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雙節
摘要:西藏正處在社會轉型期,社會轉型、多元文化和多元價值觀沖擊著大學生的思想和行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是西藏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源頭活水和有益補充。本文從從政府和高校共同推動、創建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結合機制、課堂教育和校園文化雙重打造、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技術和手段等方面出發,提出二者融合和互補的有效路徑。
關鍵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2095-9214(2016)12-0184-02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集體智慧的結晶,是我國綜合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國家軟實力的核心要素,其中蘊含著許多哲學思想、科學精神、人文精神和道德理念,是中華兒女社會化的重要文化背景和社會環境要素,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加強傳統文化的教育是增強我國文化自信的必然要求,是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常態化提供了路徑。
一、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西藏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當前,西藏正處于飛速的社會轉型期和激烈的社會變遷過程,由較為封閉傳統社會向開放型社會轉變。一方面,經濟快速增長,社會治理更加科學,社會文化繁榮興盛,社會更加包容開放;另一方面,制度不成熟、不健全問題凸顯,經濟體制的變動帶來利益格局和思想觀念的變化。在社會文化方面,傳統文化日益式微,社會規范逐漸潰散,道德失范情形加重,文化傳承、文化整合、文化構建等矛盾凸顯。社會轉型,帶來了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激烈沖突。多元文化、多元價值觀和市場經濟發展引發的物欲私利,影響沖擊著人們的思想和行為。這就需要高校認真審視社會轉型和現代文化發展及傳統文化中斷帶來的負面影響,查清原因,對癥下藥。
在西藏現代化建設進程中,文化的發展既要適應現代化和社會轉型,又要繼承傳統精華,保持民族特色,才能在現代化建設中保持文化發展源源不竭的活力和動力,才能真正為西藏培養一批“靠得住、用得上、留得下”的人才。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西藏思想政治教育的源頭活水,其中蘊含的哲學思想、科學精神、人文精神和道德理念有著重要的現實教育價值,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豐富資源,能夠筑牢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的基礎,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養,豐富大學生的精神積淀,拓展大學生思維方式和認識方法,真正為大學生的成長成才糾偏解惑、指引方向。
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西藏思想政治教育,有其自身的資源優勢和可行性。一方面,受西藏經濟社會發展滯后和藏民族傳統文化保留較好因素的影響,西藏社會提供了優厚的優秀傳統文化發展的土壤,有利于傳統文化的重建和發展;另一方面,藏民族傳統文化的精華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華具有相似性,倫理道德這一核心在本質上是一致的,為優秀傳統文化在西藏高校的教育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哲學思想、科學精神、人文精神和道德理念對社會成員的思想教育和行為規范具有重要的教化功能,這與思想政治教育設定的對學生思想觀念、道德規范和行為等方面的教育和規范在目標上是一致的,都是為了培養有道德情操、健康向上的社會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資源和內容為西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益的補充,增加了教育的影響力和感召力;同時思想政治教育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提供了路徑,促進了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
二、優秀傳統文化融入西藏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選擇
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就要找到重建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路徑,本文主要從政府和高校共同推動、創建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結合機制,課堂教育和校園文化雙重打造,豐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技術和手段等方面出發,提出二者融合和互補的有效路徑。
1.政府和高校共同推動,形成傳統文化教育的巨大合力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振興和教育的實施,有賴于政府和高校的共同推動。當前,中國政府已經開始重視繼承和弘揚傳統優秀民族文化,并在制定法律和政策保護和振興傳統文化,培養保護和管理優秀傳統文化遺產的人才等做了大量工作,有利于恢復、保護和弘揚傳統文化,在全社會構建濃厚傳統文化底蘊和氛圍,形成關注文化、建設文化的社會環境。政府應高度重視學校教育在培養民族精神、塑造人格、引導倫理道德方面的主體作用。可喜的是,我們已經看到政府在這方面的努力,從2014 年習近平主席在紀念孔子誕辰 2565 周年國際學術研討會上的重要講話,到2016年習近平主席在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黨和政府在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教育上做了大量的工作。
文化和教育是兩個緊密相連、彼此依賴的部門和事業。由于教育資源的匱乏和教育體制的僵化,我國的教育還停留在傳授知識、普及知識的階段,甚至很多時候是為了應試,教育的文化傳承、文化創新、提高學生人文素質的功能大大弱化。只有在政府和高校的共同推動下,構建教育傳統文化教育的巨大合力,才能為文化發展提供堅實的社會心理支撐和強大的文化生產力。
2.構建學校、家庭和社會教育一體化網絡,創建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合力機制
學校和家庭、社會是現代教育的三大主體,是顯性教育和隱形教育的三大機制。在優秀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融合過程中,要努力構建構建學校、家庭和社會教育一體化網絡,創建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合力機制,形成目標一致、功能互補、形式多樣、覆蓋全面的教育合力。
