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宗儀
摘 ? ?要: 我國社會經濟水平不斷提升,對大學生的素質要求日益提升,所以做好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尤為重要。將其融入思政教育工作,對于提高大學生的思政水平、綜合素養,陶冶道德情操有重要意義。文章結合國內關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政教育相關問題的基礎上,基于貴州師范學院實際情況,針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意義、問題與措施方面進行研究。
關鍵詞: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 ?思政教育 ? ?教育機制
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中的意義
近年來,貴州在高等教育方面的投入得益于國家對西部地區的重視,師資力量的軟件建設與教學設施的硬件建設都有所發展。貴州高校在改善軟硬件設施的同時,并沒有降低對思政教育工作的關注,反而更加重視。長期以來,貴州高校都把思政教育工作作為一項系統性工程來做,在這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績,積累了不少經驗,在內容、方式、外部環境等方面也在不斷完善。但與東部發達地區高校相比仍有較大差距,需進一步加強和改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廣泛應用為貴州高校創造了一個趕超良機。
1.1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度與廣度。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道德傳承、文化思想、精神觀念及物質文化的總稱。這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現在仍有強大生命力和深刻啟示意義,它極大地拓展高校思想政工作的深度與廣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所倡導的率先垂范、立己立人的教育原則,因材施教、循序漸進的教育方法;言傳身教相統一、認識與實踐相統一的教育體系等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鑒和啟示”[1]。可以說,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新時期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資源寶庫。
1.2提升了大學生的道德修養水平。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崇“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的律己精神;“推己及人、重群克己”的集體精神;“曠達不羈”的寬容精神等都對大學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重要價值。“高校傳統文化教育植根于豐厚的傳統文化土壤之中,有責任將中華民族特有的精神氣質與文化追求融入與學生的對話當中,用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來陶冶大學生的心境,塑造大學生的理想人格,培養具有自己民族文化精神的人才”[2]。在思政工作中,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
1.3激發了大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
我國有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其中出現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愛國人物和事件,并且逐步形成了一系列具有愛國主義的文學創作,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陸游的“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曹植的“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等都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在面對大學生政治意識模糊、愛國意識不強的現狀下,大學生日常的思政工作中,應該積極利用這些資源,充分發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感召力量,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政治觀念及對祖國的歸屬感;利用優秀的傳統文化精神對大學生進行正確的引導,發揮民族英雄的楷模作用,促使大學生在思想上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秀的愛國傳統。
2.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中的問題
2013年11月北京召開中共中央十八屆三中全會,在全會《決定》中,明確提出把“完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作為我國教育領域首要改革任務,高校作為我國最重要的人才培養陣地,有義務和責任承擔這一改革任務,通過實踐探索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的工作模式。貴州高校在實施改革,改革的不斷深入和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將不可避免地面對新形勢,這就需要積極探索、發現、研究、解決各種新問題,不斷調整完善相關政策。
2.1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大學生思政工作中宣傳不夠。
當代大學生是在全球化與網絡化背景下成長起來的,其生活特征兩極分化:一面熱衷接受眾多新事物,另一面卻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認識不足。“《中國教育在線》發表的有關大學生和中國傳統文化的調查統計顯示,50%的大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失去興趣,20%表示無所謂,20%走中間派,僅有10%的大學生關心傳統文化”[3]。從中反映出,在現今高校思政工作中,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宣傳存在缺失,在宣傳方式上滯后,跟不上時代發展。另外,在現今高校實行專業分科的教育模式下,過于注重本專業知識的學習,除少數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聯系密切的專業學生外,普遍存在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知識宣傳不夠的現狀。
2.2中華傳統美德在大學生思政工作中認知不足。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禮儀之邦美譽,在傳統美德方面,建立了一整套以仁愛孝悌、勤勞樸實、尊老愛幼、明禮知恥、誠實守信、見義勇為、團結互助、崇德向善等為核心的優良傳統美德。當代大學生作為祖國的未來和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有責任義務繼承發揚中華傳統美德。但當前高校可見到一些違背傳統美德的現象,表現為:生活方面,努力奮斗觀念淡薄;學習方面,論文抄襲、考試作弊;交往方面,缺乏修養、舉止不雅。這些都體現出在大學生思政工作中對于中華傳統美德的認知程度不足,沒有充分認識它對于思政工作的重要性,導致這些不良現象出現。
3.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工作中的措施
貴師院是一所新建本科院校,在某些方面沒有那么多束縛,可以吸取成熟經驗,在學生思政工作方面亦是如此。學校從2009年升本開始,在思政工作中就非常注重利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來開展。負責思政工作的部門主要是學工部、宣傳部、校團委、各二級學院基層黨委和團委及學生黨支部等,這些部門在開展思政教育工作時利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情況非常普遍,效果顯著。如宣傳部“道德講堂”、學工部“明禮知恥·崇德向善”系列活動、校團委“書香四月·閱讀人生”系列活動、各黨支部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授課主體的新型黨課等,都在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都發揮了顯著作用。
3.1規范日常教育,引領學生開展讀書交流活動。
貴師院本就是一所以培養地方基礎教育師資力量為目標的院校,其校訓是“為人師表”。因此,學校始終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堅持以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磨煉堅忍意志為重點,制定一系列相關規章制度,對學生日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習活動提出具體要求,積極開展勵志讀書活動。校團委“書香四月·閱讀人生”系列活動、校圖書館“書王爭霸賽”和“閱讀達人”、宣傳部“書香師院·院長薦書”和“博士書篋”及各個學院專業老師自發組織讀書交流會等一系列活動都在整個校園積極營造閱讀氛圍,鼓勵大家交流讀書經驗,從中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3.2強化課堂教育,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教學。
傳統課堂教學模式仍是貴師院當前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政工作的重要平臺。“在課堂理論教學中,自覺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價值理念、核心命題或經典格言等,來解讀教材中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觀點,不僅能夠增加思想政治理論課課堂教學的文化含量,而且能夠增強學生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理解或把握”。貴師院積極開設相關必修課程,如《貴州地方文化史》、《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思想政治道德修養》、《三字一畫》等,體現了歷史、地方文化、道德品質、師范技能等多方面的要求。學校還開設大量相關選修課程,以供學生在結合自身興趣前提下進行選擇。校宣傳部“道德講堂”、“師院大講堂”、“黨委書記上講堂”及各個二級學院自己組織的文化講座,也在學生的課余生活中起到了第二課堂的輔助作用。
3.3搭建網絡平臺,擴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宣傳渠道。
貴師院在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思政工作時,不僅只是著眼于課堂教育方面,而且在積極利用現代網絡平臺,努力擴大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宣傳渠道,實現多層次、全方位的局面。學校宣傳部與校團委在2012就開通了官方微博、開辟專門板塊來有意識結合社會關注熱點的宣傳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2013年以后又開通了官方微信“青春師院”、“師院飛信”、等;同時各個二級學院廣泛利用網絡平臺搭建自身的宣傳渠道;學生組織和興趣社團也在開展活動時有意識地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宣傳中;學校圖書館在專門建立了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主題的網絡講座,可以讓學生隨時隨地地觀看。
參考文獻:
[1]陳小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徑[J].河北農業大學學報,2015(12):52-56.
[2]董盈盈,都曉琴.價值認同視閾下傳統文化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報,2015(03):9-12.
[3]張祥浩,石開斌.中國傳統文化與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J].東南大學學報,2008(05):56-59.
貴州師范學院《中華經典文化思想融入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以貴州師范學院為例》課題結題成果,項目號:2015GL0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