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章銀
摘 要: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內涵深刻、意義重大,為新時代條件下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指明了方向。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轉化與發展,就要了解其內涵,厘清應該重點闡釋、發揚、挖掘的價值觀,從而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提升文化軟實力、豐富治國理政經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方面的寶貴價值和獨特作用。
關鍵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和血脈,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永續發展的精神命脈。在新的歷史時期,以習近平為核心的新一屆黨中央領導集體將中華傳統文化的定位放在了國家戰略的新高度,在許多重要場合多次公開發表了關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論述,歷史性地提出了“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兩創”論斷。
一、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內涵
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不僅反映了中華文化自身優化發展的迫切需要,更反映了中國共產黨作為馬克思主義執政黨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所謂創造性轉化即是按照時代特點和要求,對那些至今仍有借鑒價值的內涵和陳舊的表現形式加以改造,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激活其生命力。所謂創新性發展即是要按照時代的新進步新進展,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加以補充、拓展、完善、增強其影響力和感召力。”[1]“兩創”方針的提出,為黨中央在新時代條件下如何正確對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指明了前進的正確軌道。
二、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方向的著力點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藏的民族精神、倫理道德、法治理念等,內涵豐富、意蘊深刻,時至今日仍然具有經久不息的時代價值。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藏的文明碩果,促進其轉化、發展和新時代條件下“五位一體”總布局相適應,從而為其轉化和發展的方向提供著力點。
(一)重點闡釋有關核心思想理念的價值觀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包含著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優秀文明成果,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知常達變等理念和便民利民、求真務實、與時偕行等思想,為人民樹立正確的“三觀”提供啟示,也為治國理政貢獻歷史鏡鑒。“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要大力弘揚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等核心思想理念”[2],正如十八大以來我國倡導建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就充分體現了對核心思想理念的闡釋與發展。黨中央將涵蓋國家、社會、個人層面的價值要求凝結概括為24字,不僅繼承發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還創造性地吸收了外國文化的有益成果,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僅具有厚重的歷史底蘊,還擁有了鮮明的時代特色。
(二)重點發揚有關中華傳統美德的價值觀
中華傳統美德,歷經五千年的社會歷史變遷、文化發展,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中華各族人民的思維方式和實踐方式。“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意識,精忠報國、振興中華的愛國情懷,崇德向善、見賢思齊的社會風尚”[3]等,無論是在過去還是在當下,都有著永不褪色的時代意義。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代表時就曾這樣說道:“要積極傳播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傳遞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團結的觀念,倡導忠誠、責任、親情、學習、公益的理念。”[4]
家教家風是中華傳統美德呈現形式的重要載體,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承擔著孩子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啟蒙,影響著孩子的一言一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傳承優秀家訓,培育優秀家風,營造良好的家庭氛圍,幫助孩子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讓每一個家庭都成為中華傳統美德的踐行者,成為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社會和諧的推動力量。
(三)重點挖掘有關中華人文精神的價值觀
中華人文精神是中華民族最寶貴的精神財富之一,它蘊藏著許多彌足珍貴的精神品格。其一,“和合”文化是中華人文精神最突出的特質之一,在對待自然界問題上,它強調尊重、敬畏,愛護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在與國際社會交往時,它強調求同存異,尊重差異性,維護世界文明多樣性的統一;在與他人交往時強調真誠、友愛、平等的和諧人際關系。深挖中華人文精神里的“和合”文化,為人們正確認識和處理問題提供方法論指導。其二,“仁愛”思想是中華人文精神的內核,幾千年來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交往方式。深挖中華人文精神中蘊藏的“仁愛”思想,常懷同理心,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關心愛護他人,有利于和諧社會的構建。其三,“民本”思想是中華人文精神又一重要品格,幾千年歷代王朝興衰的定律就是“得民心者的天下”。深挖中華人文精神中的“民本”思想內容,關心人民疾苦,尊重人民主體地位,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其四,教化思想是中華人文精神中最有特色的品格之一,將文化教育與道德教育有機結合起來,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提高人民的道德修養和思想覺悟。
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的意義
中華民族創造的獨樹一幟的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民族最深沉的基因和符號,擁有歷久彌新的魅力。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轉化與發展,是文化延續發展的自身要求也是時代進步的客觀需要,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
(一)為提高文化軟實力,建設文化強國提供思想源泉
當今世界,文化軟實力競爭在各國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越發重要,在國際舞臺上的表現形式就是一個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高低,決定了這個國家話語主動權和份額權掌握的多少。習近平總書記曾指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5]積極吸收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有益于提升文化軟實力的思想,一方面,有益于深化文化管理體制改革,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文化事業的繁榮,豐富人民的精神世界,提高國民的思想素質,為文化強國建設凝心聚力。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具有世界意義的精髓推向國際舞臺,塑造當代中國的形象,提升國際話語權的影響力。
(二)為治國理政提供價值遵循
五千年滄桑巨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累了豐富的治國理政經驗,其中既包括升平之世社會發展進步的成功經驗,也有衰亂之世社會動蕩的深刻教訓”[6]。所以在新的歷史時期,習近平總書記將中華傳統文化與國家治理緊密集合,并不斷從中汲取經驗滋養。他曾以“足寒傷心,民寒傷國”強調民生疾苦關系到國家危亡,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讓全體人民共享改革開放的成果,擁有更多獲得感和幸福感;“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強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尊重、順應、保護自然的綠色生態理念;“公生明,廉生威”要求領導干部公私分明,廉潔自律,依法用權,黨和政府才有威信;“為者常成,行者常至”強調沒有一勞永逸、一蹴而就的事業,中華民族的美好明天需要每一個中華兒女共同奮斗等理念,為治國理政提供價值遵循,為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啟示。
(三)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精神動力
“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7]一國文化繁榮與否事關國運興衰,只有再創中華文化的輝煌,中華民族的復興才指日可待。中華傳統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兩創”,增強人民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意識,有助于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凝聚共識、匯聚合力。中華民族歷經五千年的風霜,一個尤為重要的原因是我們民族擁有許多有大智慧的珍貴的復雜的精神,猶如“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愛國精神;“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仁愛精神;“不日新者必日退,未有不進而不退者”的創新精神等,不斷激勵和鼓舞著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奮勇前進,勇擔時代重任,爭做時代新人,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M].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203.
[2]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EB/OL].(2017-01-25)[2020-03-09].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1/25/c_1120383155.htm.
[3]中共中央宣傳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三十講[M].北京:學習出版社.2018:206.
[4]習近平.在會見第一屆全國文明家庭代表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12-16(02).
[5]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55.
[6]習近平.牢記歷史經驗歷史教訓歷史警示 為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有益借鑒[N].人民日報,2014-10-14(01).
[7]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N].人民日報,2017-10-19(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