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有關現代化建設的理論建構進入快車道,成果顯著,其中有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理論紛紛涌現,中國特色現代化理論建構初見雛形。相對應的,我國現代化建設實踐也大踏步發展,取得成績的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如地域性差異較大,現代化發展千篇一律等。立足赤峰市,以現代化相關論述為指導,通過對赤峰市現代化建設要素分析,以現實邏輯赤峰市進行現代化建設進行總體研究;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立足對赤峰市現實與歷史的分析,對新時代赤峰市大踏步進行現代化建設提出建議,為推動赤峰市現代化進程作出理論貢獻。
關鍵詞:現代化;赤峰;新時代
赤峰市自改革開放以來現代化建設取得了顯著成績,城市建設突飛猛進,綜合實力不斷提升,成為內蒙古自治區一顆閃耀的明珠。同時要看到,赤峰市因歷史、地理等因素,自身發展與我國發達地區還存在較大差距,思考如何縮小差距、在現代化建設中彰顯赤峰特色,成為現代化進程中赤峰何去何從的題中之義。
一、赤峰市現代化建設要素分析
現代化建設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從狹義上說是“落后國家采取高效率的途徑(其中包括可利用的傳統因素),通過有計劃地經濟技術改造和學習世界先進,帶動廣泛的社會改革,以迅速趕上先進工業國和適應現代世界環境的發展過程”,簡言之,現代化是一個落后國家地區采取多種方式方法追趕先進國家地區的過程,是一個外來的資金技術思想等可促進社會進步的“現代化誘發因素”本土化的過程,這個過程是外部引發與內部自發的辯證統一,是“外源型”與“自發型”的辯證統一,其中筆者認為,在具備了這些“誘發因素”前提下,實現以上“現代化誘發因素”本土化是現代化得以產生以及源源不斷發展的動力,而要實現這種本土化,首先要對地區要素有清晰完整的認知。“總的來說,社會的歷史運動處在一個復雜的互動的網格系統之中,任何巨大的社會變遷都不是單因素(變量)或少數因素(變量)促成的,而是眾多因素(變量)促成的。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生態因素、人口因素、社會因素、經濟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以及國際交往因素。”基于此,解決赤峰市現代化的第一步是對赤峰市進行現實分析,全面了解赤峰市的基本情況。
二、赤峰市“現代化因素”概述
(一)生態因素
地形方面,赤峰市地形地貌情況復雜多樣,層巒疊嶂,丘陵起伏,峽谷相間,溝壑縱橫,只有小塊山間平地和沿河沖積平原,結構為“七山一水二分田”;氣候上,赤峰市地處內陸,屬溫帶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區,春季升溫快,干旱多風。夏季短促,雨量集中。秋季氣溫下降快,霜凍來臨早,多晴朗天氣;自然資源方面,赤峰是國內重要的貴金屬和有色金屬基地之一,全市礦產資源遠景儲量的潛在價值在5萬億元以上。全市已發現礦產資源83種、礦產地1600多處。總的來說,赤峰市是一個典型的內陸城市,較干旱,地形起伏較大,農耕業發展受限;礦產資源豐富,資源集中型工業發展有優勢。
(二)人口因素
人才是發展的主要動力,科學的人口結構是保障持續發展重要機制。筆者對赤峰市統計局相關數據進行總結后發現:1.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赤峰市常住人口數為434.12人,同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4518046人相比,十年共減少176801人,下降3.91%,年平均下降0.40%;2019年末常住人口433.09萬人,比上年末增加0.91萬人。但相比第五次人口普查,赤峰市常住人口呈外流趨勢。2.2019年城鎮常住人口221.35萬人,占總人口比重為51.11%,比2018年末提高0.75個百分點。3.截止2018年,赤峰市60周歲以上老年人戶籍人口86.11萬人,占戶籍總人口459.41萬人的18.74%。4.全市常住人口中,具有大學(指大專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為298075人;具有高中(含中專)文化程度的人口為626318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人口為1654469人;具有小學文化程度的人口為1333461人(以上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類學校的畢業生、肄業生和在校生)。可以看出,近年來,赤峰市常住人口總體來說近年來呈外流趨勢,城鎮人口比重逐步上升;性別比重均衡;老齡化現象逐漸顯現,人口受教育程度不斷提高,人口素質提升。
(三)經濟因素
