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忠勇 黨暉



摘 要:為評價陜西高新技術企業的創新效率,利用DEA模型,分析2018年15個省(市)高新技術企業的創新效率情況;同時,利用基于DEA的Malmquist 生產率指數分析法,對2013-2018年陜西六個重點技術領域的高新技術企業進行分析,揭示不同領域內企業的創新效率變化情況。結果顯示,陜西高新技術企業正處于規模效率遞增狀態,需要提升管理水平,以進一步提升科技投入資源效率。
關鍵詞:高新技術企業;創新效率;數據包絡分析法;Malmquist生產率指數
高新技術企業作為持續進行研究開發與技術成果轉化,形成企業核心自主知識產權,并以此為基礎開展經營活動的企業,是知識密集、技術密集的經濟實體。高新技術企業成長迅速、科技創新活躍,對產業發展有重要的引領作用。隨著研發投入的不斷加大,企業規模越來越大,但企業的發展僅僅依靠增加投入是遠遠不夠的,提高技術創新效率已經成為企業發展的關鍵。
陜西近年來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增長迅速,2016年以來以每年新增一千家以上的速度增長,主要分布于電子信息、光機電一體化、航空航天等領域。按照陜西省委、省政府2020年4月發布的《關于創新驅動引領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計劃到2025年,陜西高新技術企業數量每年增幅不低于20%、總量突破10000家。因此,研究陜西高新技術企業的技術創新效率,可以揭示陜西高新技術企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有助于進一步加強高新技術企業管理,增強區域核心競爭力。
一、國內外科技創新效率研究情況
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熊彼特最先在1912年提出創新的概念,把創新活動概括為擁有新的產品、掌握新的技術、使用新的生產方法或者開辟出新的市場、掌握新的原材料以及建構出新的企業組織形式[1]。國內學者的定義則更多強調新價值的實現,如張良(2005)對創新型企業做了全面的分析和研究,對其內涵進行總結和界定[2]。張赤東(2010)研究了建設創新型企業的戰略意義、內涵、特點與著力點[3]。朱學冬、陳雅蘭(2010)以福建省為例研究了創新型企業的績效評價[4]。這些研究側重于創新投入產出的效率關系,并引起了國內學者對R&D活動的重視。從研究方法來看,很多學者采用了非參數的DEA方法對R&D活動效率進行分析。侯睿(2016)采用DEA-Malmquist指數方法測度了2002-2012年我國28省市的技術創新效率,結果發現技術進步使驅動各省市技術創新效率提升的核心力量,但是其對各區域的驅動作用不盡相同[5]。吳芹、蔣伏心(2020)利用DEA方法測度2009-2016年中國30個省份的創新各階段效率,結果表明區域創新效率存在階段性差異,與知識創新效率、成果轉化效率相比,技術研發效率較低[6]。
二、數據來源和方法選擇
本文從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現狀出發,依據《中國火炬統計年鑒》(2019)的統計數據,采用非參數方法的數據包絡分析法(DEA)對陜西高新技術企業技術創新效率進行評價。
1.數據包絡分析法。數據包絡分析(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簡稱DEA)是以相對效率概念為基礎,根據多指標輸入和多指標輸出,對同類型的部門或單位(稱為決策單元,Decision Making Units,簡記為DMU)進行相對有效性或效益評價的一種方法。用該方法分析陜西高新技術企業與其他省份相比的創新效率。
