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志霞
【摘要】全面推進素質教育,增強學校德育工作的針對性、實效性和主動性,幫助學生樹立在出現心理行為問題時的求助意識,促進學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質,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減少和避免對他們心理健康的各種不利影響;培養身心健康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 學校 教師 學生
給孩子一方空氣,讓他們自由呼吸;給孩子一塊綠地,讓他們栽花種草;給孩子一片畫壁,讓孩子自由描繪;順孩子之天性,讓他們快樂地成長。
——題記
走進新課程,“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的理念深入人心,它比過去的教育教學更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喜怒哀樂,更關注人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更關注人的道德生活和人格養成。這意味著,今后對老師的要求不僅是要完成“傳道、授業、解惑”的任務,而且應當成為一個合格的心理輔導員,承擔起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任務。
在現實生活中,一些學生責任心差、缺乏感恩、不懂謙讓等各種不良心態層出不窮;再加上信息時代社會大量不健康的媒體沖擊著孩子們的生活,使得孩子們的心理健康出現了問題的幾率不斷上升。現實社會物質逐漸豐裕,部分獨生子女家庭,家長對孩子的期望值不正常、獨生子女缺少玩伴,自我表現欲過強;隨著二胎政策的開放,部分家庭為照顧二孩,將教育孩子的責任轉移給祖父母輩,又引發大孩的一系列心理問題;加之社會離婚率越來越高,單親家庭也越來越多,還有部分留守兒童,城市隨遷打工子女的環境適應、人際關系適應等問題,導致一些孩子性格偏激,孤僻,自我為中心,不容易與人溝通……
如何調節好孩子的心情,讓他們擁有健康的心態面對學習生活?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與方法有哪些?這是擺在學校、教師面前的一個問題,也是值得我們去共同努力探究的一個課題。
一、創設和諧、宜人的心理健康教育外在環境
1.校園環境建設
一流教育要有一流環境建設,環境建設是學校心理建設的首要任務。學校環境應盡可能地體現“新穎、整潔、明亮、美麗”的風貌。在校園顯眼的地方展示校風、校訓、學風、人身安全警示語,張貼各種名言警句,并根據不同需求定期出專題板報和墻報,這樣能使學生在無形中學到各方面的知識。在校園的草坪旁、圍墻邊,走廊里的墻壁上,都懸掛張貼有關行為習慣的警示牌,讓綠意昂然,生機勃勃的環境凈化和影響每個孩子。
2.建設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
學校要通過開展各種藝術、文化、體育、科技等社團活動,提高學生興趣,活躍學生身心,達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師生關系的目的,改善學生心理環境。
3.創設良好的家庭心理環境
學校可以結合每學期的家長會、家長開放日活動,并聯合居委會等社區基層組織,定期對家長進行心理健康知識培訓,向家長傳授孩子身心發展的常識。
二、創設民主、文明的心理健康教育精神環境
1.挖掘教材內容,有效創設“育心”環境
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并不是開設一門新的課程,而是需要在日常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精神。根據新課改“讓課程適應每一位學生的發展,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各科任教師要在學科教學中做好班級、團體領導者的角色,在學科教學中認真挖掘教材中具有的心理健康教育內容的因素,并對學生有針對性地培養和訓練。
《道德與法治》和《少先隊隊會課》是兩門能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精神的顯性課程。在課中,教師應該結合學生心理健康心理發展需要,充分利用這一舞臺對學生的心理健康進行指導,甚至可以根據學生的特點對教材進行拓展。
同時各科教師要善于合理安排課程結構,巧妙滲透心理健康教育。比如,語文課上,教師可以讓孩子寫“XX我想對你說”“假如我是XX”等文章來挖掘孩子心靈深處的想法,在評語中對孩子進行健康教育指導;美術課中,讓孩子畫一畫“我和爸爸、媽媽”觀察孩子的構圖,指導孩子熱愛自己的家;探究、拓展課中,可以指導孩子如何相互合作,共同體驗成功的喜悅……
無論是數學、語文、外語,還是比較感性的音樂、美術、體育課等,只要能根據教材特點合理安排課程結構,采取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通過新型師生關系的確立,鼓勵學生進行合作式學習,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體驗和感受到老師和同伴的尊重,同樣能在潛移默化中自然地達成了精神環境的和諧。
2.構建真誠友善的師生關系
在課程改革環境下,要求教師轉變心態,改變以往居高臨下的權威態度,以親切的面孔、用平等、和諧的口吻與學生交流,縮短師生間的“心距”。學生在這樣一個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為得到鼓勵、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圍中,就能盡情釋放自己潛在的創造能量,毫無顧慮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表露出自己的困惑疑問。
3.打造良好的課堂心理環境
良好的課堂心理環境是高質量教學的有力保證。心理學研究表明,和諧、愉悅的氛圍有助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而緊張、冷漠的氣氛會大大抑制學生學習的熱情。因此教學中,教師要扮演好引導者、組織者、協作者的角色,創造最佳的心理氛圍,使學生情感得到體驗,心靈得到溝通,理念得到認同,情緒得到調節,行為得到訓練,讓學生充分地展示自我,從而使學生能學得懂、學得好、學得輕松。這樣不僅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信心和勇氣,而且還能培養學生相互協作,共同探究的精神。當學生的思維、情趣、愛好都有了張揚的空間時,就會走進老師和老師攀談并成為朋友,為學生的心理能夠健全發展打下了扎實的基礎。
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人的全面素質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實施小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時,應該盡量做到家校結合,巧妙地用科學的方法對不同個性特征的學生進行不同層面、不同方法的心理健康教育,尋求更適合學生個體的教育方法與手段,為孩子營造晴朗“心”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