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毛澤東在締造新中國、建設新中國的歷史進程中,創作了氣吞山河的宏偉史詩,這些詩詞與歷史現實緊密結合,真實而又藝術地展現了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波瀾壯闊的宏偉畫卷和壯美史詩。毛澤東詩詞高度濃縮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的革命實踐、人生追求、理想信念,這些詩詞從不同的角度和維度展現了中國共產黨從哪來、到哪去、干什么、如何干,蘊含和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的“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
關鍵詞:毛澤東;毛澤東詩詞;中國共產黨;初心;使命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勵一代代中國共產黨人前赴后繼、英勇奮斗的根本動力。”[1]作為新中國的主要締造者和中國共產黨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核心,毛澤東同志的初心和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具有內在統一性。毛澤東詩詞與革命和建設的歷史現實緊密結合,高度濃縮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的革命實踐、人生追求、理想信念,這些詩詞從不同的角度、維度展現了中國共產黨從哪來、到哪去、干什么、如何干,蘊含和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
一、確立初心和使命,糞土當年萬戶侯
1913年春至1918年6月,毛澤東先后在湖南省立第四師范學校和湖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學習,這是毛澤東人生觀和價值觀逐步確立的重要時期。
1915年5月,毛澤東在《五古·挽易昌陶》中寫道“我懷郁如焚,放歌倚列嶂。列嶂青且茜,愿言試長劍。東海有島夷,北山盡仇怨。蕩滌誰氏子,安得辭浮賤”,毛澤東之所以惆悵,是因為“東海有島夷,北山盡仇怨”,面對日本和沙俄虎視眈眈,毛澤東認為青年一代應該扛起興國救邦的重任,蕩滌侵略者,表達了憂國憂民之志。在袁世凱政府接受了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后,毛澤東寫下了“五月七日,民國奇恥;何以報仇?在我學子!”四句誓言,再次表達了他對民族危機的沉重憂慮和救國救民的責任抱負。
1918年,毛澤東在《七古·送縱宇一郎東行》中寫到:“丈夫何事足縈懷,要將宇宙看稊米。滄海橫流安足慮,世事紛紜從君理。管卻自家身與心,胸中日月常新美。”青年毛澤東俯視滄海橫流和紛紜世事,展現了斯人能當大任的雄心氣概。中國共產黨人正是因為“胸中日月常新美”的人格之志,才有了“敢教日月換新天”的革命之志。
1925年秋,毛澤東創作的《沁園春·長沙》是探索中國革命領導權的重要詩詞作品。他從“鷹擊長空”到“魚翔淺底”體會到一切生物在秋天里爭著自由自在地活動著。于是,他對著廣闊的天空發問:“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毛澤東曾自注:“在北伐以前,軍閥統治,中國的命運究竟由哪一個階級做主?”[2]這在毛澤東后面的詩詞創作中能夠找到答案。
毛澤東在湖南第一師范讀書的時期正是“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他和進步同學少年進行了各種反對帝國主義、封建軍閥的革命斗爭,1918年4月與進步同學發起成立新民學會,毛澤東將其目的改成“改造中國和世界”,這成為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的畢生追求。1920年的毛澤東也從此前傾向于社會改良主義,到信奉無政府共產主義和空想社會主義,再到選擇并認定了馬克思主義,參加了黨的一大,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奮斗了一生[3]。
二、立足初心和使命,喚起工農千百萬
在革命形勢蓬勃高漲、北伐戰爭節節勝利之際,蔣介石、汪精衛相繼背叛革命,第一次國共合作徹底破裂,大革命宣告失敗。這讓毛澤東重新去理解“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1927年9月毛澤東領導了秋收起義,在革命異常艱苦的關頭,毛澤東立足初心和使命,用《西江月·秋收起義》開啟了“喚起工農千百萬”的征程,也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運用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回答“什么革命”“為誰革命”“革誰的命”“如何革命”等根本問題的鮮活嘗試。
