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雯
摘 要:發對古代推崇儒教之人來說蘊含著很深的象征意義,任何損傷頭發的行為都被視為不孝。然而清朝和朝鮮都推行了剃發政策,強迫他民族改變其發式、風俗習慣和民族觀念,激起人們的強烈反抗。清初“剃發令”與朝鮮“斷發令”頒布的時期,國內背景、意圖等都各不相同,但是仔細研究不難發現兩者蘊含著許多相似性,其出現的歷史必然性也寓于其中。
關鍵詞:剃發令;斷發令;清朝;朝鮮
不同民族有不同的發式習俗,一頭之發成為民族的身份符號和標志,并賦予相當的民族文化與政治意義。漢民族信仰儒家規范,十分看重發式這一傳統習俗,不可輕易改變。并且,發作為父母給予我們身體的一部分,要求悉心呵護,《孝經》有言:“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所以漢人成年以后,不可隨意剃發,男女都把頭發綰成發髻盤在頭頂。
在漢族傳統社會,“發”乃生命之根,視頭發為“命根”所寄。《黃帝內經·素問》曰:“腎者主蟄,封藏之本,精之處也,其華在發。”[1]由此引申,頭發也就有了生命本身的意義。中國歷史上像“楊貴妃斷發示死”、“曹操割發代首”等具有儀式感和象征性的行為中,體現出的觀念意識便是視頭發有如自己生命。古代,“髡為城旦”就是一種常施之刑,古人把剃發或髡發看成是一種身體上的刑戮,同樣也是精神上的屈辱。
朝鮮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把儒教作為朝鮮的治國理念和社會教化的手段,認為“禮”是一切秩序的根本,其中發式與服飾作為“禮”的普遍性的象征。朝鮮男女與漢人一樣,留著推髻的發式,是為孝,同樣把頭發視為自己生命一樣的存在,任何損傷頭發的行為在百姓們看來都是不孝的行為。由此可見,“發”蘊含的重要意義。
本文將圍繞明末清初時期清政府頒布的“剃發令”政策和朝鮮王朝頒布的法令“斷發令”進行綜合比較,探究兩個時期清政府和朝鮮推行“剃發”的背景、意圖和反響等。
一、兩國剃發政策的不同點
兩國都各自推行了剃發政策,但是發布時期與國內背景情況各不相同,所以雖都為“剃發”,制定政策的各個方面必然有著不同。其不同點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兩國剃發政策頒布時期與國內背景不同。“剃發令”頒布于中國明末清初時期;“斷發令”頒布于19世紀末日本侵略時期。兩國法令的頒布相差200多年的時間。
在中國歷史上,朝代更替已成必然,每一個朝代的末期都是紛爭四起。在明清戰爭之前,明代女真各部就被努爾哈赤所兼并,他們試圖脫離明朝的統治,占領東北,建立后金政權,實現自立為王的野心。明朝作為光復漢族天下的正統王朝,絕不允許領土的分裂。這種尖銳的對立及其發展必然激化為武裝沖突。其斗爭的結果就是政權更替,清朝占領中原。1644年5月2日,多爾袞進北京,正式下達剃發令,要求華夏關內各民族剃發以示順服。
隨著資產階級啟蒙主義和新式文物的沖擊,朝鮮出現了一批具有近代思想的開化人士,并表現出親日態度,渴望推進開化運動進行改革。早在1884年甲申政變期間,以金玉均為首的開化黨人就頒布過斷發易服的命令,只是這起政變很快被清朝駐軍鎮壓下去而沒有施行。乙未事變以后,日本人和親日派就秘密議定改革計劃時,就有“急施斷發令”一條。等到陽歷新年即將來到時,金弘集內閣借頒布使用陽歷的機會將斷發的命令一齊頒布,下達了“斷發令”。
第二,兩國剃發政策推行的剃發發式不同。歷史上,漢族男子滿頭留發,在頂部用發網發髻把它盤起來;而滿族男子是半留半剃,把腦頂前半部分的頭發剃光,只留顱后頭發,編成辮子垂于腦后,狀似“金錢鼠尾”。朝鮮使臣李民寏對滿族發式有這樣的觀察:“男胡皆拔須剪發,頂后存發,如小指許,編而垂之左”[2]剃發即是讓漢人把前額的頭發全部剃去,顱后留辮。
在近代朝鮮,其傳統的頭發樣式與明朝人的發式相似,滿頭留發梳到頭頂盤起來,用發簪固定,大多數百姓的發式都是如此,而一部分經歷過外交使節和派遣留學的人,接受了西方先進文物和近代思想,自然而然地剪掉長發,留著西式平頭,身著西裝出現在朝鮮的街頭,象征著新的文明標準。
第三,兩國剃發政策實施的意圖不同。清朝滿族統治者有著政治和文化的雙重目的。就其政治目的,多爾袞談及剃發令時曾說:“因歸順之民,無所分別,故令其剃發,以別順逆。”[3]清廷企圖以剃發作為判別漢人政治順逆的標志;就其文化目的,在滿洲貴族心中始終有一段揮之不去的歷史記憶,那就是關于其先世“金國”因風俗習尚漢化而亡國的前車之鑒。這對滿族統治者的打擊是巨大的。清朝統治者認為如若不主動同化漢族,最后肯定會被漢民族同化。為此滿族統治者們吸取教訓,嚴行剃發易服的“強制同化”政策。
