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英語閱讀在英語學習中至關重要,但對于很多英語學習者而言,閱讀理解往往是薄弱環節,出現閱讀障礙,包括:詞匯量不足,背景知識的缺失與差異,閱讀技巧的缺失等。語境理論應用于英語閱讀教學能有效提高讀者在閱讀單詞學習、閱讀背景理解與閱讀框架理解方面的能力。
【關鍵詞】語境理論;閱讀教學;應用
【作者簡介】王麗紅(1985.11.20-),女,漢族,山西忻州人,山西農業大學信息學院,講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語教學。
英語學習離不開對語境的理解,語境的理解包括語言語境與非語言語境的理解。在英語教學過程中,英語閱讀在英語學習中至關重要,但對于很多英語學習者而言,閱讀理解往往是薄弱環節,讀者會遇到詞匯量不足、閱讀技巧缺失等障礙,語境理論是適用于解決這種讀者與作者雙方交際溝通障礙的理論,在英語閱讀中有效利用語境理論能起到積極的作用。
一、語境理論背景
長期以來,語境被分為語言語境與非語言語境,包括上下文、語言知識和社會文化背景知識、作者與讀者、交際的時間和地點等因素。傳統語境是交流推理的重要因素。為了揭示語言交際的認知狀況,斯珀伯和威爾遜提出了新的語境理論。他們認為,在交際過程中交際主題所形成的各種假設成為“認知語境假設”。語境不僅局限于客觀環境等非語言環境、話語本身及上下文等固定因素,斯珀伯和威爾遜提出了相對動態的語境觀點,將語境看作一個在互動過程中為了正確理解話語而形成的、發展中的動態心理建構體(psychological construct),它是說話人有關世界的假設子集,也就是說它是存在于人們大腦中的假設。語境的理解是動態并且因人而異的。
二、當前英語閱讀教學中存在的障礙
閱讀環節是英語知識儲備與理解能力的重要提升渠道。閱讀理解雖然不是面對面的直接言語交流方式,但從其實際意義講,閱讀是作者與讀者的間接交流途徑。作者通過文章的形式反映表達自己的交際意圖,通過形象精確的文字最大限度地傳達自己的親身經歷或觀點。然而由于讀者的知識儲備不同,語言又具有一定的復雜性,要求讀者必須應用邏輯知識和語言知識進行推導,最大限度地理解作者的本意。但是,對于大部分英語學習者而言,閱讀理解往往是薄弱環節。導致閱讀障礙的原因包括:詞匯量不足,背景知識的缺失與差異,閱讀技巧的缺失等。讀者通常不僅缺乏單詞量,更缺乏利用語境理論進行推測與理解詞義的能力。同時語境要求作者與讀者的背景共情也常常在閱讀教學中被忽視,導致認識字詞卻讀不懂的現象時有發生。同時,讀者不明白文章主旨大意,不具備概括能力也是英語閱讀中的障礙。
三、語境理論在閱讀教學中的應用
1. 語境理論在閱讀單詞教學中的應用。對上下文的理解,不能片面單一拋開情境理解只言片語,如在閱讀理解中經常會出現的題型是根據句意推斷某個生詞的意思,也就是常用的猜詞法。盡管學生在學習中沒有學習過這個生詞,但仍有可能根據前后句意與語境判斷正確詞意。英語單詞的學習不能脫離語境,脫離語境的單詞記憶就是機械的字符記憶。我們經常會聽到很多學生抱怨,詞匯學習的繁重與枯燥,也會看到很多學生雖在非常努力地記憶單詞,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脫離語境學習單詞是癥結,沒有語境的單詞認知是事倍功半的。比如,有的學生習慣用字母單一拼湊的方式大聲朗讀記憶單詞,這種機械記憶的方法是缺乏語境理解的,并且所記憶的單詞是缺乏應變性的。不僅記憶花費的時間較長,而且過程枯燥單一,最重要的是記下的單詞不知道在什么語境下進行應用,讀者進入新的語境,對已記憶的單詞無法進行有效提取或者實現對單詞意思的延伸與變通,從而無法理解閱讀內容。
大部分英語單詞都有多種詞性與詞義,在不同的語境下、句型中,單詞的詞性與意義會發生相應的變化。這就要求教師在單詞講解中,不能簡單地讓學生模仿拼讀并要求機械地記憶。我們要結合課文的不同例句讓學生根據知識背景與理解來推斷單詞在不同語境下的詞性與釋義,教師在這一過程中予以適度引導與糾正,使學生加深理解與記憶。同時根據同一單詞,可以提供不同的語境讓學生進行理解。如單詞release在不同語境下,釋義會有所不同:
句1.He was released after being in prison for three years.
