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旭棟
摘 要:我國《物權法》第106條對善意取得制度做出了規定,卻未對善意作出詳細的解讀,導致實踐當中法官對善意的解釋和適用未達到統一的標準。且106條將動產與不動產的善意一體規定,未考慮動產交易與不動產交易當中達到善意的區別,對不動產中第三人善意的認定應當慎重,否則會對原權利人的權利造成侵害,不利于交易的完成和法律糾紛的平復。所以應當對“善意”進行解讀,結合具體案情,制定認定善意的一般規則,在衡量善意取得人與原權利人利益的基礎上,不輕易以善意取得制度剝奪原權利人的權利,以此來保護交易秩序。
關鍵詞:善意;權利救濟;交易安全
一、善意取得制度概述
善意取得制度是適應商品交換需要而產生的一項法律制度。在羅馬法時代,強調對所有權的絕對保護,貫徹“無論任何人不能把大于自己所有的權利讓予他人”的法理,因此并無善意取得制度。隨著商品經濟占據社會中的經濟主導地位,所有權絕對保護凸顯出了交易成本巨大、阻礙交易流通的弊病。在德國法中,權利人將財產移轉給他人占有,只能向占有人本人請求返還,一旦占有人將財產轉讓給第三人時,所有人僅可對占有人請求損害賠償,而不能向第三人主張返還財產,這就是所謂的“以手護手”原則。“以手護手”原則適應了商品經濟發展和交易安全保護的客觀需要,得到了各國的普遍認可。現代民法中的善意取得制度就是以日耳曼法的“以手護手”原則為基礎制定的。
在我國民法中,善意取得制度的發展經歷了復雜曲折的過程。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我國并不承認善意取得制度,因為彼時的民法更注重保護靜態權屬關系。隨著我國近年來商品交易日趨頻繁,物的占有與物的權利分離現象越來越多,已經不適合著重保護物的所有權關系,否則就會導致人們在交易中需要認真調查交易人對于物是否具有所有權,這無疑會大大降低交易效率,對商品經濟的發展產生較嚴重的阻礙。所以在2007年3月,全國人大頒布了《物權法》,該法第106條明確規定了善意取得制度。
善意取得,指的是無權處分人將動產或者不動產轉讓給第三人,若第三人在交易的時候處于善意且支付了合理的對價即可以取得該動產或不動產的所有權的一種法律制度。
通過對我國《物權法》第106條善意取得制度進行分析,結合動產與不動產性質與公示方式的不同,善意取得的要件由以下四方面構成:第一,出讓人對動產進行了無權處分,這句話包含了兩層意思,一是出讓人為該物的動產占有人,二是出讓人為無權處分人;出讓人是不動產的現時登記人且無處分權,這一條規定指的是出讓人因登記錯誤而成為不動產登記簿的登記人,也因登記錯誤而成為無權處分人。第二,受讓人受讓該不動產或動產時是善意的。第三,受讓人支付了合理對價。第四,轉讓的不動產或者動產依照法律規定不需要登記的已經交付給受讓人,應當登記的已經登記。
二、我國善意取得制度現存問題分析
(一)司法實踐中善意的理解口徑不一
善意取得制度中的核心要件即為善意,因為它決定著受讓人是否具有主觀可責難性的認定。然而,由于“善意”概念的抽象性、主觀性、模糊性,在實踐中的認定上有一定困難。關于“善意”的認定,理論上和立法例上主要存在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受讓人不知情或對不知情沒有重大過失就可認定為善意,《德國物權法》第932條第2款規定:取得人知道或因重大過失而不知道該物不屬于轉讓人的,不是善意;《日本民法典》第192條也是如此,我國《物權法司法解釋(一)》第15條也采用此觀點;另一種觀點認為,受讓人應對動產與不動產的公示持相信的積極信念方為善意,即所謂的“積極觀念說”,史尚寬教授執此意見。王軼教授認為,在現代社會中物的占有與權利分離已經成為常態,積極觀念說太過苛責,我國理應隨各國之潮流,采消極觀念說。
我國《物權法》第106條雖以善意為構成要件,卻未對“善意”作明確界定和判斷標準。《物權法司法解釋(一)》第15條第1款雖然對受讓人的善意進行了界定,但也僅僅是對眾所周知的“善意=不知或不應知+無重大過失”的強調。《物權法司法解釋(一)》第16條和第17條分別對受讓人在受讓不動產和動產時的善意進行了規定。但是筆者認為第16條的規定并不實用,即使受讓人沒有查閱登記簿,該三種登記都對不動產物權處分具有限制功能,依據法律規定,登記機構工作人員或書面告知受讓人有異議登記并要求受讓人提供知悉異議登記存在并自擔風險的書面承諾,或直接不予辦理變更登記。在上述情形下,僅在受讓人未查閱登記簿或雖明知有限制處分的登記但仍惡意受讓不動產,并且登記機關工作人員因疏忽大意未發現有限制性登記或雖明知有限制性登記仍與為受讓人辦理變更登記等條件同時具備時方能實現。但筆者認為,上述條件在實踐中發生的概率微乎其微,不具有操作的可能性。
且筆者認為實踐中對不動產交易中第三人善意的認定,對其保護過于優先,從而忽略了原權利人的權益,并沒有對二者的利益保護達到法律上的平衡。因此,必須在慎重衡量原權利人與善意第三人的利益的基礎之上,通過增設不動產善意取得制度適用的阻卻事由,來達到原權利人與善意第三人之間的利益平衡。鑒于不動產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以及屢屢出現的不動產善意取得爭議案件,有必要對“善意”作出詳細解釋。
