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姚瑤



不同于吉利過往以來的任何一款車型,icon的設計是完全跳脫于體系之外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似乎更像是屬于領克品牌的一款車子。
分體式車燈,上中下明顯的三塊分層,這是領克品牌設計語言上重要的特征。icon居然也是這樣玩的,但區別在于它的上中下分層并不平均,也不是很明顯。日行燈窄窄的只有一條,中部示寬、遠近光燈組配合環環相套的獨特格柵中網,反而占據了最寬闊的面積。
icon的整體造型都是平直方正的,只是在垂線交角之處用了圓角而非直角。這一特征在車側更加明顯,腰線、輪拱都非常清晰,但并不鋒銳。尾燈的造型是“∞”形狀的,當然你也可以把它解讀成一個莫比烏斯環,甚至中式的如意,生生不息,無有盡頭。
單從前臉造型來看,icon絕對是一輛純電動車型的風格,而我也一直堅信它應該是一輛這樣的車型。沒想到,它非但不屬于吉利新能源,也不屬于楓葉或是幾何,它的動力仍舊是以傳統的汽油燃料為主,當然也有附加48VBSG輕混系統的車型,而且從它的BMA架構解讀來看,未來最多也只是會有PHEV的插混車型,純電,是不可能的。
單從前臉造型來看,icon絕對是一輛純電動車型的風格,而我也一直堅信它應該是一輛這樣的車型。

icon有著一副絕對吸睛的超現實主義面容,一點也不像吉利。

在吉利3.0的雙博時代,內飾設計師們就鐘愛在里面融入各種的隱喻、象征,云紋、回形格柵都是體現的要點。到了4.0時代,依舊如此。
不過這次中式的風格淡了,云紋幾乎找不到了,更多的是大大小小、位置不一的莫比烏斯環,顯然我更愿意如此解讀,而非把它當做如意的造型。我認為吉利是應該走向世界的,雖然說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但有時候在設計上還是要點到即止。
icon的內飾很像一套拼插玩具,中控臺上好像挖出了一條滑軌凹槽,儀表盤和娛樂屏幕如同可移動的零件一般卡在上面,仿佛摳動一個解鎖按鈕,就能夠自由移動它們一般。空調出風口、車門把手等處,幾種零件層層堆疊,像是自由拼插的結果。年輕的活力盡顯無疑。
icon內飾的設計風格、工藝質量都是中國品牌中的上上之選,譬如車內諸多的滾花旋鈕,鍍鉻的細膩光澤度、旋轉時的阻尼手感、刻花的深度把握,已經有了和同樣鐘愛鍍鉻裝飾的美式合資車型叫板的能力。


雖然對于icon我毫不吝惜表揚之詞,但該挑毛病也不能手軟。前排座椅的調整設計的很怪異,升高座椅的時候,感覺椅墊有些前傾的姿態,整個人被向前頂了出去,雖然頭部空間很富裕,但坐姿卻不舒服。而后排座椅則是很許多SUV一樣,靠背太直,很像坐木椅子。

在今年年初試駕星越的時候,我看到了吉利品牌的新高度,而如今的icon則再次刷新了我的認知。



icon身上還有一些小機靈,譬如你可以把后備廂的簾布尾端固定在尾門上,這樣只要一打開尾門,簾布也會隨之拉伸、升高,不僅可以方便取放物品,還不用反復抽拉簾布。但固定機構只是兩個塑料卡扣,長久使用壽命能否保證有待驗證。
吉利的三缸1.5T發動機+7DCT濕式雙離合變速器+48VBSG混動系統,還是熟悉的感覺,這些組合搭配在吉利的眾多車型上都能看到,上一次是在星越身上。
所以,駕駛感受上也沒啥特別的,平順性、噪聲、振動還算可以接受,無需過多關注于三缸和雙離合的問題。動力響應上Sport模式最好,油門反應非常敏銳。Comfort模式還算可以接受,有些輕微的滯后。Eco模式最好不要選擇,肉肉的好像是另一輛車。
icon底盤調校的還是比較緊的,即便是很多細碎的振動也能被清晰的感知,許多人并不喜歡這樣的感受,我卻不是很排斥。轉向很準,操控的手感很出色,有了沃爾沃的研發交流,吉利開上去越來越有歐洲車的風格了。


icon不僅有潮流的造型,還有諸多黑科技加身。包括了CN95級的空調濾芯、抗菌方向盤、540°透視底盤,但我反而更看重它的ADAS系統,畢竟后者的實用意義和對安全的補益顯然更大。
icon的自適應巡航系統成熟度很高,這應該也是得益于整個沃爾沃的技術體系下放吧。它的車距控制、車速增減、車道居中控制,都比較柔和,不突兀,符合我們大部分人工駕駛習慣,即便是在四環上,只要不是過于擁堵,都可以啟動它,輕松駕駛。
在今年年初試駕星越的時候,我看到了吉利品牌的新高度,而如今的icon則再次刷新了我的認知。絕對配得上它的名字,足以成為吉利新的“品牌icon”。
icon的售價也相當具有吸引力,頂配車型價格12.88萬元,如果不需要48V輕混系統,汽油版頂配款可以再減3000元。
如果說icon有什么硬傷,車型尺寸偏小可能是最明顯的一條,4350mm的長度確實在同價位里不占優勢,對比哈弗H6,要短上250mm。但它造型方正,偏向純電車型四輪四角的設計方式,使軸距達到了2640mm,僅比H6短40mm。icon絕對是一輛小巧靈活,卻又膛兒大能裝的家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