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米娜
摘 要:清廉自守是對每一個黨員的內在要求,翦伯贊同志作為著名的馬克思主義史學家,有著獨特而系統的清廉觀,并將其終身實踐,可謂黨內清廉自守的光輝典范。當前,學習和研究翦伯贊的清廉觀,對于在新時代深入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意義重大。
關鍵字:翦伯贊;清廉觀;史學
習近平總書記說過:“一個人能否廉潔自律,最大的誘惑是自己,最難戰勝的敵人也是自己”。清廉是對每一個黨員的內在要求,翦伯贊同志作為著名的馬克思主義史學家,我國馬克思主義歷史科學的重要奠基人之一,有著獨特而系統的清廉觀,并將其終身實踐,可謂清廉的光輝典范。當前,學習和研究翦伯贊的清廉觀,對于在新時代深入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意義重大。
一、翦伯贊的清廉養成觀
翦伯贊清廉觀的形成和發展不是一朝一夕,而是貫穿于他整個人生歷程。
1.客觀養成
翦伯贊在《論18世紀上半期中國社會經濟的性質——兼論《紅樓夢》中所反映的社會經濟情況》一文中寫道:“馬克思主義者認為任何人,包括作家在內,決不能離開他所處的歷史時代、社會環境而孤立地生存。”翦伯贊的清廉觀,正是在三重現實中養成。
(1)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啟蒙。中國優秀傳統文化一直飽含著對于清廉的高度推崇。儒家經典《周禮》里有“六廉”之說,“廉”被當做考核官吏政績好壞的標準,老百姓期盼、擁戴清官,官員大多以做清官為道德追求,歷朝歷代在選拔考核官員時將廉擺在重要地位,歷朝正史亦為清官立傳,司馬遷撰《史記·循吏列傳》,開中國正史《循吏傳》之先河,二十四史中,二十部都有《循吏傳》,包拯、于成龍等循吏,因清廉、正直的政治品格而青史留名。直到現在,不少家訓族規都含有“廉”的要求,告誡后人勿沾染貪腐。翦伯贊的父親翦奎午是清末最后一批秀才之一,翦伯贊7歲時,就在其父指導下學習《詩經》《左傳》《綱鑒易知錄》等經史典籍,到12歲時把《史記》和《資治通鑒》全部圈點讀完,重廉、敬廉、愛廉的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直接啟蒙了翦伯贊的清廉思想。
(2)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浸潤。無產階級革命導師都有他們獨特的廉政思想。如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法蘭西內戰》等著作中強調公仆思想的核心地位,強調通過樹立正確的利益觀,防止公職人員由社會的“公仆”變為“主人”;列寧在十月革命勝利后,認識到了人民群眾對政府廉潔行政的重要作用,強調保障人民參與國家監督的基本權利;毛澤東在《關于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抗日根據地的政權問題》等著作中,提出了“貪污和浪費是極大的犯罪”“人民政府必須關心群眾生活并為群眾謀利益”“共產黨員在政府工作中應是廉潔奉公的模范”等著名論斷。
1924年,翦伯贊赴美留學,期間接觸到了共產主義思想,在讀完《共產黨宣言》后,他興奮極了,在日記中寫道:“這是黑暗世界中的一個窗戶,從這里,我看見了光明,看見了真理,看見了人類的希望?!闭J為共產主義確實是全世界廣大勞動群眾所應走的翻身解放之路,并于1937年毅然加入中國共產黨,與呂振羽等人成立了中蘇文化協會湖南分會,主編機關刊物《中蘇半月刊》,到民國大學講授《歷史哲學》《蘇聯研究》等課程;1939年,他在《群眾、領袖與歷史》一文中盛贊毛澤東是“偉大的歷史人物”;新中國成立后,他在《中國歷史概要》一書中以毛澤東的《新民主主義論》等著作為例,再次高度評價了毛澤東同志。這些無產階級革命導師的理論實踐,深刻影響了翦伯贊的思想。
(3)個人豐富閱歷的沉淀。翦伯贊誕生在戊戌變法的風云中,成長在民主共和的浪潮里,在良師益友幫助下走上革命之路:1926年,翦伯贊在時任湖南省教育廳廳長的同鄉董維鍵安排下,參加了中國國民黨;1929年,翦伯贊認識了父親的同學、國民黨元老覃振,并跟隨其參加反蔣運動,后陪同覃振游歷多國考察司法;1937年,經呂振羽介紹,翦伯贊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在“民主教授”名號的掩飾下,為黨的統戰事業做出巨大貢獻。豐富的人生閱歷,使翦伯贊的思想更加深刻、更加辯證。