(二)原權利人權利救濟的缺失
當善意第三人依據善意取得獲得物的所有權時,原權利人會喪失物的所有權。雖然物權法規定原所有權人可以向無處分權人請求賠償損失,但筆者認為無法充分保護原所有權人的利益。首先上述賠償請求權的賠償標準不明確,原所有權人有權向無權處分人請求賠償,賠償額是以動產或不動產市價為標準還是以無權處分人所獲得的不當得利為標準,我國法律上沒有明確規定。
盡管善意取得的制度就是以保護善意第三人的信賴利益為目的,但對原權利人的救濟同樣不可忽視。因為依據善意取得制度,若善意的受讓人取得了物的所有權,一個必然的后果是原權利人喪失了物的所有權。雖然現行法律從債權請求權的角度賦予了原權利人對其損失求償方式的充分的自由選擇權,如其可從違約責任、侵權責任、不當得利責任中任選一種實現自己利益保護的目的,但不同的制度凸顯出了善意取得制度對遭受損害的原權利人的忽略。難道善意取得制度對善意第三人的利益保護過后就到此為止了嗎?此外,除了制度上的設計,實踐中的執行程序的復雜性也讓原權利人的救濟難以及時有效的實現,比如僅有一套房屋的原權利人因其房屋被善意第三人善意取得而向無權處分人請求賠償,此時無權處分人是否有賠償能力,有的話是依據市價還是所賣價款賠償,均無規定。
三、完善我國善意取得制度的建議
(一)嚴格善意的判斷標準
善意雖然是行為人的主觀心理狀態,但這種主觀心理狀態總要通過人的行為表現出來。因此,對善意的認定可以根據不同類型的案件設置一定的客觀標準。而且由于動產與不動產在公示方法、公示效力、交易習慣上均有所不同,判斷善意取得制度中的受讓人是否構成善意,區分動產與不動產的善意取得制度是必要的。
在不動產善意取得的善意認定中,《德國物權法》主張純粹的權力表現原理,即第三人僅對不動產權屬登記盡到合理注意義務,則為善意。在不動產登記措施日益完善嚴謹的今天,不動產的善意確實不應對第三人要求過高。但是在此基礎上,對房屋的占有人與登記人的一致性進行考察,筆者認為是必要的。
筆者認為,第一,除第三人對不動產登記簿的信賴之外,還應該考察不動產的現實占有情況。例如連成賢訴臧樹林案中,登記人與占有人不一致的情形,第三人應當對此產生懷疑,并有義務調查知悉真實狀況。第二,不動產善意取得也應該對不知情無重大過失,比如第三人對出讓人婚姻狀況的了解,對不動產的了解等。美國法律中就有“財產外觀推定知情”(即實地調查義務),以此來平衡交易安全與原權利人不動產權利。
(二)增強對原權利人的救濟力度
如上文所述,善意取得的一個必然結果是原權利人對物權的喪失。盡管《物權法》和《民法總則》法律從債權請求權的角度賦予了原權利人充分的自由選擇權,但對于相對重要的登記機關的賠償責任來說,現行法律在諸多方面都模糊其詞、一筆帶過。例如《物權法》第21條規定,因登記錯誤給他人造成損害的,登記機構應當承擔賠償責任,但此處只是點到為止,并未對賠償責任,如賠償標準進行明確規定。
在動產的善意取得制度中,立法上應規定無權處分人以動產的市價對動產原所有權人進行賠償,即轉讓時交易地的市場價格。針對無權處分人向原所有權人賠償標準不明確的問題,可以從兩方面著手加以解決。第一,無權處分人處分動產的行為侵犯了動產原所有權人的所有權,屬于侵權行為,無權處分人對行為的發生具有絕對過錯,因此,即使無權處分人以低于市價的價格將動產轉讓給受讓人,無權處分人仍應以動產的市價對原所有權人進行賠償,這不僅體現了對無權處分人侵權行為的懲罰,也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無權處分行為的發生。第二,以市價來進行賠償,使無權處分人對原所有權人進行賠償有了一個較為客觀的標準,從而防止了無權處分人與受讓人惡意串通來損害原所有權人利益行為的發生,有效減少了實踐中因無權處分人的賠償額問題引起的糾紛,對于原所有權人利益的保障起到了積極作用。
四、結語
善意取得制度是維護民法交易安全的一項重要制度,它的合理解釋有利于交易的發展,增強交易雙方的信任,減少無權處分人的非法交易,保護所有權人與善意取得人的合法權利。同時也是對法律自身的完善,尤其是動產與不動產相關規定的啟發與更新,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希望通過筆者對善意取得內容的建議,對動產與不動產的差異分析,能夠對今后司法的參考起到作用。
參考文獻:
[1]田辰.我國動產善意取得制度的不足與完善[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8(12):241-242.
[2]劉玉.論善意取得制度[J].法制博覽,2018(35):77-78.
[3]周宇.善意取得排除脫離物之辯--以善意取得制度的為視角[J].北京化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9).
[4]陳衛佐.德國民法典(第四版)[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5:345-348.
[5]楊立新.物權法典型案例與法律適用[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