內容進行有利監管。其次是相關新媒體平臺內容權威,形式靈活。此類平臺所發布內容均貼合中央核心思想,比起社交輿論平臺更具有權威性,而其較傳統形式來講又可以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觀點,也可通過平臺與同儕互相分享觀點,切磋想法,不僅能讓學生接觸到主流思想,同時也能提高學生自身素質。此外,新媒體最大的優勢在于貼合大學生生活,比起花大量時間接受各種思想教育會議、線下購買大量學習資料,新媒體平臺極大地便利了他們的生活。花少量時間進行“微化”閱讀、使用經濟的線上資料使大學生更樂于接受。
由上述可見,新媒體在育人工作中有一定阻力作用,但同樣起著不可忽視的引領作用。新媒體激發了高校創新教育方式和完善機制,為教育發展創造新的途徑。可以說,新媒體是一把“雙刃劍”,在高校育人工作中應利用其優勢,規避其劣勢,使其更好地為立德樹人工作服務。
三、新媒體在高校主流意識形態建設中的作用
作為一種集體信念,意識形態可以理解為對事物的理解、認知,是一種對事物的感觀思想,是觀念、觀點、概念、思想、價值觀等要素的總和。高校意識形態是青年學生及教育工作者的思想總和,高校意識形態建設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指導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新媒體作為新時代的重要產物,是當下人們社交、生活的重要工具。“主動運用新媒體是高校加強青年大學生意識形態教育的必然選擇”[3]。
首先,新媒體平臺為高校意識形態教育提供了創新路徑。創新教育形式,占領網上意識形態教育新陣地,開發利用教育軟件(如學習強國等),開設網絡課程(如青年大學習等),開展線上“一對一”咨詢等諸多手段使思想教育更加方便、更具效率。創新教育內容與表達,結合新時代新思想,結合身邊事開展思政課,不僅能將社會主義思想滲透到高校中去,更鍛煉了學生思辨能力,讓思政教育更具活力。適當結合網絡用語與思政內容,新聞實事與思政要點,讓思政課“活”起來,增強學生興趣,提高課堂效率。
其次,新媒體擴大了高校影響力,為意識形態教育工作提供了更廣闊平臺。官方微博賬號、微信公眾號等的使用使得意識形態教育不再局限于某一學院、某一學校。對于思想教育工作走在前面的高校或組織來說,可以將成果和經驗分享出來,供更多的組織借鑒學習。各高校也可建立相關交流通道,互通有無,相互學習,共同為高校意識形態建設貢獻力量。同時,也可廣泛傳播各高校意識形態如優良校風校紀等,讓社會了解到高校建設之完備,為更好地培養青年人、建設優秀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接班人打好基礎。
此外,新媒體助力打造“高校‘互聯網+意識形態新格局”[4]。新媒體的出現使高校意識形態工作改革成為必然,掌握話語權、占據網絡陣地、肅清高校思想不正之處都是當下重要工作。而毫無疑問的是,新媒體為高校意識形態建設提供的平臺和資源使高校的意識形態工作更加順應發展。多學科融合,跨界應用使得思想不再局限,解決問題的方式不再單一,這是互聯網的重要思維,這種理念的應用加強了“融合”意識,促進了意識形態大格局的形成。高校肩負著培養社會主義接班人的任務,“高校也應該成為意識形態話語權提升的樣板區”[4]。重中之重的地位也體現了當下高校“互聯網+意識形態”建設的態勢,對青年學生的引領和教育工作是整個社會矚目的,是關系著國家未來的。新媒體的存在更是加強了工作的強度,也更是對高校工作的監督和鞭策。
新媒體之于時代,是進步,更是發展。高校意識形態建設之于時代,是進步的源泉,是發展的根基。馬克思列寧主義指導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一泉活水,灌溉著青年學生。做好高校意識形態建設工作,是讓學生利用好這眼泉水,體味其中甘甜,并將其源源不斷的傳播下去。新時代背景下,新媒體平臺應作為高校意識形態重要陣地,揚其長避其短,扮演好助力者的角色。開辟新路徑,建設更廣平臺,形成大格局,新媒體必將發揮出其優勢,高校也定能掌握好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
參考文獻:
[1]董洪亮.習近平就高校黨建工作作重要指示[N].人民日報,2014-12-30(1).
[2]孫少春.新媒體時代大學生主流意識形態教育的機遇與挑戰[J].知與行,2019,(5):95-101.
[3]李雙貴.新媒體對青年大學生意識形態教育影響的實證分[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報,2019(4).
[4]魏傳光.打造高校“互聯網+”意識形態新格局[J].廣州日報,2019-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