第一,學校教育是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陣地。我們要重視發揮課堂教學的作用,充分利用學校教育這一主要陣地,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學校是培養人才、傳承文化的直接且專門化機構,教育具有顯性教育的特征,學校育人目標的設置、育人方法的選擇,直接關系到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文化傳承的效果。因此,我們必須要在學校教育中加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內容,真正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課堂、進教材、進頭腦。
第二,要充分發揮家庭教育的作用,孝悌、友善、和睦、尊老愛幼的家庭倫理關系和道德規范,對家庭成員特別是青少年學生的思想狀況的形成發揮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家庭感染和父母的言傳身教是高校傳統文化教育的有益補充。因此,必須充分發揮家庭對大學生的教育、影響、引導作用,加強家庭倫理、道德規范和家庭美德建設,營造和諧安寧、底蘊深厚、思想氣息濃厚的家庭生活環境和成長環境,為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形成全社會和善、友睦的良好氛圍。
第三,積極營造和諧、誠信的社會環境,發揮社會環境的育人功能。社會文化是對人格發展影響最大的環境因素。面對各種各樣的社會思潮和社會熱點問題,我們必須要大力營造積極健康的社會環境,和諧、誠信、互助、優美的社會環境能夠強化育人環境。當前,高校和社會的聯系日趨緊密,二者的邊界正逐漸消解,社會思潮涌入高校,社會熱點問題和新鮮實踐越來越引起學生的關注和參與,我們更要重視社會教育的實施。隨著科技的發展,社會給我們提供了實施社會教育的果種手段,如新聞、廣播、電視和網絡等文化宣傳報道和文化實踐活動,有利于全社會興起重視傳統文化的熱潮。
3.課堂教育和社會實踐的結合
思想政治教育是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主課堂。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傳統文化的內容較少且淺顯,教學主要是通過知識的灌輸這一單一手段,針對性和實效性不強。為進一步提高教育的實效性,必須堅持課堂教育和社會實踐相結合。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應充分挖掘、利用傳統文化積累下來的精華影響和教育學生,豐富思想政治理論課程中傳統文化的內容。愛國、正義、誠信、禮貌、孝敬、團結、互助、慎思、篤行等,這些都是極其適用和有效的教育材料,容易喚起大學生潛意識中的道德情感,也與我國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的道德價值體系相吻合。堅持以全局和微觀的視角審視傳統文化,把握傳統文化總體體系及內容,又要看到文化的多樣性和層次性,選擇合適的優秀傳統文化,合理安排教學重點。特別要充分利用藏民族傳統文化中的積極因素,及濃厚的傳統文化氛圍,以藏民族傳統文化中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似的內容為切入點,引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內容,以更有效的開展傳統文化教育。因材施教,注重教育對象性別、年齡、民族、生源、個性、學習能力不同等造成的層次性和差異性,進行更為精細化的教學管理,切忌“一刀切”。
在教學過程中,要將抽象價值理論轉變為具體的教育內容,將抽象的價值原則轉化為具體的行為規范,完成從理論到行動的轉化。為大學生搭建實踐平臺,讓大學生在社會實踐中體驗和發掘傳統文化的內力并將其轉化為自覺行動。以豐富多彩、形式新穎的社會實踐活動激發大學生學習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情,通過實踐,引導大學生思考和實踐。
4.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技術和手段
在“互聯網+”時代,傳統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已經不能適應現代社會對教育實效性和創新性的要求。互聯網極大的改變著人類社會的生活、生產和學習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認識互聯網等自媒體的傳播特點,使用多元化的方式,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形式,使其更加符合當代大學生的思維方式和認知特點。如加強網絡教育平臺建設,建立傳統文化專題網站,建立網上課堂;制作適合互聯網、手機等新媒體傳播的傳統文化精品,以碎片化形式推動傳統文化的傳播;以網站、微博、微信、移動客戶端等新媒體為媒介建立大學生參與傳統文化的多種渠道,以聲音、視頻、動畫、美文等為形式的全方位教育形式如以傳統文化為主題的網頁設計比賽、微課、微視頻、微電影等,讓大學生真正激發學習和了解傳統文化的熱情。
三、結語
隨著社會的發展,傳統文化受到社會轉型、多元文化和多元價值觀的沖擊,大學生的思想意識和行為也出現了很多新特點核心問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遭受挑戰。對于西藏高校來說,我們要充分利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一重要教育資源,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相結合,豐富教育內容,增強教育效果。
(作者單位:西藏大學)
參考文獻:
[1]遲成勇,吳錦旗.論中國傳統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J].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8,03:62-68.
[2]陳繼紅,王易.中國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論域、問題與趨向[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3,11:89-93.
[3]鄒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弘揚優秀傳統文化[J].前沿,2012,14:179-181.
[4]遲成勇.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的融合[J].思想理論教育,2014,12:63-67.
[5]李國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研究[J].思想理論教育,2014,07:65-69.
[6]閆素娥.優秀傳統文化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新探[J].教育與職業,2009,33:71-73.
[7]焦艷,黃琳慶.淺析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價值觀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J].經濟與社會發展,2010,04:152-154+164.
[8]張衛良,龔珊.思想政治教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同機制探究[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6,05:128-130.
[9]朱淼.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4,23:37-38.
[10]張師帥.論優秀傳統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及其實現[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5,08:56-61.
[11]薛俊武,馮艷琴.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J].重慶三峽學院學報,2016,01:1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