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當今社會的發(fā)展,我國居民的物質生活水平得到了顯著的提升,在物質生活水平提升的過程中,大眾對于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日益豐富,因此,越來越多的人學習美聲歌唱,美聲教學也由此倍受歡迎。學生通過學習美聲唱法可以獲得更加動聽的聲音,進而能演唱和鑒賞不同的聲樂作品。在美聲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的作用極其重要,他不僅可以幫助學生提高演唱技巧、把握作品風格,還能幫助學生提升自身的歌唱審美。但在“教”與“學”的過程中會遇到不少問題,本文將針對美聲教學中學生常見問題及解決辦法展開探究。
關鍵詞:美聲教學;常見問題;解決辦法
中圖分類號:G633.9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20)14-0255-02
一、前言
對于大多數(shù)學生而言,在學習美聲的過程中肯定會出現(xiàn)各種問題,因為美聲唱法是相對于其他唱法更為嚴謹、規(guī)范、科學的歌唱方法,學生要進行長期、系統(tǒng)的學習與訓練才能掌握。因此,學習這種唱法不僅對學生的先天嗓音條件、音樂的感受和理解力有著較高的要求,同時對老師的教學水平和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在學生學習的基礎階段,對演唱能力和技巧的訓練需要教師特別注意教學的循序漸進與因材施教,教師要深入分析學生在學習中出現(xiàn)的具體問題,針對問題采取更為實質有效的解決措施,幫助學生提高學習效率,獲得進步。
二、美聲唱法的起源與演唱特點
美聲唱法17世紀起源于意大利(意大利文:Bel canto),是伴隨著歌劇的誕生而出現(xiàn)一種歌唱方法,是當時社會的產物。美聲唱法傳入我國是在二十世紀上半葉,迄今已有近百年歷史。在近百年的歷史當中我國對美聲唱法的學習、研究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績,但依然對其聲音的訓練和審美要求存在一定的理解誤區(qū),導致在教與學的過程中產生各種問題,這需要我們共同不斷學習和研究的。美聲唱法要求演唱者在演唱時先吸氣、打開喉嚨,并將自己的喉頭位置保持在吸氣時的狀態(tài)下,然后運用橫膈膜控制呼吸,并使之與聲帶協(xié)調地工作發(fā)出基音,進而通過共鳴腔體引起共振,隨之產生集中、圓潤、有穿透力的聲音。這種唱法區(qū)別于其他唱法的主要特點在于它是運用混合聲(即真、假聲結合)進行歌唱,所以在學習美聲的過程中,學會掌握真、假聲的混合及運用是較為重要的。
三、學生學習發(fā)聲及歌唱時常出現(xiàn)的幾個問題
在當前的美聲教學過程中,學生首先需要進行發(fā)聲的訓練,之后再進行歌唱,但就現(xiàn)階段的教學而言,學生在學習發(fā)聲和歌唱時會出現(xiàn)很多明顯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呼吸控制能力不夠
學生在學習美聲時老師經(jīng)常會說:誰掌握的呼吸,誰就掌握的歌唱”,可見呼吸的控制是歌唱中最基礎,也是最重要的一環(huán)。在發(fā)聲或者歌唱時學生最常見的就是對呼吸的控制及運用能力不夠,通常表現(xiàn)為氣吸不到位,吸不深,橫隔膜支持無力,導致聲音發(fā)虛,沒音色,氣息短,不夠用,唱不完一個樂句,甚至唱一兩個音符就沒氣了。
(二)喉嚨打開不夠
第二點就是在發(fā)聲的過程中,學生的喉嚨打不開或者是喉嚨打開的程度不夠。這一點有許多學生存在理解上的問題,有的把張大嘴理解為打開喉嚨,但事實上是喉咽部的打開與舒展,并不是把嘴巴張大。喉嚨打不開會導致學生在發(fā)聲或者歌唱時聲音出現(xiàn)擠卡、沒有共鳴、偏白的效果。
(三)喉頭不穩(wěn)定
在發(fā)聲或歌唱時喉頭不穩(wěn)定有多方面的原因,比如:呼吸的支持不夠會導致喉頭不穩(wěn);喉內肌能力弱也會導致喉頭不穩(wěn);天生跑喉頭等。喉頭不穩(wěn)會導致聲音沙啞、無力、沒色彩,聲音搖晃等情況,更重要的是在練習高音時很難有好的效果,導致高音困難。
(四)喉部、舌根肌肉緊張
這一點是大多數(shù)學生基礎階段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問題,很多學生在發(fā)聲或演唱時舌根會往后縮;也有的舌頭在口腔亂動;還有的天生舌根緊。這些原因都會導致他們在進行發(fā)聲或者歌唱時喉部和舌根的肌肉緊張,以致于演唱時聲音發(fā)硬、發(fā)僵,語言不清楚,就像大舌頭的人在說話,這就是通常說的喉音和舌根音。
(五)咽壁站立能力不夠
咽壁的站立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小舌頭那一塊的抬起。具有良好的咽壁站立能力是聲樂學習中比較難的技術,需要進行長期、規(guī)范的訓練才能獲得。如果學生不具備良好的咽壁站立能力,聲音就會出現(xiàn)往后倒,聲音發(fā)暗的情況。另外,咽壁站立能力不夠會導致聲音進不了頭腔,進而不能獲得高音的解決。