2.Malmquist生產率指數方法。Malmquist生產率指數方法,是基于數據包絡分析方法提出的,基于DEA 方法的Malmquist全要素生產率指數法測算全要素生產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FP),全要素生產率變化(TFPCH)可分解為技術效率變化(也稱為技術效率變化)(EFFCH)和技術進步變化(TECHCH),EFFCH 是基于可變規模收益的效率變化指數,TECHCH表明了技術的進步和創新。用Malmquist生產率指數分析陜西高新技術企業2013-2018年期間的全要素生產率情況。
3.數據處理軟件。Deap2.1程序的結果包括技術、規模、配置、成本效率的估計值,松弛變量的殘值,以及全要素生產率和技術進步變化指數。
4.指標選取。結合陜西高新技術企業的發展現狀,選取了技術創新產出和投入的指標。創新投入指標選取科技活動人員(萬人)和科技活動經費內部支出(億元),創新產出指標選取技術收入(億元)和發明專利授權數(件)。
三、陜西省高新技術企業創新效率實證分析
1.陜西省高新技術企業發展現狀。2018年,陜西高新技術企業營業收入7188億元,科技活動經費內部支出475.6億元,居全國第9位;科技活動人員18.2萬人,居全國第11位。實現技術收入1111億元,居全國第9位;獲得發明專利授權4765件,居全國第8位。
2.同外省相比基于DEA的陜西高新技術企業創新效率分析。為參照其他省份統計數據,分析陜西高新技術企業的創新效率,選取了廣東、北京、江蘇等高新技術企業規模和發展速度在全國領先的省(市)、規模超過陜西、規模與陜西接近的共14個省(市)與陜西進行比較分析,包括陜西在內的15個省(市)2018年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占全國的86%。運用軟件Deap 2.1,對投入與產出數據進行運算,得到2018年15個省(市)的高新技術企業技術效率評價結果(表1)。
綜合效率是對決策單元的資源配置能力、資源使用效率等多方面能力的綜合衡量與評價。可以看出,15個省(市)中,北京、上海、湖北、安徽和四川5個省(市)的綜合效率為1,說明這5個省(市)高新技術企業在科技方面的投入資源得到了充分利用,資源配置能力以及資源使用效率均為有效。廣東綜合效率接近1,相對接近于DEA有效。陜西高新技術企業的綜合效率是0.853,資源投入沒有充分發揮效用。
從綜合效率分解來看,陜西綜合效率低的主要原因是規模效率低。純技術效率是企業由于管理能力等因素影響的生產效率,15個省(市)中,廣東、北京等8個省(市)純技術效率有效,福建、陜西等4個省(市)純技術效率接近有效,可見,全國高新技術企業的管理水平良好。從規模效率看,北京、上海等6個省(市)處于最優狀態,天津、福建、陜西等6個省(市)的高新技術企業處于規模收益遞增階段,而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居全國前列的廣東、江蘇和浙江處于規模收益遞減狀態。
DEA無效省(市)存在著創新資源投入結構不平衡或產出不足等問題,參照DEA有效省(市)的數據,可以確定DEA無效省(市)向DEA有效調整的幅度,從技術角度把DEA無效轉為有效(表2)。
從投入指標看,7個純技術效率無效省份說明在現有的科技產出水平下,科技資源投入存在相對冗余,資源效率沒有充分發揮。陜西科技活動人員冗余量是0,說明陜西的科技人力資源投入得到了充分利用;浙江、福建等4個省(市)科技活動人員有冗余,說明這些省(市)的科技人力資源投入沒有充分利用,應該加強相關管理,充分發揮科技人員的創新效率。從科技活動經費內部支出看,江蘇、山東和陜西存在冗余,說明在保持產出不變的情況下,科技經費投入是充足的,但科技人力資源的投入并沒有使經費投入的效率達到最優。
從產出指標看,江蘇、福建等4個省(市)在現有的科技資源投入水平下,科技產出存在相對不足,資源效率沒有充分發揮。陜西的技術收入和發明專利產出均不存在不足,說明陜西的技術收入和專利產出與科技投入相對是有效的,陜西發明專利產出較好,技術專利轉化為實際生產力的能力較強,技術市場化的效率較高。
因此,與其他省(市)相比,陜西高新技術企業仍處于規模效率遞增階段,企業的管理水平較強,但仍需進一步調動科技人員積極性,提高科技經費使用效率,以提升技術創新效率。