“軍叫工農革命,旗號鐮刀斧頭”,舉什么旗,走什么路,始終是中國革命的一個根本性問題。大革命時期以國民黨的旗幟為旗幟,而秋收起義使用了“工農革命軍”的番號和軍旗,起義部隊統一編為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起義人員仿制蘇聯紅軍軍旗式樣,設計制作了中國工農革命軍第一面軍旗,這面旗幟鐫刻著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從此,旗幟成為毛澤東詩詞中一個重要的元素。從“旗號鐮刀斧頭”到“山下旌旗在望”,從“紅旗躍過汀江”到“風展紅旗如畫”,從“風卷紅旗過大關”到“不周山下紅旗亂”,從“紅旗漫卷西風”到“紅旗卷起農奴戟”,這些有關紅旗的詩句浸透著中國共產黨人崇高的理想信念和初心使命。
正因為“地主重重壓迫,農民個個同仇”,才有了“秋收時節暮云愁,霹靂一聲暴動”,血的教訓告訴中國共產黨人,要解放勞苦大眾,推翻三座大山,必須采用“一個階級推翻一個階級的暴烈的行動”。
在井岡山革命時期和轉戰蘇區這段最為艱難困苦的時期,毛澤東創作的十余首詩詞記錄了中國共產黨人立足初心和使命的探索。《西江月·井岡山》中“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早已森嚴壁壘,更加眾志成城”深刻闡明了黃洋界保衛戰“依靠群眾求勝利”的真理。《清平樂·蔣桂戰爭》中“紅旗躍過汀江,直下龍巖上杭。收拾金甌一片,分田分地真忙”記錄下了毛澤東、朱德率領紅四軍主力開辟贛南閩西革命根據地,開展工農武裝割據,形象說明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采桑子·重陽》中的“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從大處著眼,擺脫了個人榮辱得失,在低谷時期透露出戰地人生分外美的壯志豪情和樂觀主義精神。《如夢令·元旦》中的“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風展紅旗如畫”宣告國民黨江西、福建、廣東三省敵軍“會剿”破產。《減字木蘭花·廣昌路上》中的“漫天皆白,雪里行軍情更迫”“命令昨頒,十萬工農下吉安”刻畫了紅軍將士向吉水推進的雪中行軍情景。《蝶戀花·從長汀到長沙》中的“百萬工農齊踴躍,席卷江西直搗湘和鄂。國際悲歌歌一曲,狂飆為我從天落”描繪了幾萬紅軍六七月間從汀州向長沙進軍的豪邁景象。《漁家傲·反第一次大圍剿》中的“霧滿龍岡千嶂暗,齊聲喚,前頭捉了張輝瓚”和《漁家傲·反第二次大圍剿》中的“七百里驅十五日,贛水蒼茫閩山碧,橫掃千軍如卷席”凸顯了游擊戰、運動戰和殲滅戰的軍事智慧。《菩薩蠻·大柏地》中的“裝點此關山,今朝更好看”展示了經過革命戰爭洗禮的根據地更加美麗壯觀。《清平樂·會昌》中的“東方欲曉,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更是表明了中國共產黨人始終有一種和時間賽跑的進取精神。正是“東方欲曉,莫道君行早”的進取態度,才獲得了“踏遍青山人未老,風景這邊獨好”的獨特風采。
三、堅守初心和使命,紅軍不怕遠征難
由于共產國際和黨內“左”傾錯誤的影響,中央革命根據地第五次反“圍剿”失敗,被迫開始戰略轉移。長征時期血雨腥風、驚心動魄,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始終堅守初心和使命,帶領紅軍將士上演了世界軍事史上威武雄壯的戰爭活劇,創造了氣吞山河的人間奇跡,毛澤東也創作了永垂史冊的長征詩篇。
1935年2月18日至21日,毛澤東指揮紅軍在太平渡、二郎灘東進二渡赤水,重占黔北桐梓,經過反復爭奪,2月25日黃昏時分占領婁山關,取得婁山關大捷,并乘勝追擊再取遵義。婁山關大捷是慘敗湘江以來長征路上的第一場大勝仗,毛澤東寫成了經典絕倫的《憶秦娥·婁山關》,其中一句“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道出了毛澤東對革命道路的清醒認識和冷靜思索,因為前進途中還要越過無數雄關險阻,迎接很多悲壯挑戰,但不要說群山雄關像鋼鐵一般固若金湯,難以逾越,而如今英勇的中國共產黨人將重振旗鼓向前,從勝利走向勝利。
中央紅軍翻越岷山的時候,毛澤東在岷山峰頂用現實主義與浪漫主義相結合的方法創作了《念奴嬌·昆侖》,其中寫道,“而今我謂昆侖:不要這高,不要這多雪。安得倚天抽寶劍,把汝裁為三截?一截遺歐,一截贈美,一截還東國。太平世界,環球同此涼熱”。此時革命的形勢仍然嚴峻,而毛澤東卻有著對全人類的使命感,并且有著改造世界的理想和抱負,他借助昆侖山雄奇高大的形象,表達了改造昆侖、改造舊世界、埋葬帝國主義、實現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也表達了人類大同的理想,中國共產黨本身也是為人類進步事業而奮斗的政黨。
在《清平樂·六盤山》中,毛澤東寫道“不到長城非好漢,屈指行程二萬”,長城是抗日前線,長征是將戰略大轉移變為奔赴抗日前線,正如毛澤東所言,“長征一結束,新局面就開始”,這個新局面就是奔赴抗日前線,領導全國人民抗日。“今日長纓在手,何時縛住蒼龍”,紅軍已有長纓在手,打倒國民黨反動派、解放全國人民只是時間問題。