(六)嘴巴及口腔動作過大、過多
最后一點就是,學生在發(fā)聲或演唱時嘴巴及口腔動作過大、過多。這也是理解上的偏差導致的,比如:很多學生認為唱美聲就是要嘴巴和口腔張得很大,咬字要很夸張,這就使得有的學生平常會專門進行張大嘴練習,或者把自己的嘴故意用手掰大,這就導致了嘴巴及口腔動作過大、過多,因此發(fā)聲或歌唱時不能清楚地進行咬字吐字,語言不清楚。
四、學生發(fā)聲及歌唱時常見問題的解決辦法
針對于以上提到的學生在美聲學習中遇到的常見問題,教師應該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找到合適的解決辦法,幫助學生克服學習中的困難。
(一)加強呼吸的訓練,尤其是橫膈膜的機能訓練,
在加強學生呼吸的訓練過程中,一定要重視橫隔膜的機能訓練。有幾種訓練方法可供大家參考:
1.“快吸慢呼法”,教師先讓學生進行急速的吸氣,然后稍微的進行停頓之后,讓學生緩緩的呼氣,在這種情況下,可以讓學生的橫膈膜進行有力地支持。
2.“慢吸慢呼法”,教師先讓學生在課堂上緩緩地吸入一口氣,然后稍微停頓之后再將自己吸入的氣緩緩地呼出,這樣可以讓學生感受橫膈膜的支持作用。
3.通過介捆皮帶”、“抬重物”等手段,讓學生找到歌唱時橫膈膜的支持與對抗的感覺。
(二)找打哈欠的狀態(tài),充分打開喉嚨
喉嚨的打不開或者打開不夠,最簡單的辦法就是讓學生練習打哈欠,讓學生們想想自己在日常生活中是怎么樣進行打哈欠的,嘗試著去找到打哈欠的狀態(tài)。打哈欠可以讓學生充分感受到喉嚨的舒展及打開。另外一種辦法就讓學生找受到驚嚇時的吸氣狀態(tài),這種方法喉嚨同樣可以獲得充分的打開。
(三)加強喉內外肌的訓練,穩(wěn)定喉頭
喉頭不穩(wěn)定最關鍵的原因是喉內肌與喉外肌的機能與協(xié)調性不夠。在學生進行發(fā)聲和演唱時,老師可以讓學生用一支筆放在自己的喉頭上方按住喉頭,不讓喉頭輕易上提,通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喉頭的穩(wěn)定會獲得改善;第二種辦法就是在學生發(fā)聲或演唱時雙手抱住后脖子,感受喉外肌和手部的力量對抗,這樣可以通過喉嚨的打開下放和穩(wěn)定喉頭。
(四)充分放松喉部及舌根
喉音和舌根音是聲樂學習中最常見的問題之一,因此如何使學生喉部及舌根放松也是聲樂教學經(jīng)常面臨的問題。放松喉部及舌根的方法筆者總結有兩個:
1.練習初期可以讓學生唱白聲,這樣喉部和舌根就不會緊張,而是處于一個自然放松的狀態(tài)。
2.張開嘴,用一個手的大拇指抵住上門牙,發(fā)聲時不動嘴,只動舌頭進行母音轉換,這樣舌頭就會靈活運動,舌根自然就是放松狀態(tài)。
(五)加強咽壁的機能訓練
咽壁的站立能力直接影響高聲區(qū)的獲得和質量,因此在聲樂學習中也非常重要。筆者認為可以通過這兩個方法進行訓練:
1.想象自己大口咬蘋果,把自己的拳頭當做蘋果,張大嘴去啃拳頭,這樣咽壁就會站立起來,每天練so次左右。
2.充分抬起自己的上口蓋和小舌頭使勁往上頂,同時配合吸氣動作,邊吸氣邊往上頂,以10下為一組。每天練5到10組。通過以上兩個方法中的任何一個進行練習,一段時間下來咽壁的站立能力會獲得迅速提升。
(六)解放口腔,語言清晰
發(fā)聲或歌唱時解放嘴巴和口腔需要學生理解歌唱時要用兩到張嘴,第一張嘴就是我們的喉咽腔,在發(fā)聲或歌唱時要充分打開。第二張嘴就是我們平常說話的這張嘴,這張嘴其實在發(fā)聲和歌唱時就和平常說話、朗誦的感覺是一樣的,是自然放松的。只有理解并做到兩張嘴在歌唱中的協(xié)調運動,才能真正做到嘴巴和口腔完全解放,靈活自如。這樣在發(fā)聲和歌唱時自然就能做到咬字吐字清楚,語言清晰了。
五、結語
綜上所述,美聲唱法對于大多數(shù)學生而言都有一定的難度,因此聲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針對學生們常見的問題傳授一些實用的訓練方法和技巧,這樣既可以解決學生的實際問題,又可以不斷地提升學生的演唱能力和自信,為其以后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崔洋.探析美聲教李的現(xiàn)狀和發(fā)展途徑[J].北方音樂,2017(023).
[2]鄧蕊.淺析美聲教學中學生基本功訓練及教學效率提升策略[J].北方音樂,2016(007).
[3]唐博.聲樂教學中學生聲帶閉合不良的成因及解決方法[J].戲劇之家,2015(07).
[4]宋鑫,王健.美聲唱法訓練中的常見問題研究[J].音樂時空,2015(005).
作者簡介:曹智武(1984-),男,湖南榔州人,碩士研究生,云南藝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美聲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