3.基于Malmquist 生產率指數的陜西高新技術企業全要素生產率分析。采用基于DEA 方法的Malmquist全要素生產率指數法測算全要素生產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TFP),以此來分析陜西省2013-2018年間高新技術企業生產效率的變動情況。選取電子與信息、生物醫藥技術、新材料、光機電一體化、新能源與高效節能、航空航天等6個主要技術領域的高新技術企業,分領域對科技資源投入與產出的技術效率情況進行分析,通過DEA分析軟件Deap2.1可以計算出陜西高技術產業的Malmquist 生產率指數(表3、表4)。
2013-2016年間,陜西六個技術領域的高新技術企業的全要素生產率變化指數平均為1.026,表明全要素生產率平均增長了2.6%,2014-2017年期間均實現了增長。從指數分解看,進步主要來源于純技術效率的提高,即企業管理水平的進步。從時間看,2013-2014、2015-2016、2017-2018年間純技術效率實現了增長,尤其是2017-2018年間增長了28.4%。從各技術領域的企業情況看,電子與信息、航空航天兩個領域的純技術效率實現了增長;光機電一體化、新能源與節能、航空航天領域的規模效率處于增長狀態。從技術進步變化指數看,相對于新能源與節能領域技術進步的提升,其他領域均有所退步。
四、結論與建議
陜西高新技術企業整體正處于規模擴張階段,與其他省(市)相比,技術創新效率整體還未處于有效狀態,但純技術效率接近有效,科技活動經費投入相對充足但經費的效率沒有充分得到發揮;從陜西省主要技術領域企業來看,各領域企業的管理能力相對有效,但企業仍需加強技術研究,提升技術進步水平。結合研究結論,提出以下建議:
一是加強高新技術企業培育力度,發展特色化產業集群。管理部門要通過科技政策的規劃與引領,對于規模效益呈遞減趨勢的電子信息領域要,既要防止企業盲目加大創新投入、避免資源浪費,又要促進企業加強技術創新,以集群化發展實現規模效益遞增;對于規模效益呈遞增趨勢的領域要引導企業繼續加強企業培養。通過高端產業聚集和融合,發揮產業集群的正向外溢效應,實現規模效率進一步提升。
二是鼓勵企業完善創新體系。鼓勵企業加大研發投入力度,注重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再創新,全面提升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重大技術創新成果。同時要堅持效率導向的研發經費投入政策,鼓勵企業積極用好科技項目優先支持、研發加計扣除等優惠政策,加大企業科技創新投入力度,激勵企業將科研經費更多用于研發活動和研發人員,優化科技經費的使用效率。
三是突出人才發展戰略。企業要注重培養人才、吸引人才,并激發科技人才的積極性,通過人才與資本的合理配置,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提升陜西高新技術企業的創新效率。
參考文獻:
[1]熊彼特,何畏、易家詳譯.經濟發展理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5
[2]張良.創新型企業發展的成功經驗及其啟示[J].華東理工大學報(社會版),2005(3):3-5
[3]張赤東.建設創新型企業:戰略意義、內涵、特點與著力點[J].中國科技論壇,2010,(05):47-67
[4]朱學冬、陳雅蘭.創新型企業創新績效評價研究——以福建省為例[J].中國科技論壇,2010(09):77-92
[5]侯睿.基于Malmquist指數的我國區域技術創新效率提升演化與驅動差異研究[J].工業技術經濟,2016(1):122-129
[6]吳芹、蔣伏心.創新價值鏈下科技服務業集聚對區域創新效率的影響[J].中國科技論壇,2020(5):128-137
[7]姜文舒.陜西省創新型企業財務特征與評價研究[D].西安理工大學,2015
作者簡介:
楊忠勇(1976--)男,陜西商洛人,陜西省科學技術情報研究院,經濟師,碩士,研究方向為科技統計分析與管理。
黨暉(1972--)男,陜西西安人,陜西省科學技術情報研究院,助理工程師,本科,研究方向為統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