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藏金
摘 ? ?要: 教師職業能力的結構復雜性、情境性和實踐性決定了師范生職業技能培養的長期性。在實踐性理念下,整合教師教育課程資源,充分挖掘課程知識間的聯系,統籌安排課程學習和教學技能訓練,使英語師范生的教師職業技能訓練貫穿大學四年學習全程,實現理論學習與實踐技能的交叉互動和相互促進,切實提高英語師范生的教師職業技能。
關鍵詞: 英語師范生 ? ?教師職業技能 ? ?四年一體
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深入和社會對教師職業要求的不斷提升,各高師院校積極探索師范生培養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師范畢業生的教育教學能力尚不能完全適應中小學校教育教學的現實需要。因此踐行《教師教育課程標準(試行)》的實踐價值取向[1],實現實踐全程化是增強師范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有力保障。筆者所在院校在學習部屬院校和地方高師院校教師教育成功經驗基礎上,探索構建了英語師范生教師職業技能“四年一體”實踐培養模式,統籌安排師范生的理論課程學習和教學技能訓練,將英語師范生的教學能力實踐訓練貫穿大學四年學習全程,促進理論與實踐的交叉互動和相互促進,切實提高英語師范生的教學實踐能力。
一、構建英語師范生職業技能“四年一體”培養模式的必要性
(一)地方高師院校生存和發展的需要
近年來,教師崗位需求趨于飽和,僅師范類畢業生數量就遠大于市場需求,加之教師來源多元化,用人單位對新入職教師的要求越來越高。承擔地方師資培養的師范院校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求得生存和發展,就不能繼續走傳統師范教育之路,而應盡早確立教師教育精英化辦學理念、創新教師培養模式、拓寬卓越教師培養路徑、推進教師職前職后教育一體化,培養“師德高尚、專業過硬、技能嫻熟、儀表儒雅”的卓越教師。只有這樣,地方師范院校才能擴大自我生存和發展的空間。
(二)提高基礎教育質量、培養新型合格師資的需要
教師是課程的實施者,是影響新課程理念能否有效實施的決定性力量[2]。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化和實施,要求教師在理解新課程的基礎上,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開展教學,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要求師范畢業生在入職后能盡快勝任新課改背景下的基礎英語教學工作。為此,高師院校必須整合教師教育課程資源,改革教育培養模式,創新教師職業技能訓練途徑和措施,建立循序漸進的、四年一貫的訓練體系,以提高師范生的教師職業技能,為將來從事教育教學工作打下良好基礎。
(三)提高師范生從業能力的需要
新入職中小學英語教師教學能力調查發現,新教師的主要問題是教學基本功不扎實,教學理念新穎但不知如何在教學中實施,教學方法不恰當,效果不佳等,以上諸多問題已嚴重影響了當地基礎外語教育質量的提高。如何縮短新教師的適應期,盡快融入基礎教改和課堂教學生活,并逐漸成長為一支引領基礎英語教學改革的生力軍,這些都是高師院校和師范生自身急需思考并解決的問題。
二、英語師范生職業技能“四年一體”培養模式的內容及構建對策
(一)“四年一體”培養體系框架
統籌安排師范生大學四年的學習時間,分層次、分階段把教師職業技能訓練、教學見習、教育調研等實踐教學環節融合到課程學習的過程中,實現專業知識學習、教育教學理論學習與技能訓練等實踐環節的有機結合。從大學一年級掌握三筆字等基本技能開始逐步提高、鞏固與強化,直到高年級掌握綜合的課堂教學技能,然后在教育實習期間全面實踐和反思所學技能。師范生在各年級學習和訓練的重點內容詳見下圖:
圖1 ?英語師范生“四年一體”職業技能訓練體系
(二)“四年一體”培養模式的構建對策
1.構建U-S教師教育共同體
當今社會對教師職業的高要求逼迫師范院校必須與中小學校建立長久的、合作共贏的合作伙伴關系。在這一合作關系下,中小學一線教師在師范院校教育研究人員的專業引領下深化課改,改善課堂教學,開展校本教研,建設校本課程;中小學校為師范生提供見習實習等教學實踐的場所,熟悉真實的課堂教學,接受優秀教師的教學指導。當然,師范院校的專業研究人員必須深入中小學課堂教學,徹底了解基礎教育、發現并研究教學中的問題,和一線教師一起尋找解決對策。因此,在教師教育過程中,構建中小學和大學間深度聯合的U-S教師教育共同體是適應實踐取向教師教育模式的實踐基礎,對師范生的實踐能力培養能發揮更大的作用[3]。
2.建設理論與實踐交叉互動的教師教育課程群