長征的一年,改變了一支軍隊、一個政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命運。毛澤東用《七律·長征》作出了藝術總結:“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五十六個字概括出了長征的偉大歷史和紅軍戰士搖山撼岳的英雄氣概,“紅軍不怕遠征難”,因為共產黨人肩負著“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毛澤東創作的長征詩篇是英勇紅軍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實現苦難輝煌的真實寫照,是長征精神的高度濃縮,更是中國共產黨人踐行初心和使命的藝術再現。
四、踐行初心和使命,天翻地覆慨而慷
抗日戰爭勝利后,重慶談判期間,毛澤東應柳亞子的請求,將1936年2月上旬率領中國人民紅軍抗日先鋒軍準備東渡黃河時創作的《沁園春·雪》書贈與柳亞子,在知識分子階層引起了很大的震動,也引發了一場國共兩黨的詞壇大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毛澤東點出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和成吉思汗這些歷史人物,是要在歷史的比較中更加堅信正在開拓的民族振興之路。“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是點睛之筆,歷史責任只能落在中國共產黨肩上,今朝的紅軍、今朝的中國共產黨、今朝的中國人民無疑將創造新的歷史。
1949年4月23日晚,第三野戰軍占領國民黨反動政府首都南京。身在雙清別墅的毛澤東獲悉占領南京的捷報后,心情振奮,寫下了《七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1949年,國民黨軍事上一敗涂地,加上國統區嚴重的政治危機和經濟危機,蔣家王朝已陷入四分五裂、土崩瓦解的境地。當時國民黨大搞和談以獲得喘息,1949年4月20日談判破裂,毛澤東、朱德向全體人民解放軍發出《向全國進軍的命令》,4月2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強渡天險,突破了國民黨的“長江天險”和“千里江防”,并于4月23日深夜攻占國民黨政府所在地南京,宣告中國國民黨政權在大陸22年的統治結束了。“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解放戰爭初期,形勢相當嚴峻,國民黨在軍隊力量、經濟力量及外來援助等方面,都遠遠超過中國共產黨。正因為中國共產黨人“都是極熱誠忠于他們的事業,并充當開路先鋒,為一個偉大民族的奮起秣馬厲兵”[5],基于這樣的初心和使命,廣大農民愿意跟著共產黨走,充當解放軍的后勤力量。“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毛澤東曾引用希臘寓言農夫與蛇的故事,告誡全黨同志和全國人民,絕不可憐惜惡人,決不允許保存任何反動勢力。“不可沽名學霸王”同樣如此,毛澤東記住了項羽的歷史教訓,警醒全黨不能為了“和平”的虛名,給敵人卷土重來的機會。“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人間正道是人類社會在變革中實現進步的規律,新生的戰勝腐朽的,先進的取代落后的。近代以來,農民階級、地主階級、資產階級維新派、資產階級革命派等各個階級階層“你方唱罷我登場”,歷史選擇了中國共產黨,中國共產黨走上了歷史舞臺,也創造了歷史。“人間正道”就是無產階級奪取政權,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
五、聚焦初心和使命,一唱雄雞天下白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歷史發展進入新時代。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實現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毛澤東在新中國成立后創作的第一首詩作《浣溪沙·和柳亞子先生》就是對新中國的吟唱,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百年沉淪,飽受欺凌,可謂是“長夜難明赤縣天,百年魔怪舞翩躚,人民五億不團圓”,而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和民族從分裂到統一、從隔膜到和睦、從動亂到太平,“一唱雄雞天下白,萬方樂奏有于闐,詩人興會更無前”。
