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毅
摘要:作為“四書之首”的《禮記·大學》,闡釋了深刻豐富的道德理論知識,構建了嚴謹縝密的道德教育體系。《大學》中所揭示的道德修養學說不僅影響著傳統社會中以“三綱五常”為核心的禮法制度的建立,也給新時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師帶來啟迪。
關鍵詞:《禮記·大學》;思想政治教育;明明德
《大學》作為道德修養的綱領性文件,全文的主要特點是條目清晰,以三綱八目貫穿。“三綱領”是道德養成為之實現的目標,“八條目”為道德修養提供清晰的舉措,兩者作為《大學》的主要脈絡牽引著全文。通過“三綱領”引領全文,循序漸進的展開對道德修養的論述,全面闡述了古代儒家思想的精髓,是開啟“初學入德之法門”[1]的鑰匙。
一、“三綱領”之高校思政課教師道德修養的崇高目標
(一)“三綱領”的內容闡釋
“大學之道”是與小學相對的大人之學。古之小學,側重于禮樂書數等基本的文化知識的學習,十五歲步入大學就開始培養“修己治人”、“內圣外王”[2]的道德情操。《大學》在第一章就開門見山的提出“三綱領”的主要內涵,并把它當作是道德修養的三大目標統領全文。其宗旨指出道德主體要發揚光明正大的道德,在自覺的基礎上影響他覺,通過自身的行為感化他人,從而棄舊向新達到道德至高至善的境界,從而流露出三大目標實現的層次性和連續性。南懷瑾先生將“三綱領”概括為“明明德是自覺,新民是覺他,止于至善則是覺行圓滿而得道成圣”。
明明德
“明明德”是實現“大人之學”的第一條綱領。其中第一個“明”采用的是使動用法,表示“使彰明”,指弘揚、發揚。第二個“明”起著形容詞的作用,即光明正大的、光明的。“德”主要指的是道德、品德方面的內容。“明德”有美好的品德,光明正大的道德。整句話概括來說就是一個人要在不斷完善自身道德修養的基礎上,去除被世俗的雜質與污穢所蒙蔽的道德光芒,重新讓道德熠熠生輝,發揚道德與生俱來的崇高性。其中所蘊含的是對孟子“性善論”的演繹,承認人的本性是善良美好的,只是被外界環境與后天因素的影響而有著黯然失色,但可以通過自身道德素質的提高重新煥發活力。
學術界對“親民”有著兩種不同的聲音,但其各有千秋,值得借鑒。一種認為,“親”可以當作是通假字,把“親”通“新”,解釋為自新、革新。另一種則把“親”解釋為親近、親愛,即親愛于民,字里行間蘊含著仁愛的思想。“民”指的是民眾,不同于如今的公民。公民是獨立、平等、民主的個體,法律賦予其相應的義務和權利,而民眾是相對于統治階級而言的。雖然一字之差,卻相去甚遠。文本中朱熹更傾向于前者,把它解讀為“新民”,強調自我革新的重要前提,再利用推己及人的方法實現“明明德”。
止于至善
《大學》中的第三條綱領是“止于至善”。“至善”指的是最完善的境界,即道德涵養的最高境界。而其中“止”是關鍵字眼。“止”不像是平常我們字面上理解的“停止不前”的意思,而是有著孜孜以求完美境界,未達到至善永不停歇的精神。
經過以上對“三綱領”的初步認識并逐層分析,認識到三者之間不是相互孤立的個體,而是循序漸進的邏輯關系。對于追逐“善”的過程也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從不完善的道德主體到提升自我修養的完善過程再到最后對至善勇往無前的追求,這樣一個動態發展的過程。期間利用潛移默化的榜樣的作用熏陶身邊的人達到完善,實現人人道德境界的提高,最終達到的價值目標是止于至善。由此可見,三者的遞進關系。
(二)“三綱領”的當代價值
要善于挖掘《大學》中潛藏的德育思想和教育資源為己所用,弘揚風清氣正的象牙塔生活。不難發現,現在的大學校園中師德不規范的現象屢見不鮮。比如個別高校教師利用學生學術和學業上的問題威脅著女大學生并進行猥褻行為、由于職稱評定以及一些功利性的目的產生學術造假和浮躁之風、還有一些教師缺乏仁愛之心,只是教書匠而沒有成為學生成長路上的領航員等等。這些問題會直接影響教師的社會評價和公眾形象,讓人們對師德師風問題產生擔憂。對此,思政課教師應該制定更高于其他行業、其他學科的道德標準。一方面,高校思政課教師要在高度認識“以人為本”、“立德樹人”重要意義的前提下,把握立德樹人的科學方略。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說要把“傳道”作為第一職責,如果只是單純的解讀文本,講授知識,那只能說是“經師”。只有在灌輸知識的同時與學生發生靈魂的觸碰,心靈的共鳴,引導他們一步步往時代新人方向邁進,提升個人的學識素養和道德素質,那才是我們所傳頌的“人師”。另一方面,高校教師應當掌握絜矩之道,用自身高尚的品德感化學生,樹立起光輝的教師形象。習近平曾指出“好的老師首先應當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而且,教師也是一名公眾人物,具有廣泛的輻射力,可以觸及各行各業,成為社會的楷模。由于學生在求學階段有很強的學習力和模仿力,更何況他們的心理和思想都還未達到健全的、完整的狀態,容易受到教師品行的熏陶,步入社會以后也將把曾經耳濡目染的言行舉止帶到自己所在的單位。思想政治教育課的教師更應當把師德的要求拔高,在其他學科中起到標桿作用,做到“品行之師”和“學問之師”的雙修。