“斷發令”雖說是朝鮮王朝君主高宗頒布的,但是實際推動者是日本。“斷發令”作為日本吞并朝鮮的策略之一,在文化目的上,日本想要改變朝鮮人一直以來的傳統習慣,擊倒朝鮮的民族自尊心;在政治和軍事目的上,日本想要借“斷發令”引起事端,誘發朝鮮當局的劇烈動蕩,從而走向滅亡這個不可挽回的局面。同時這也是日本借鎮壓人民運動的口實,在朝鮮增加日本軍,一舉剿滅反日團體和儒生們的好時機;在經濟目的上,日本想要擴大朝鮮市場。以前沒有向朝鮮輸出過的棉布、紡織、線等各種棉制品和毯子、成衣、短靴等各種生活必需品都進行了大量輸入,由此可見日本的經濟目的。
二、兩國剃發政策的相似點
綜觀兩國剃發政策的背景和過程,不難發現他們之間存在諸多不同之處,同時也能發現這些各不相同的情況下蘊含著同樣深刻的內涵。其相似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兩國剃發政策施行的手段與施行后的反響相似。都以武力相威脅,強制施行,因而都引起了人民的強烈反抗。在清朝,強制官民剃發的舉措引起漢人的強烈反對,“留發不留頭”的口號使清兵大量屠殺反抗者,導致民間百姓生靈涂炭,全城皆是一片凄慘景象,婦女、兒童和老人哭聲震天,各地遍是拷打、殺戮和反抗的聲音。大大小小的人民抵抗運動不斷,清兵對此進行了嚴厲的鎮壓。江陰人民為抵制斷發令,進行了前后長達81天之久的斗爭,以“頭可斷、發絕不可剃”的口號來對抗清朝,在清兵的屠殺下最終僅53人幸存。許多人反抗滿清,或者寧愿一死,不僅是基于民族氣節,保持本民族的悠久文化,也是源于對故國明朝之忠。
在朝鮮,高宗率先斷發,并命令各府官吏、軍警或把守渡口、道路,或手持剃刀串街行巷,逐門挨戶,強行剪發,激起人民的反感和憤怒,以致“終日風霾,哭聲滿城”。經歷了甲午農民戰爭洗禮的朝鮮被壓迫的各階層人民,以“乙未事變”和“斷發令”為導火線,在全國范圍內興起了反日愛國義兵運動。1907年7月,被日本強迫解散的朝鮮軍隊也加入了義兵運動,并擁有軍事指揮員和近代武器。義兵活動采取游擊形式,襲擊日軍,破壞電訊交通,制裁朝奸親日派等等活動給日本侵略者帶來了沉重打擊。1907—1911年期間的義兵運動遍及全國,先后參加義兵作戰的人數達十四萬,襲擊活動三千次左右。后來在日本帝國主義和國內統治階級聯合鎮壓下以失敗告終。
第二,兩國推行剃發政策的本質相似。雖然前文有說到兩國政策的制定各有各自的現實目的,但是究其本質是一樣的。剃發令是清朝滿族統治者為了征服漢人而下達的策略;“斷發令”是日本侵略者為了征服朝鮮人而下達的策略。其本質都是通過在外表上強制改變他族人民的傳統習慣,碾壓他民族傳統的文化心理,擴大本族文化影響,在政治上實現占領統一的目的。縱觀世界各國歷史,政權更替是歷史的必然,太懦弱的文明只會被叢林法則消滅掉,為了奪得更多的生存資源,只有在自然中經過侵略才能求得一份傳承。在這一點上,兩國政策制定者的出發點是相同的。就這樣剃發政策在民族侵略的背景下出現,體現了一種歷史必然性。
三、結語
經過數十年的斗爭,滿清統治者最終取得了勝利。然而漢人表面上雖為清廷所歸順,其漢民族所具有的悠久文化底蘊與民族情感仍保存于漢人心中。清朝末期,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后,孫中山下剪辮子令,無數漢人都迫不及待地剪去這條奴隸標志的辮子,可見漢文化從未從漢人心中消逝。
朝鮮斷發令的頒布,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民眾的封建思想,使朝鮮走向近代化道路。1897年8月12日,朝鮮正式廢止了斷發令。然而隨著朝鮮社會的進步,不少人逐漸放棄了蓄發這一舊風俗習慣,民眾傳統的思想逐漸被解放。
清初“剃發令”與朝鮮“斷發令”雖然頒布的時期不同,在背景,意圖各方面有著很多不同點,但其強硬的手段以及民眾為了爭取民族獨立而奮起反抗的態度是一樣的。而且其本質都是強制改變他族人民的傳統習慣,以實現占領統一的目的。這些相似點,與其說是歷史的巧合,不如說是中朝兩國在此時所面臨的歷史問題決定的。兩國剃發政策的頒布,決定不是歷史的偶然。
注釋:
[1]《黃帝內經素問》,卷三《六節藏象論》,《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第733冊,第41-42頁
[2]李民寏.《建州聞見錄》,遼寧大學歷史系,1978年版,第43頁
[3]清世祖實錄卷5,中華書局,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