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隨著城市建設不斷發展與完善,城市河道水生態系統功能和結構也必須不斷趨于完善。針對城市已經受損的河道生態系統進行不斷修復工作,成為城市環境治理中重要內容。本文主要是探討關于多方位生態修復技術的相關概念與應用情況,并且詳細地探討如何在河道水環境治理工程中更好地利用多方位生態修復技術。
關鍵詞:河道水環境;展望內容;應用情況;生態修復技術
Abstract: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of urban construction,the function and structure of urban river water ecosystem must be constantly improved.I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urban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to continuously repair the damaged river ecosystem.This paper mainly discusses the concept and application of multi-directional ecological restoration technology,and discusses in detail how to make better use of multi-directional ecological restoration technology in river water environment treatment project.
Key words:River water environment;Prospects;Application;Ecological restoration technology
河道水環境治理工程隨著人們環保意識與各項技術綜合提高,得到飛速的發展。如何對河道水環境進行治理,保證生態經濟更好發展,對于全面落實可持續發展觀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河道水環境治理與多方位生態修復技術有著密切的聯系,通過該技術可以有效提高河道水環境治理工作質量,更好地控制其內外環境,其中人工凈化能力和自凈化能力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與此同時,將多方位生態修復技術應用在河道水環境工程中,可以有效提高修復效率,并且保證河道水環境進一步改善。
1 多方位生態修復技術相關概述
將多方位生態修復技術應用在受污染的河道修復工程中,可以根據河道具體情況,采用具有針對性的方法,提高修復的質量與效率,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從四個方面進行考慮:一是分別是控制內源與外源、提高自凈功能與人工凈化功能。采用多方位生態修復技術能夠打破傳統且單一的修復方式,對于河道水管理具有較大的優勢。比如通過有效截污方式,可以避免受污染的水資源進入到河道當中來,降低河道中富營養化情況,從源頭入手控制污染情況;二是周期性清除淤泥作為內源控制方法,通過該方式,可以防止河道隨著時間的推移出現淤泥情況,降低內源污染;三是采用人工凈化方式,在水質面臨惡化過程中,可以對水體進行快速的進化,不斷提高水體質量和透明度;四是利用水生態系統,該方式的利用可以使水質得到凈化,并且美化河道景觀,以此還給人們一個優美的河道環境。
2 對比國內外采用生態修復技術的主要情況
在20世紀30年代初期,世界范圍內就出現了河道污染問題。曾有德國專家學者提出采用生態修復方法修復河道水環境,但是在當時也只是看作一種治理理念,未能將其投入到治理當中。隨著時間的推移,直到20世紀70年代左右,歐洲部分發達國家選擇將生態修復治理方案應用到城市河道治理當中來,并且取得理想效果。近年來我國才對生態修復技術引起重視,并且將其應用在河道修復工作中,在以往日子里我國對于河道的功能定義以防洪為主,未能對河道生態問題引起高度重視。但是我國研究人員發現,國內大多數河道會受到不同程度污染,因此,諸多專家學者也對于河道修復工作開展研究。但在目前的河道修復過程中,對水質改善、生態植被、生態全局性等問題缺乏重視性,只是將重點放在園林建設方面。
3 采用多方位生態修復技術對河道開展治理的主要模式
利用多方位生態修復技術開展河道治理工作,主要原理體現在采用綜合治理原則方面,并且將多方位集成技術應用在治理過程中,通過內源污染物控制、截斷外來污染物以及人工凈化、水體自凈化等多種方式,使得水體潔凈情況可以符合可持續發展要求,實現河道水治理目的。
3.1 控制外源污染
降雨原位自動膜過濾系統作為對雨水進行處理的新技術,利用超低壓過濾膜過濾掉雨水中的污染物,該系統主要采用的是折疊式濾膜,保證水能力的同時可以有效過濾掉污染物。針對過濾后的水體設置對應的蓄水池,出現暴雨天氣后,可以對濾芯反復清洗,有效降低因污染物的出現而阻礙濾芯過濾情況,繼而延長芯片壽命。