1953年,中共中央正式提出了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總路線,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實施,我國有計劃的大規模社會建設拉開序幕。1954年盛夏,毛澤東在《浪淘沙·北戴河》用“一片汪洋都不見,知向誰邊”“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對新中國的巨變作出概括,這是對舊世界的深刻批判,是對新中國和人民江山的熱烈贊揚。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接近尾聲,6月3日,毛澤東暢游長江之后,被長江的宏偉氣勢和新中國日新月異的建設場面所鼓舞,創作了名篇《水調歌頭·游泳》,30年前,這里是“沉沉一線穿南北”“龜蛇鎖大江”,而今是“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1957年5月21日,毛澤東曾說:“‘一橋飛架南北,只有我們今天才做到了。”[6]“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云雨,高峽出平湖”,毛澤東想象,將來有條件還打算在鄂西川東的長江三峽一帶建立巨型水壩蓄水發電,將水壩上游原來高峽間狹窄洶涌的江面將變為平靜的大湖。經過幾代人反復論證,三峽工程于1994年正式開工,2009年竣工,是當今世界最大的水利發電工程。
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人面對復雜多變的國際國內形勢,始終不忘初心和使命。進入20世紀60年代,國際局勢非常緊張,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經歷了嚴峻考驗,各種政治勢力幾經分化和改組,我國面臨著來自多方面霸權主義的威脅挑釁和壓力。1958年開始,中蘇關系逐漸惡化,1960年7月,蘇聯撤走在華工作的全部專家,銷毀部分技術圖紙,撕毀幾百個協定和合同,蘇聯將意識形態的分歧逐漸擴大,與此同時,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一直對華經濟封鎖、政治孤立。
在復雜多變的國際國內形式中,如何實現初心和使命,毛澤東的詩詞逐漸呈現出一種迎接挑戰的嚴峻氣氛。《七絕·為李進同志題所攝廬山仙人洞照》中的“暮色蒼茫看勁松,亂云飛渡仍從容”體現的是在山雨欲來、暮色壓迫的時候,仍然是從容不迫、泰然自若、勇往直前;《卜算子·詠梅》中的“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淋漓盡致地表現了中國共產黨人鎮定自若、信心百倍、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革命品格和對中國革命建設低潮的清醒認識;《七律·冬云》中“獨有英雄驅虎豹,更無豪杰怕熊羆”“梅花歡喜漫天雪,凍死蒼蠅未足奇”又以“梅花”象征歷經磨難更堅強不屈的中華民族和中國共產黨,堅貞的中國共產黨人就像“梅花”在漫天大雪中盛開,敢于斗爭,敢于勝利;在《雜言詩·八連頌》中鼓勵全軍民“不怕壓,不怕迫。不怕刀,不怕戟。不怕鬼,不怕魅。不怕帝,不怕賊。奇兒女,如松柏。上參天,傲霜雪”。正是中國共產黨人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始終保持著革命精神,激勵著全黨全國人民渡過了困難時期。
在毛澤東詩詞中始終有一種情感,那就是對人民大眾、對人民力量、對人民事業的熱情禮贊;始終有一個主題,那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7]。毛澤東詩詞是奮斗歷程的藝術再現、理想信念的永恒經典,而初心和使命是黨的建設的永恒課題、黨員干部的終身課題。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貫穿毛澤東詩詞創作始終,從毛澤東詩詞能夠更加深刻領悟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更好地回顧初心使命、堅守初心使命、踐行初心使命。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工作會議上的講話[J].求是,2019(13):1-4
[2]陳晉.獨領風騷:毛澤東心路解讀[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38
[3]呂臻.“毛澤東與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學術研討會綜述[J].黨的文獻,2019(2):114-119
[4][美]費正清,劉尊棋譯.偉大的中國革命[M].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0
[5]吳正裕、李捷、陳晉.毛澤東詩詞全編鑒賞[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7:191
[6]王超.從毛澤東詩詞看中共黨史[J].黨課參考,2019(18):42-65
作者簡介:
王超(1991--)男,漢族,湖北荊州人,管理學碩士,中共重慶市沙坪壩區委黨校(區行政學校、區社會主義學院)講師,主要從事公共管理、黨史黨建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