2.主觀養成
班固在漢書中評價司馬遷:“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敝袊穼W歷來堅守秉筆直書、寧死不屈的優良傳統,翦伯贊有著典型的史學家人格。
(1)心懷赤誠,安貧樂道。翦伯贊是一個心懷赤子之心的人,正如他的好友,馬克思主義史學五老之一,侯外廬的評價:“我所認識的伯贊,既是嚴謹的學者,也是出色的鼓動家; 既是勇敢的革命斗士,也熱愛生活,天真有如赤子…在自己的同志面前,伯贊是喜怒哀樂皆形于色的人…他將近五十歲的時候,還向我披露小孩一樣天真的心里話。”
(2)剛正不阿,不畏權勢。翦伯贊的敢寫敢說,名揚學界。40年代還在重慶時,面對蔣介石的刀叢箭簇,翦伯贊憤言:“暴力對于學術是沒有用的,真正的學術,決不會服從刀劍的指揮,更不會變成政治的婢女。”又說:“不管時代如何苦難,我總是走自己的路。”
當左傾史學思潮甚囂塵上,60年代中期“千萬不要忘記階級斗爭”的口號大行其道時,他大聲疾呼,公開指出:“在真理的問題上,不能讓步,這是一個馬克思主義者應有的態度。”
1965年底,姚文元《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刊出后,萬馬齊喑,翦伯贊不顧自己身處險惡,仗義執言:“我認為,吳晗同志在政治上沒有問題。姚文元的文章非常粗暴,這是抓辮子,打棍子,給吳晗同志扣政治帽子。如果這樣整吳晗,所有的進步知識分子都會寒心”。當文革發動,一些人聲稱“解決劉少奇三五、三六年的問題,翦伯贊是關鍵”,以槍指頭,向他勒取口供時,他不惜舍生取義,寧死不作謗書。如他所評價的司馬遷一般,“權力之可得而摧殘者,人之肉體;至于精神,則可以從血泊中放出其光彩?!边@種高潔而赤誠的個性,使翦伯贊的清廉觀別具一格。
二、翦伯贊的清廉價值觀
作為一名馬克思主義史學家,翦伯贊筆耕不輟,留下了數十部專著,代表作有《歷史哲學教程》《中國史綱》《歷史問題論叢》等,對于清廉和貪腐之論,有的是夾雜其中,有的是專門論述,具體來說,有這樣兩個維度。
再次,我們不能因此而否定廉政教育。廉政教育本身沒有錯,而是廉政教育對于一些人來說沒有起作用。對于被教育者,并不是通過一兩次廉政教育就能一勞永逸。這里邊既有理想信念的原因,也有廉政教育本身方式方法的問題。今天的廉政教育可能使某些人受到教育和啟迪,促使他在實踐中加以運用,明天的某些情況又有可能改變他的想法,使他忘了廉政教育帶給他的那些記憶,成為不廉潔行為的實踐者。我們身邊的無數正反案例證明并在繼續證明,加強黨員干部廉政教育是一個長期性的課題,什么時候都不能放松。
(2)現代監察制度需要廣泛的民主參與
翦伯贊以他生動的筆觸,為我們記載了真實的封建社會。封建君主制是人治的典型,這種制度將統治者本人設定為至圣至明的天子、九五之尊,有資格政由己出,乾綱獨斷。這種價值目標的狹隘、人治的缺陷,造就了封建社會數千年來不可克服的矛盾。
首先,王朝統治者的利益是最現實的“公”,是最根本的“道”,反腐懲貪只是實現其“公道”的“術”。對統治者而言,基于利益的變化,既可以反腐敗,也可以不反腐敗,甚至姑息縱容腐敗。反不反腐敗、如何反腐敗、乃至如何界定腐敗,最終都要看利益的需要、皇帝的意志,這就決定了中國古代在反腐肅貪問題上明顯的國家機會主義特點。與現代國家的反腐敗不同的是,它不是基于抽象、普遍的“對事不對人”的正義原則,而是出于“權宜之計”的政治的需要。嚴刑峻法雖多,但這只能是專制制度下的“法制”,而非現代的“法治”, 刑不上大夫,統治者的意志凌駕于法律之上,皇帝是法制的建立者,也可能是破壞者。
其次,古代的反腐懲貪不僅缺乏穩定的制度保障,也缺乏牢固的道德支撐。雖然儒家的道德理想,能約束一部分官員的從政行為,但是,儒家的“公”與專制國家的“私”有著本質上的沖突,恰恰需要放棄儒家的“公”,才能更好地實現王朝利益、君主意志的“私”。于是,一方面為了懲治腐敗需要官員道德自律,一方面專制制度本身又需要瓦解道德、摧殘道德,從而陷入難以克服的道德困境。
再次,皇權之下,反貪懲腐是統治集團的內部游戲,人民大眾是沉默的,是失語的,這種封閉的監督沒有外部壓力和人民群眾的參與,效果往往大打折扣。