(刑滿釋放)
句2.The fighter plane flew over and released bomb that destroyed the city.(投下炸彈)
句3.The press conference will refuse to release any details about this matter.(透露)
2. 語境理論在閱讀背景教學中的應用。交際雙方的共有知識和經驗,要求教師在閱讀教學過程中要進行適當的語境背景介紹,包括形象生動的情景導入、課前作者經歷生平介紹、背景文化解釋與穿插,以方便學生最大限度地理解閱讀材料并與作者最大限度地實現共情。要給學生講解中西方文化差異與認知的不同,盡量減少與避免理解與認知上的偏差。
在課文閱讀學習中,閱讀材料多源于生活,很多名著都是以作者的成長經歷與生活背景為原型的。如:《簡·愛》這本小說主人公的經歷事實上就是作者夏洛蒂的自傳,包括簡·愛在羅伍德學校的經歷,海倫的原型是夏洛蒂的姐姐,拒絕約翰的求婚反映了現實中夏洛蒂拒絕一位牧師求婚的經歷,等等。同時作者夏洛蒂所處的時代背景是19世紀中葉,英國工人運動風起云涌,勞動人民要平等、要獨立。在這樣的環境下,夏洛蒂創作了這本書,通過一個孤女爭取自由、為獨立、求平等的奮斗故事,反映了當時英國婦女反抗壓迫、反抗歧視的斗爭精神。
3. 語境理論在閱讀框架教學中的應用。對上下文的理解應該注意文章的整體性,文章可以按邏輯關系總-分-總、總-分、分總的結構框架呈時間順序或者事物的發展順序進行敘述。這就要求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應該指導學生適當地選擇并且構建認知語境。很多學生認為閱讀就是對單詞的學習,他們把造成閱讀理解困難的癥結歸因于不認識單詞,因此會看到很多學生在閱讀時邊讀邊不停地查閱單詞,抄寫單詞釋義。事實上很多學生查清楚每個單詞的釋義后,仍然不能理解文章的主旨大意,搞不清楚作者在講什么,文章的邏輯順序是什么,文章段落分別在文章結構中起什么作用,等等。通常閱讀理解題的選項往往就是根據文章的中心框架進行細節考察的,這就是在考察學生的語境建構力,而不是學生查單詞記單詞細節的能力。就好比蓋房子,單詞是基礎,是磚頭,但房子的構建只有磚頭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工程師有構建能力,如何用這些單詞構建意識中的語境框架才是根本。然而很多學生在閱讀理解中,忽視了語境框架的構建與文章主體結構的理解,本末倒置,使閱讀變成一個迷茫而耗時的過程。
在進行英語閱讀教學時,對話的關聯性對雙方的語境效果至關重要。1.知識草案的激活。語境的認知是個體差異性的知識儲備,主要由心理圖示、社會心理表征與知識草案構成。如閱讀材料中出現“醫院”時,讀者會與“醫生”“患者”“疾病”“看病”等建立連結關系,這是根據個體生活經驗與常識所儲備的基本認知,也是認知語境中最淺層次的認知單元,同時也是最容易活躍和激活的認知單元,要聯系個體的知識草案與已知信息,引導學生建立合理邏輯的推理與連結,并且可以告知學生提前閱讀選項,構建相應的語境場景,最大限度地提高理解的程度。2.心理圖示的激活。知識草案在特定的情景背景下,進行重新排列組合,就可以形成新的情景單元,也就是新的心理圖示。情形與情形的連結可以是時間先后順序、因果關系、并列關系、倒敘關系、邏輯關系,我們把這些情形的連結與重新構建稱為心理圖示。要有明確的文章邏輯布局理解,根據序數詞和表時間、表地點的詞語進行相應圖式的連結、推測與排除。因此閱讀框架教學中,應用語境理論能幫助讀者有效總結文章脈絡與框架,并進行主旨大意的有效預測。
四、結語
在英語閱讀教學中,要想克服詞匯量不足、背景知識的缺失與差異、閱讀技巧的缺失等閱讀障礙,我們需要深刻認識語境理論的重要性并能夠靈活充分地從閱讀單詞教學、閱讀背景教學與閱讀框架構建教學三方面入手,不斷把該理論應用到教學實踐中,才能形成更加完善的教學觀,從而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參考文獻:
[1]何其莘.英語聽力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文秋芳.英語學習策略論[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