地方高師院校的教師教育課程設置雖然受學校師范教育傳統、辦學特色等因素影響而不同,但其主要課程都至少包含兒童發展與學習、教育基礎、學科教育與活動指導、心理健康與道德教育、職業道德與專業發展及教育實踐六個模塊內容。在此基礎上,英語教師教育課程可以設置為師范教育基礎理論課程(教育學和心理學)、教師技能課程(普通話等)、英語學科教育類課程(英語課程與教學論、中學英語教材分析、外語教育教學理論等)、教育實踐環節(見習和實習)四個方面。除以上基礎課程外,還需增加教師職業技能訓練模塊、微格教學、中學班主任工作、中學英語教學設計與案例分析、中小學教育教學調研等實踐性課程,以發展師范生的教學實踐能力與素養。同時,要設置以促進師范生專業發展和研究能力目的的擴展性課程,如基礎英語課程與教學改革、中小學英語教師專業標準與發展、反思性學習與教學、教學藝術等課程。
3.教學方法靈活多樣化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說:“事情怎么做就怎么學,怎么學就怎么教。學的法子要跟著做的法子,教的法子要跟著學的法子。”[4]師范生教師職業技能的培養也要遵照這個規律。因此,教師教育課程的教學就不能以“講授法”、“滿堂灌”的方式進行,應該以師范生教學實踐能力的提高為中心,采用專題講座、翻轉課堂、對分課堂、教學觀摩、案例分析與研究、工作坊(workshops)、問題教學法等諸多靈活多樣、實用有效的方法。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廣泛開展說課、課堂教學模擬活動、微格教學、案例研究等實踐性學習活動,寓理論學習于實踐操作之中,促進師范生在實踐中思考,實現理論學習與實踐練習之間的多次交叉與循環學習。
4.教師教育服務的校園信息化建設
地方高師院校要加強校園網絡教學平臺的建設,充分利用云服務、大數據等技術,利用信息化平臺將教育信息、教學資源、基礎教育課程與教學改革的成果等信息開放給師范生,使各類信息透明呈現和流轉。建設專門的教師教育網絡平臺,提供優質的中小學英語教學視頻、教學案例、教學設計、電子課本、教學分析和教學研究等相關方面的學習資料,方便學生自學,教師教育工作者既可以使用此平臺的資源,又可以不斷的上傳新資料。此外,可以搭建U-S教師教育共同體資源共享與交流平臺,方便高師院校教師教育工作者與中小學一線教師無障礙分享平臺的資源和實時溝通交流,共同促進教師教育的發展。
5.強化英語師范生職業技能評價
教學評價不只是對學習結果和教學目標實現情況的診斷和檢測,更重要的是通過評價促進學習的發展。要真正發揮教師職業技能“四年一體”實踐體系對師范生職業能力發展的功效,就必須建構與之相配套的教學技能評價體系。實行教評分離,學校和學院都要成立專門的師范生教師職業技能測評小組,制定師范生基礎教學技能和學科教學能力評價體系和標準,實行單項技能測試和綜合教學技能測評相結合的制度,實行師范生教育實習準入制度。技能考核不合格的學生不能參加教育實習,不能畢業和獲取學位證[5]。
三、結語
英語教師職業技能“四年一體”實踐模式遵循了教師職業技能發展由單項到綜合、由簡單到復雜、循序漸進的發展規律。這一實踐模式的運行既有助于師范生理論學習與技能實踐訓練的交叉互動,又能增強理論學習的趣味性,同時避免技能訓練與理論學習的脫離。目前這一模式在筆者所在院校得以實踐運行,運行狀況良好。但這一實踐模式的效果仍需實踐的檢驗,在實踐中不斷改進,以發揮其應有的實踐價值。
參考文獻:
[1]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大力推進教師教育課程改革的意見[R].教師[2011]6號.
[2]施良方.泰勒的《課程與教學的基本原理》——兼述美國課程理論的興起與發展[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1992(4).
[3]Darling-Hammond,L.,John Bransford et.al(.ed.)Preparing Teachers for a Changing world:What Teachers Should Learn and be Able to do[R].San Francisco,CA:Jossey-Bass,2005.390.
[4]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選[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1.77.
[5]張旺君.高師院校師范生教師職業技能四年一體培養的實踐與探索[J].南昌教育學院學報高等教育,2012(8).
[6]陳向明.實踐性知識:教師專業發展的知識基礎[J].北大教育評論,2003(1).
基金項目:2015年寧夏師范學院重點科研項目“英語專業免費師范生教師職業技能“四年一體”培養的實踐與探索——以寧夏師范學院為例”;2015年寧夏師范學院本科質量工程項目“英語專業免費師范生教師職業技能‘四年一體化層級訓練體系的建構;2016年寧夏自治區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程項目(編號:NXJG2016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