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瑤
摘要:陶藝一門綜合性的藝術門類和學科,在很多的方面培養著學生的能力和意趣。新課標的實施和改革,讓陶藝教學有了更加廣闊發展的舞臺和空間。學校自從開展陶藝教學以來受到了學生極大的喜愛,在陶藝課上他們找到了很多與其他學科的不同之處,并在陶藝課上實現了自我的小價值,也因此覺得輕松、愉悅。在見習階段至今,我一直在跟著陶藝的師傅學習陶藝教學,在這個過程中我學習了很多,同時也思考了很多,針對陶藝教學進行了多種不同的嘗試,也有一些相對比較有成效的教學方法。
關鍵詞:教學;個性;創新;興趣
前言:
陶藝歷史悠久,在某種意義上已經成為中華文明的一個代名詞。現在已經發展成為一門綜合性的藝術門類和學科,現在很多的學校也都開始嘗試著去開展陶藝教學。陶藝課程對學生而言有很大的好處,在玩“陶”的過程中,鍛煉了手指的靈活性,提高了動手能力;在制“陶”中,潛移默化地培養了學生的藝術美感,提升了審美能力;在學“陶”中,啟發、創造和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思維,發展了學生的個性。打一小學陶藝課程自開展以來就受到了學生極大的喜愛,在這個過程中,我跟著師傅學習開發陶藝課程,既當學徒也當老師,學習了很多,同時也思考了很多。
培養“玩陶”興趣
為了初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我們的學生會在一、二年級開始接觸彩泥,三年級正式開展陶藝課程,這樣的課程設置既培養了學生的興趣,也夯實了陶藝教學的基礎。根據課程標準和美術教材以及學生的學情分析,學校設計了很多相關的陶藝教學的課程,比如:制作《泥包袋》、《泥涼鞋》、《虎頭鞋》等。在這些課上,學生感受到了陶藝課帶來的驚喜,原來這些小泥巴通過堆、挖、揉、搓、刻等方法,可以變出各種不同的造型和樣式;同時他們也初步學習陶藝的基本制作技巧,比如:搟泥片、搓泥條、捏塑成型等。雖然都是第一次接觸陶藝,但是學生們都很感興趣,在搟泥片的過程中為了防止泥片一直粘在桌面上,他們甚至還編了朗朗上口的口訣,“揉捏成團、按壓成餅、搟三下、翻一翻”......
有了三年級陶藝制作基礎的學習,四年級的課程更加具有專業性和理論性。在“藝術博覽——玩泥與泥塑”教學內容中,增加了陶藝發展史,陶藝的概念、制作材料、制作方法以及創作的對象等相關知識,這些課程的開展進一步豐富學生的理論知識和文化內涵。陶藝是實踐性課程,僅有理論會略顯枯燥,所以每節課學生也有一小段時間用來自我體驗和制作。主要是讓學生在觀賞和體驗的活動中,感受陶藝作品的趣味性、裝飾性,了解陶瓷文化對生活的意義。
看似簡單的陶藝學習,卻讓學生在課程中感受到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敢于探索的創造精神,學生們通過陶藝課了解歷史文化,熱愛文化并學會傳播文化。
“玩陶”滲透在日常教學中
陶藝課上,學生們與泥巴打交道,用泥條盤筑、捏塑成型等技法,做各種各樣的東西,興致盎然。陶藝課上,學生們展開豐富的想象,眼睛看,腦子轉,心里想,手上做,觀察能力逐漸敏銳,思維能力得到鍛煉,創造能力得到發展,審美能力得到提高。陶藝課上,學生團結合作能力和藝術修養也得以提高。因此,學生在陶藝課上真正的實現了學中做、做中玩,玩中去體驗和感受陶藝的魅力。
扎實基礎、激發興趣、循序漸進,才能不斷提高學生技能,所以具體的教學實踐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基礎型課程:注重基礎知識、夯實基礎。三四五年級每個學期都會開展陶藝課程,雖然之前他們并沒有接觸過陶藝,但是一二年級彩泥課程與陶藝卻有很大的相似之處,比如:技法和表現手法等。為了提高學生的興趣和對陶藝課程的熟悉程度,三四五年級的課程除了原有教材的課程外,還另外增加了一節課,比如:三年級的《泥鞋子》和《虎頭鞋》。這樣的兩節課一方面幫助學生了解陶藝揉、搓、壓、捏、切、挖、堆等技法,另一方面也在教學中培養學生對于傳統文化和風俗的喜愛與了解。在課堂上從不限制學生必須要做成哪種樣式,只是適當引導,讓學生自己去嘗試和創作,這樣的教學更加能夠培養學生的個性發展。
