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常貴
摘 要:鳳縣經過幾年的實踐,加大對礦山、冶煉等企業的治理力度,大力發展綠色農業、綠色工業、綠色服務業等新興業態,走上了綠色發展,轉型突破的道路,形成了生態與經濟雙贏格局。在高質量綠色發展的道路上,實現生態與經濟雙贏二次飛躍,面臨著內生經濟發展動力不足、傳統產業發展緩慢、綠色經濟發展契合度低、綠色產業鏈補鏈鏈接弱的問題。根據縣情和具體實踐,解決存在的問題需要繼續堅持綠色發展不斷激發經濟活力,加大科技驅動不斷壯大傳統產業,促進產業融合提高經濟效益,構建綠色經濟體系,加大生態治理力度,實現生態與經濟雙贏的二次飛躍。
關鍵字:綠色經濟;雙贏治理;挑戰;對策
一、綠色發展雙贏格局的形成
鳳縣,地處秦嶺北麓,總面積3187平方公里,總人口11萬,轄9鎮66個行政村。林地面積167917公頃,森林覆蓋面積達80.3% ,豐富的自然資源、優美的生態環境、文明的城鄉居民、良好的人文等是鳳縣走綠色發展之路形成經濟與生態雙贏格局的堅實基礎,也是宜居、宜業、宜商、宜游的絕佳圣地。鳳縣在“堅持綠色發展、聚力轉型突破”的道路上平穩度過陣痛期、換擋期、陣痛期,實現經濟與生態雙贏,鳳縣探索出了經驗。
1.保護優先,協調發展。縣委縣政府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牢固樹立和踐行兩山理念,堅決遵從《陜西省秦嶺生態保護條例》,建立了綠色發展的政策導向,牢牢堅守住生態功能保障基線、環境質量安全底線、自然資源利用紅線。統籌產業發展和生態建設,堅決不以犧牲資源環境為代價換取暫時的經濟增長,實現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相統一。
2.循環利用,綠色轉型。以資源高效和循環利用為重點,按照企業小循環、園區中循環、產業大循環的要求,把循環發展作為生產生活方式綠色化的基本途徑,建設循環型社會,構建了循環型產業體系,實現了經濟社會的綠色轉型。
3.示范引領,整體推進。以綠色產業為重點領域、以生態環境優勢轉換為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游業促進生態經濟發展為目標。建設了十里店大紅袍花椒示范園、紅花鋪綠色香菇種植示范園、留鳳關林麝養殖示范園、平木綠色蔬菜種植示范園等20余個綠色生態示范產業園,實現了全縣9鎮66個村整體推進協調發展。
4.經濟轉換,格局形成。鳳縣深入踐行習近平生態環保思想和“兩山論”,促成了以生態環保資源、知識技能、“五大發展理念”為先導的綠色生產要素的內生經濟,構建了綠色發展理念、生態融合的綠色經濟模式,形成了全新的雙贏格局。
二、經濟與生態雙贏飛躍的挑戰
從2008年開始,鳳縣成功探索并走上了“堅持綠色發展,聚力轉型突破”這條道路,是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生態環保理念和“兩山論”的成功實踐。鳳縣度過了綠色發展、轉型突破的探索期,正在從探索期向更高質量發展的成熟期邁進。在邁進的道路上面臨著新的挑戰。
1.內生經濟發展動力不足。一是內生經濟結構不穩。以生態環保資源、知識技能、“五大發展理念”為先導的綠色生產要素,衍生出的綠色農業、綠色工業、綠色旅游業等新型業態中一二三產業比為4.1:80.9:15,可以看出,而占比例高的仍然是工業。二是綠色農業占比偏低。綠色資源轉換為經濟增長點和生態環境帶來的附加值低。優美的生態為鳳縣迎來了中國最美小城、國家園林城市、全國生態縣、中國最美生態文化旅游名縣等國字號招牌轉換為鳳縣經濟的增長點不充分。
2.傳統產業發展速度緩慢。一是第一產業發展阻力大。種植業是碎片化種植,導致生產成本高;銷售方式仍舊是散戶自由銷售,導致市場風險大,容易受到價值規律影響,抗擊風險能力弱。二是特色產品保護力度小。中國花椒之鄉的鳳縣大紅袍花椒獨樹一幟,受到甘肅等地的其它花椒品牌沖擊市場,致使鳳縣大紅袍花椒聲譽下降市場占有率低。
3.綠色經濟產品契合度低。一是農業與旅游業耦合率小。作為中國花椒之鄉和陜西高山蘋果種植基地,生產的花椒和蘋果未與旅游市場完美融合。紅富士蘋果成熟時間是每年10月底到11月初,而鳳縣旅游旺季是每年5月至10月,致使產品成熟期與游客購買時間矛盾。二是綠色經濟體系尚未形成。大紅袍花椒示范園、香菇種植示范園、林麝養殖示范園等20余個示范園沒有形成集生產、養殖、體驗、觀光為一體的現代綠色經濟體。