因此,我們今天建設廉政監察制度,必須要建立廣泛的民主參與基礎,才能從根本上走出古代監察制度的困境,也才能真正激活古代監察制度的智慧。
(3)保持高壓反腐的態勢有利于促進廉政建設
從歷朝歷代治貪實踐看,越是嚴厲懲治腐敗,社會風氣越是明顯好轉,廉政的思想意識越是深入人心。漢代監察官司隸校尉李膺,嚴厲查處貪官污吏,使得京城官員休息日都不敢肆意外出玩耍,皇帝驚奇官員如此的安分守己,官員們哭著說“畏李校尉也”;明代朱元璋治貪,殺罰嚴厲,換來明初百年清平;清朝查處一批批大案要案,奠定康乾盛世形成的廉政環境。黨的十八大之后,老虎蒼蠅一起打,打掉的是腐敗不斷蔓延的勢頭、腐敗分子不可一世的囂張氣焰和禍國殃民的惡行。雖說是治標,但是保持這種懲治腐敗的高壓態勢,既能為治本贏得時間,又能為廉政建設提供良好的政治環境。因而,高壓反腐不是運動式的一陣風,而應該是常態化行為,就是要有腐必懲,露頭就打,不給腐敗分子任何喘息之機,才能顯示共產黨人與腐敗水火不相容的決心,才能真正促進社會風氣的好轉,贏得人民群眾的支持和信任。
(4)法律制度的成效重在執行
唐初統治者吸取了隋亡的教訓,主張有枉法受財者必無赦免,《唐律》懲罰貪官污吏的規范頗為詳密具體,從某種程度上緩和了階級矛盾,穩定了社會秩序,促進了唐初的經濟發展。然而,《唐律》雖在律文上對貪腐作了嚴厲規定,實際執行中卻時懲時縱,懲中有縱,表現最為突出的就是其中的“八議”制度。八議包括:議親、議故、議賢、議能、議功、議貴、議勤、議賓,這些人大多是皇帝的親故和王公貴族。根據規定,凡屬八議之人在法律上都享有“議、請、減、贖、免、當”的特權,使得八議實際成了官吏的護身符,法律得不到徹底的貫徹執行??梢?,光有立法的完備是遠遠不夠的,國家的長治久安在于反腐倡廉的制度配套,更在于法律能在實踐中真正得到執行。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鄧小平同志在《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講話中精辟論述過制度對干部廉政的影響 :“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可見法律制度對人的行為影響之大。十八大以來,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已經成為人們的普遍共識。中央八項規定落實得好,就在于這些規定有人執行,有人監督,有人落實。實現廉政教育的不想腐、群眾參與的不愿腐、高壓反腐的不敢腐、制度落實的不能腐之日,就是我黨反腐倡廉建設的成功之時。
四、結語
翦伯贊一生致力史學建設,治學嚴謹,著作甚多,為宣傳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歷史觀,開拓和創建馬克思主義史學做出了重大貢獻,他站在歷史發展的高度,以歷史研究及論述體現出對廉潔政治的向往,對貪污腐化的鞭撻,并從史學研究的角度來審視貪腐在歷史進程中的反作用,他對貪腐的生動論述至今還閃爍著理性的光芒,表現出其獨特的清廉觀。他偉大而光輝的形象,是廣大共產黨員和學者的榜樣和楷模,永遠值得后人學習和紀念。
參考文獻:
[1]翦伯贊.歷史哲學教程[M].石家莊:新中國書局,1949
[2]翦伯贊.中國史綱[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6
[3]張燦輝.翦伯贊傳[M].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4]張傳璽.新史學家翦伯贊.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
[5]王學典.翦伯贊學術思想評傳[M].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2000
[6]蘇敏.翦伯贊史學思想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4
[7]鄧廣銘、陳慶華、張寄謙、張傳璽.翦伯贊同志和《中國史綱要》[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