2.拓展型課程:限定型拓展--校本課程;為了讓學生更加的了解陶藝。在四年級的校本課程中我們設計了一個系列課程,一共分為四部分:第一部分讓學生初步了解陶藝的概念、制作材料制作方法以及創作的對象。第二部分主要是關于陶器的介紹,讓學生初步知道中國古代陶器基本分為紅陶、灰陶、黑陶和彩陶等品種,初步知道我國宜興的紫砂和陶都文化。第三部分是初步知道中國宋代的五大名窯和瓷器,以及他們的價值;初步了解瓷都景德鎮的代表瓷器:青花瓷、粉彩瓷、玲瓏瓷和顏色釉瓷以及他們的裝飾特點。最后一部分主要以體驗為主,讓學生在學與做中感受陶藝的魅力和樂趣。這四段課程都有體驗和制作環節,希望學生在陶藝課上既能動手實踐、也能了解歷史文化。
3.非限定性拓展課--搖籃興趣小組;激發興趣,開發個性。我們學校每星期一下午都有一節學生自選課程,就是搖籃興趣小組。學生們根據自己的興趣去申請學習,這樣的課程在形式上本身就已經具有很大的開放性,學生可以發揮個性,找到屬于自己的展示空間。基于教學過程、教學目標的開放、教學形式、教學時空的開放、教學問題和教學評價的開放性,在課上我們不用統一的標準、思維和表現方法去要求學生,這樣他們才能放下包袱,大膽地按自己的意愿做自己與眾不同的作品,發展其個性。為了進一步激發學習的興趣,課堂的內容大多結合生活實際,比如:樹葉、昆蟲這種常見的東西。
4.非限定性拓展課--搖籃陶藝社團;夯實基礎,不斷提高技能。每周三的陶藝社團里集聚了四、五年級學生們,部分學生是從原先興趣小組發展過來的比較優秀的學員,這樣的銜接主要是為了每學期的陶藝比賽考慮。陶藝比賽一方面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另一方面也見證學生的學習成果,對他們來說也充滿期待。
在教學上會采取不同的形式,主要分為兩點;第一:注重對于學生個性的發展,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認知水平,他們想表達的東西也是五花八門的。所以在教學上,從不是限制性的對某種技法的示范或對某種創作對象的單一摹仿,都是以討論式為主,讓學生最大程度的發揮自己的想法。第二:注重合作,社團的時間是一個小時,有些課程在短時間內并不能完成,比如:《歐洲城堡》、《造泥房》等課程,我都會花了兩個課時去講授,第一節課就是簡單的熟悉和體驗課程,第二節課就是自主搭配選擇小組成員進行合作式的操作和實踐,這樣的教學形式有利于培養探究意識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學生口語交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發展。在陶藝教學中有目的地讓學生進行交流與合作,不但能保護學生學習的興趣,還能讓他們在交流的過程中獲得更多創新的“閃光點”。他們自主展開分工,學生的特長得到了極大的發揮,在課程結束的時候我們還會評出最佳小組并進行獎勵。
結語:教師要善于發現每個學生身上的閃光點,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運用贊揚的方法,不吝嗇表揚的語言,讓他們體驗到成功的樂趣,從中感受學習的樂趣,從而更充滿信心地投入學習。隨著陶藝教育的不斷推廣和普及,陶藝教育的價值日趨顯著,教學證明,陶藝教育是素質教育非常有效的載體之一。在小學的陶藝的教學和實踐中我一直在思考,怎樣才能讓教學和主題變得更加生動、活潑貼近學生呢?還是有很多的問題值得我去探索和學習的。
參考文獻:
[1]《新課程標準解讀》(實驗稿) 尹少淳主編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2]《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美術教學大綱》(試用修訂版)
[3]《淺談小學陶藝教學的實踐與探索》 鄭州師范學院 張雯清
[4]《小學陶藝課程教與學的實踐和探索 》 陳運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