4.綠色產業鏈補鏈鏈接弱。一是錯峰銷售產業鏈未形成。蘋果和花椒等產品集中在西北主產區同一時間成熟,價格受市場供求影響,導致有量無市。二是綠色產品延伸鏈未形成。如前所述,大紅袍花椒普通家庭食用量小,但它有藥用、醫用等價值,產業鏈未延伸到醫學、藥學領域。鳳縣林麝馴養存欄量超過15000頭,目前,以雌性林麝繁育產仔為主、雄性林麝產為輔,養殖結構和經營方式單一,產業鏈未延伸到貴重藥材加工、科技研發等領域。
三、綠色發展雙贏飛躍的對策
鳳縣成功走上了綠色發展道路,形成了經濟與生態雙贏格局,在經濟與生態雙贏二次飛躍的道路上到了滾石上山的地步,11萬鳳縣兒女只有擰成一股繩,以壯士斷腕的勇氣、堅韌不拔的韌勁、鳳凰涅槃的決心迎接新的更大的二次突破。
1.堅持綠色發展,激發經濟活力。一是政府加強綠色引領。不斷加大綠色投入力度、加強部門聯動強化綠色治理,進一步培育綠色人文,壯大綠色產業,優化營商環境引入綠色科技和企業,助力綠色經濟發展和綠色環境的深度融合。二是調整內生經濟結構。打破三產中工業占比高的局面,加快綠色農業、綠色旅游、生態旅游業建設,不斷擴大“秦嶺花谷 七彩鳳縣”旅游知名度,以鳳縣優美的環境、豐富的資源、良好的人文引爆旅游市場,換取更高的經濟增長點。三是擦亮招牌提升動能。一個個中國最美小城、中國最美生態文化旅游名縣等國字號招牌是對未來的引領,更是不斷激發閃亮招牌潛藏的動能,探索用國字招牌換取經濟增長空間。
2.加大科技驅動,壯大傳統產業。加大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北京林業大學等高校合作力度,整合傳統產業資源,助力傳統產業發展。一是壯大第一產業綠色發展。整合土地資源,規模化集約化種植大紅袍花椒、核桃、高山蘋果,節約成本,抗擊風險;通過林業局和農業農村局請科技人員組織土專家應對倒春寒、霜凍等自然災害保護對農作物;通過農業專業合作社聯合銷售、錯峰銷售,應對供求規律,穩定農產品價格,促進綠色企業和農民增收。二是加大力度保護特色產業。通過新媒體、展銷會等大力宣傳大紅袍花椒、平木鎮高山冷涼蔬菜、高山蘋果等獨特綠色農產品,積極引導消費者試吃、試用,贏得良好口碑;通過開展鳳縣大紅袍辨別、產品參數比對等,提高消費者對鳳縣綠色農產品產品的認可度。三是促使礦產企業突破瓶頸。加大力度促使礦山企業適度、合理、綠色開發資源,積極與環保、科技、發改、商工等部門對接,建設綠色礦山,根據市場需求錯時錯峰開發、生產,規避市場風險,提升企業利潤空間。
3.促進產業融合,提高經濟效益。一是提高產品與旅游融合度。引導農產品生產加工企業和農戶適應旅游市場,保護傳統特色產業、更新換代新品種產出新產品在每年5月至10月的旅游旺季迎合市場,規避價值規律風險。二是加大生產與休閑契合度。在大紅袍花椒、蔬菜、香菇種植,林麝養殖示范園建設觀光、體驗、采摘、喂養、品嘗、購買等通道,抓住市民、游客等消費群體,緊扣游購娛環節增加綠色收入。三是增加企業與綠色結合度。通過引導、補貼、獎勵等方式促使關停的礦山企業在生態環保前提下,不斷創新、積極技改、復工復產。引導礦山企業老板向綠色種植業、綠色養殖業等領域轉型。
4.增長產業補鏈,實現雙贏突破。一是加強農企合作促使雙贏。通過招商引資、農企合作等方式興辦農產品加工企業,對蘋果、蔬菜、中藥材等綠色產品深加工,讓蘋果醋、飲料、花椒油、護膚品等進入市場,提高生態經濟效益。二是加強科企合作實現共贏。積極與科研院所和高校合作,對綠色種植業、養殖業產品深度研究,促進綠色產業鏈延伸到科研、醫學、藥學等領域。促進合作單位成果轉化和農業生產者豐產豐收,實現共贏。
參考文獻:
[1]馬永睿.強化生態文明建設戰略定力 堅定不移走綠色發展道路.普洱日報,2019.12.25.第002版
[2]常紀文.生態文明建設要增強綠色發展內生動力.社會科學報,2017.11.30.第001版
[3]萬慧.以綠色發展理念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西藏日報(漢),2019.12.25.第006版
[4]皮曉輝.構建綠色發展體系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學習時報,2019.12.18.第0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