駁岸生態滯留系統的使用,主要是處理一些未能順利進入到雨水管的雨水,通過有效的處理方式,可以提高對雨水污染物的容納能力。利用該系統修復方法,將水面、地面、駁岸等有效的連接起來,形成整體,利用自然界植物生長空隙與土質縫隙等,實現物質與能量轉化,并且形成空氣對流局面,不斷提高水體中所含有的溶氧量,最終改善水質量。利用河道生態駁岸滯留系統,保證多種動物與植物共生,并且有效控制因外來物質所給水體帶來的影響[1]。
3.2 控制內源污染
河道在經過外來污染物長時間的積累和固化以后會形成淤泥,而這些淤泥長期積壓在河底,造成河道水質二次污染,并且影響水體環境。由于河道底部的淤泥十分難以控制,并且化學藥物、氮磷等會在特定作用與條件下,不斷介入到上層水域當中,對水體帶來大量的污染。利用機械清淤技術與生物酶降解技術,成為控制河道內源污染情況的主要方法。該方式具有高效性、快速性、可持續功能性。機械清淤方式在實施過程中具有較高的成本,適用于一些小面積、高污染的水源。采用生物酶降解方法治理河道水,需要靈活應用微生物所具備的活性,對于水中污染物進行處理,比如降解或者轉化。但是該方法主要適用于污染面積較廣且污染程度較低的河道。與此同時,利用生物酶降解技術可以提高生物的活性,對于后期提高淤泥的理化性質具有積極作用[2]。
3.3 人工凈化技術
當外來污染物的侵入對河道環境帶來影響后,導致河道水環境出現不穩定或者失衡情況,因此需要采取切實有效的方式凈化水體,不斷降低水中污染物的比例,以此達到平衡目的。將人工凈化措施應用在河道污染治理過程中,成為當前一種有效的方法。隨著人工凈化技術不斷提高,在當前人工凈化技術中,應用最廣泛且成熟的技術就是超微凈化水處理技術。其工作原理就是通過混合技術產生微米級與亞微米級氣泡,利用氣泡降低水環境中氮磷含量。利用該技術可以有效提高水體中溶氧量,不斷提高水體透光與清澈情況,成為當前水環境治理十分理想的工藝技術。
采用超微凈化水處理技術,能夠快速地分解與消除水體中不同的污染物,微米級氧化氣泡可以幫助水體快速恢復顏色,并且消除藻類對河道水帶來的污染。由于微米級氣泡本身具有正電荷,利用電荷吸附特點,可以降低水中含有的膠體情況,并且對水體雜質進行吸附,改善原本渾濁問題。對于一些已經發臭發黑的水體污染源進行處理過程中,可以利用微米氣泡對水體中的有機物進行分解[3]。
3.4 水體自凈功能
河道生態系統中,水體自凈功能主要取決于河道生態系統,在治理過程中已經得到更好的發展與應用,在實際工程中也取得良好效果。河道生態系統中利用水體自凈過程如圖1所示。
植物群落包括浮葉植物群落、挺水植物群落、沉水植物群落,其中浮水和挺水植物是起到保持水質和美化生態的作用,而水體生態功能修復主要取決于沉水植物作用,它能夠影響到水體的多樣性和穩定性。通常情況下,可以在淺水區種植水下草皮,在中水區種植四季常綠,形成水下森林[4]。
底棲動物、大型魚類、浮游生物群落作為水生動物群,大型魚群可以保證物種具備多樣性,并且帶來生態景觀的功能。底棲動物主要是對腐爛的動植物殘體與有機質進行取食,可以凈化水中雜質。而常見的動物類型包括海螺、青蝦、河蚌等等。浮游動物群落主要是捕食水中的腐質物、綠藻等,提高水體所富有的清潔能力,最終為人們提供給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
4 利用多方位生態修復技術所帶來的益處
利用多方位生態修復技術對河道開展治理工作,在治理過程中可以看作綜合性治理方式,有效地將多個措施應用在治理過程中,可以清除河底常年積累的淤泥,并且消除內源污染物。與此同時,在提高河水自潔功能的同時,也能提高生態修復功能。因此將生態修復技術應用到河道治理中,與傳統河道水治理模式相比,具有下述幾方面優點。
首先,從源頭上看,能夠降低外源污染物流入情況,大量的污染物會伴隨降雨天氣而不斷流入河道內,而從源頭入手可以降低有害物質的比例;其次,對于河道中的淤泥進行定期清理,并且周期性對水體進行凈化,可以有效降低水中污染物的濃度,保護環境;再者,采用現代凈化技術,對于一些受到污染嚴重的水體進行快速的凈化,不斷改善水質條件,并且提高河道水抵抗污染物的能力;最后,不斷構建水生動物與植物群落,以此可以使水體生態系統自凈功能得到提高,達到美觀河道和構建完善生態景觀的目的。
5 結束語
在河道水環境治理過程中,利用多方位生態修復技術,可以滿足水環境治理過程中所提出的各項要求。在應用該技術時,需要結合水的實際情況,采用具有針對性的工程方案,并且利用不同水質多樣性特點,將多種方案進行結合,以此可以改善河道水環境,并且達到優化生態環境的目的。如果河道水環境生態情況受損,那么就會有導致生態城市建設步伐減緩,對于受損城市河道水進行修復過程中,應當秉承可持續性、自然生態、綜合效益最大原則。針對河道水現狀與功能,采用具有針對性的修復技術,以此穩定城市發展,并且打造良好的生態環境。
參考文獻
[1]朱星亮.河道水環境治理中多方位生態修復技術應用研究[J].黑龍江水利科技,2019,47(12):179-181.
[2]丁香.河道水環境治理工程中多方位生態修復技術的應用研究[J].山西農經,2019(23):83-84.
[3]左文武.多方位生態修復技術在河道水環境治理工程中的應用研究[J].中國資源綜合利用,2019,37(10):145-147.
[4]周旭.河道水環境治理工程中多方位生態修復技術[J].吉林農業,2019(13):64.
收稿日期:2020-05-29
作者簡介:余永昌(1984-),男,漢族,本科學歷,環境工程師,研究方向為環境工程、給排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