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霞
摘要:幼兒園階段教育任務的重點不是知識方面的學習,而是在游戲、娛樂中學會自主、交往、是非判斷,具有初步學習的能力。體感教育理念則是通過創設教育情境、設計教學過程,讓小朋友在學習、游戲、就餐等過程中獲得主觀體驗,關注他們心理變化,不失時機的予以評價引導,實現教學目標。
關鍵詞:體感教育、教育實踐、行為習慣
一、體感教育對幼兒教育的意義
幼兒在入園之前,缺少小朋友之間的集體活動,沒有學會同齡人交往,加上家長的溺愛,他們更多的只關注自己,把自己的生理需求、情感需求毫無保留地表達出來,無理取鬧也是時有發生。幼兒入園之后,在新的集體環境里,一般都需要老師通過學習、游戲、就餐等活動建立區別于家庭的集體秩序,這個過程對于小朋友來說也是非常不容易的。
體感教育讓孩子接受教育成為最自然的事情,自然的事情包括冷暖、饑飽、對錯、學習中的競爭、游戲中的勝負、就餐時的快慢等不同情況,每一種差異出現的時候,老師抓住他們心理反應期,促進孩子發展。
體感教育理念并不要求孩子強制記住一系列的行為規則,活動要求,而是從活動體驗、心理變化等方面,循序漸進的實現誘導性教育。即意為著一切想要達到的教育目標,都是建立在有感而發的基礎之上,擺脫對孩子的單純說教模式,更容易轉化為孩子的自覺性行為。
二、體感教育實踐探索
體感教育從理論到實踐上的落實,很具體也很生活化,對于學生來說并不會明顯感覺不同,只是老師把實踐中的具體工作系統化了。
(1)感知冷暖,穿衣戴帽的自主訓練。這里僅以冷暖為例說明,并不僅說明關于冷暖的問題。幼兒時期他們思維很簡單,對于基本的冷暖是無法做出判斷的,更不用說自主決定今天穿多少衣服了,那么就可以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老師設計出兩、三種穿衣服的方案供小朋友自主選擇,其實無論選擇哪一個方案,都是能達到預期效果的。并且在一天的活動中,由于體質差異,他們會覺得熱或者冷,此時要關注小朋友的反應,并實時給出建議,這個過程中就激發了他們的思考,并征求他們的意見進行調整。
這一例說明如何讓他們根據自己感覺做出判斷,真的冷嗎、熱嗎?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激發他們思考的具體活動是很多的,諸如喜歡吃什么菜、做什么游戲等,做到有感覺、有選擇、有判斷。
(2)友誼感知,小朋友相處的真誠與友善。現在社會獨生子女幾乎是主流了,每一個孩子在家里都是寶貝,家長在孩子面前幾乎是“百依百順”,甚至達到沒有底線和原則的狀態。當他們入園以后,相當于進入了一個小范圍的社會環境,究竟誰能成為那個小太陽呢? 老師理所當然成為仲裁者的角色,在孩子中建立平等、友愛的交往秩序。
平等是老師對待孩子的態度,也是孩子之間的態度。在集體學習和生活中,小的摩擦紛爭幾乎是不可避免的,體感教育是讓孩子們在沒有產生小的摩擦之前學會友善,并體驗到友善帶來的友誼喜悅。比如,大家誰有好吃的,要拿出一些贈送給幾個小朋友,通過互換活動促進他們建立簡單友誼,好的玩伴對孩子來說就是最好的獎勵,
在孩子活動過程中,關注他們的內心體驗,當他們因為獲得友誼而快樂時、因為缺失友誼而有一點點兒傷感時,都是最自然的教育時機,體感教育也是把心理輔導蘊含到日常活動中。
(3)自然觀察,感受美與創造美。幼兒教育很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學會對自然的觀察,而不能只停留在自己的想象里,把玩具、動畫片當成了全世界。培養孩子們有目的的觀察,比較好的一種活動就是自然審美,對于有條件的幼兒園,應當建設一座小花園,帶領他們欣賞青青草地美、鮮艷的花兒美、翩翩的蝴蝶美,美很真實,觀察也很真實,這些活動既培養了觀察能力,也進行了審美熏陶。
而對于創造美的培養也不用那么高大上。審美能帶來本能的愉悅感,創造美比直接審美更能調動孩子們的內心體驗。比如,小朋友們把小手、小臉洗干凈,就是美的,把午休的床鋪整理整潔是美的,一起活動把教室裝點的漂亮一點也是美的。從自然審美到老師的表揚鼓勵,盡可能給他們以情感上的帶動。
(4)愛心互動,體驗愛與被愛的感覺。作為幼兒期社交能力的培養,最基本的問題就是感受到被愛和付出愛。從成長環境來看,現在的孩子大都不缺愛,甚至是被溺愛,缺少的正是付出愛的意識、能力。孩子在幼兒園里,大家一起分享老師的愛,原則上老師力求做到公平公正。
而在小朋友之間,則需要明確引導,可以用主動付出愛心獲得愛的回報。對小朋友來說,一個棒棒糖可能就會大喜大悲地鬧一場,所以最簡單地分享便是:找幾個喜歡的小朋友,說出來你很喜歡跟他玩,或者送出一個愛心禮物,找朋友的過程中,找不到玩伴的小朋友,老師要告訴他如何表達自己的友好,再次找到朋友。愛心培養不需要用規則定下來,是需要讓孩子產生適當的心理反應,形成以內心體驗為基礎的習慣性愛心互動。
三、體感教育對幼兒發展的影響
體感教育是從個體直觀感受、心理體驗出發,結合切身的觀察、交往、分享、老師的表揚和小朋友們的友誼回饋,在微小的自我體驗中完成教育,盡量避開說教式的規則教育,讓教育目標成為孩子們的行為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