二、“八條目”之高校思政課教師道德修養的進修階梯
(一)“八條目”的內容闡釋
《大學》在第一章中論述道:“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由此提出了實施“三綱領”的八個實現路徑,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言簡意賅的幾個詞概括出了追求人生真諦的具體途徑,強調了修身的至關重要性,意在通過修身,提升自我,感化他人,最后實現治國平天下的終極目標。
格物致知
“格物致知”是人們獲取真理的有效途徑。“格”指的是認識、研究。“物”涵蓋了自然界和人類社會中萬事萬物的表征。“致”有獲得、達到的意思,“知”則是知識。“格物”是說研究萬事萬物中深層次的道理或規律,而不是浮于表面。同時“格物致知”也是馬克思主義基本觀點中認識論的范疇。具有能動意識的人類應該主動尋求潛藏在事物背后的規律,由淺入深的認識事物本來的面目。“致知”表明知識的獲得不是自然而然就有的,而是依靠后天的習得。
修身齊家
“修”有修養、修正的意思。“修身”在于培養良好的人格品質。正如《大學》中談到“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指出“修身”對于管理家族與治理國家的重要性。“修身”有兩條實現路徑,即“格物致知”和“誠意正心”。前者是學識認知范疇的素質提升,后者則是通過提升個人的道德品質來達到修身的目標。
“齊家”則是管理好家族和家庭。文本中提及到的“家”不是現在說的核心家庭的形式而是幾十口甚至幾百口人的大家族。封建禮教下的家族更有種國家的縮略圖的感覺。家族內部的人物關系各有差等,盡管父子母女也依然遵循嚴格的禮法規矩。但由于每個人受所處的家庭環境,社會環境以及所接受的教育程度的影響,可能會在待人接物方面存在偏差。比如對于德高望重的長輩心存敬意,對于令人厭惡的人啊嗤之以鼻,以及對自己的小孩過于寵溺的心理等等,表現出的皆是情感偏差。因此,如果不能克服一己之所見,做到一視同仁,一碗水端平的話,就無法實現“外舉不避閑,內舉不避親”的情境。最后,我們也可以把治理家族的道德規則應用于治國理政之中,把“齊家”作為“治國”之基石,只有做到“修身正己”以此來提高個人的道德水平,才能夠發揮榜樣的作用,推己及人來輻射周圍的百姓來效仿,從而達到治國的目的。
(二)“八條目”的當代價值
經過分析不難看出,“八條目”是有機統一的整體。首先,體現著個人與社會的統一,道德主體是不能脫離社會大環境而獨立存在的,個體價值的實現也是通過社會實踐表現出來。教師道德品質的升華最終要落實到通過行為習慣外化出來,緊接著感染帶動學生道德素質的提高,最后形成道德之花開遍校園每個角落的理想情境。其次,流露出“內圣”與“外王”的統一。其中的因果關系、先后關系不言而喻。思政課教師只有在自身道德涵養盡善盡美的情況下,才能夠改變外部世界。最后,學識水平、道德修養以及社會實踐的統一。學識水平的高低決定著思政課教師教學的深度。教師應當擁有廣闊的視野為學生打開領略世界的眼界;擁有深厚的理論功底,在知識的殿堂中為學生釋疑解惑,在自身吃透啃透理論的硬骨頭之后,深入淺出的講授晦澀難懂的知識。而不能僅僅是理論的搬運工,讓同學產生畏難心理同時又有厭惡情緒。道德修養猶如一把丈量教學水平的標尺,可以輻射教育教學的方方面面,影響一位教育者的精神氣質,”產生為歷史存正氣、為世人弘美德、為同行樹典范的積極效果”。還有就是實踐能力,可以明顯的看出治理國家是道德修養提升的政治實踐,其中道德主體行為的示范作用也流露出道德實踐的效果。思想政治教育教育者作為教書育人的主體,應當充分發揮道德實踐的效用。引導學生把所學的德育知識滲透進為人處世的方方面面,把馬克思主義基本方法“學活”而不是“死學”。
總體來說,《大學》作為珍貴的文化遺傳,其中蘊含的德育價值仍然值得我們深入挖掘。“師者為師亦為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應當積極汲取其中的養分,在教書育人崗位上為黨和人民事業作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參考文獻:
[1]閆拓時.確立“以人為本”的高校德育新理念[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149):19-21.
[2]梁濤.新時代工匠精神與高校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初探.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