經濟發展水平是衡量地區發展的首要指標,主要是由地區的生產總值體現出來。根據赤峰市統計局數據顯示,赤峰市2019全年地區生產總值1708.4億元,比2018年增長5.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23.8億元,增長2.4%;第二產業增加值508.2億元,增長6.7%;第三產業增加值876.4億元,增長5.2%。三次產業比例為19:29.7:51.3。第一、二、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9.3%、38.7%和52%,分別拉動經濟增長0.5個、2個和2.6個百分點。按常住人口計算,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9488元,比上年增長4.9%。赤峰市經濟狀況向好發展,經濟增長主要動力來自第三產業與第二產業,第一產業附加值增長緩慢。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12月底,赤峰市有效期內高新技術企業共計66家,同2018年的58家相比,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同比增長了14%。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勢頭較好。
(四)政治因素
對政治因素的分析主要包括地區政治環境、國家和地區政策扶持等。首先是赤峰市政治環境分析,民主化、法治化是現代化的重要標志,赤峰市政治環境平穩,黨風政風向好,打虎捕蠅效果顯著;政府“放管服”改革不斷加深,營商環境優化;群眾的政府滿意度提升。政策扶持方面,首先是赤峰市政策優勢。赤峰市被同時納入“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環渤海經濟圈”。赤峰市為“環渤海經濟圈”第四增長極,經濟發展的政策性優勢明顯。赤峰市內部也順勢推出《赤峰市人民政府關于推進赤峰市農畜產品品牌建設工作的意見》、《赤峰市農牧業科技園建設工作方案》等一系列立足赤峰本地特色的促進本地發展的政策,為現代化建設提供政治保障。
(五)文化因素
文化意指人類創造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之和,探討文化因素對現代化的影響,論域集中在精神財富,是在精神層面審視文化對現代化的深遠影響。赤峰市被譽為“中華文明發祥地”之一,境內具有眾多文化遺址,如紅山文化遺址,極具科研及經濟價值。漢族與蒙古族文化交織融合,文化產業開發潛力巨大。旅游資源豐富
三、赤峰市現代化因素分析
通過對赤峰市現代化因素的分析,可以總結出以下幾點:
(一)優勢與問題并存
“一個國家(社會)的技術裝備、發明與生產品愈多,物質文化的裝備和積累就愈大,與此同時,它的新文化積累也增長得更快。”[1]赤峰市境內礦產資源豐富,資源優勢巨大;人口素質高,高等教育人口比重不斷上升;政治方面有一系列政策扶持等,這些都是赤峰市推進現代化的優勢因素。同時,降水較少、距海較遠、人口老齡化問題、產業結構不合理顯現等也影響了赤峰進一步發展,如何克服劣勢,發揮優勢,是接下來赤峰市現代化發展要解決的關鍵問題。
(二)農業發展附加值低,現代化農業發展慢
可以看出,赤峰市注重發揮其具備的傳統農業優勢,且出臺相應政策措施對農業發展進行扶持,其中也能看到順應科技化、信息化的時代趨勢采取的現代化舉措,如注重品牌效應,打造品牌;因地制宜,調整農牧業發展;運用電商等新興媒體拓展銷售渠道等,這些在一定程度上都促進了赤峰市農業發展。但也要看到,目前赤峰市農業發展處在產業鏈低端,以初級產品加工為主,收益較低。
(三)傳統產業發展強勁,亟需轉型升級
從因素分析可以看出,赤峰市第二產業對赤峰市經濟發展產生了強大的帶動作用,且作為傳統優勢產業,赤峰市第二產業發展主要以當地豐富的資源開發為主,是典型的資源密集型產業。“資源型產業集群按照自然資源的再生與否可分為兩種:一是依托可再生資源發展起來的產業集群;二是依托不可再生資源發展起來的產業集群”[2],很顯然,赤峰市是依托不可再生資源發展起來的產業集群。這些資源密集型產業經營困難加大,與前期投資增長過快,因此導致產能嚴重過剩;這些產業發展也極易導致生態問題,生態成本高。資源密集型產業所面臨的壓力,將倒逼這些產業加快轉型升級的步伐。
(四)新興技術產業發展勢頭向好,還需繼續發展
現代化進程不能輕視技術的重要推動作用,回顧人類現代化大潮,均是由新興技術推動且作為根本動力存在的,“現代化是在科學和技術革命的影響下,社會已經發生和正在發生的轉變過程”。[3]赤峰市已經意識到現代城市發展需要以高興技術產業作為支柱,并在2002年便成立了今天赤峰紅山經濟開發區的雛形——“清華紅山高科技產業園區”,但總的來說近年來發展緩慢,對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不夠。
四、赤峰市現代化發展建議
理論要服務于實踐,這是理論發展的最終歸宿。通過以上對赤峰市現代化因素的分析,站在新時代,嘗試對赤峰市現代化建設提出一點淺顯的想法。
(一)打造赤峰市高新技術產業新優勢
赤峰市依托傳統工業實現了現代化發展的初期積累,在以信息化為主要標志的第三次科技革命蓬勃發展的時代大勢下,依托赤峰市較為成熟的經濟體系與城市基礎設施,抓住西部大開發和振興老東北工業區發展的機遇,引入高新技術產業,并給與政策扶持與幫助,必然對赤峰的發展起帶動作用,注入新的內生動力。目前,赤峰市已著手打造內蒙古赤峰信息科技創新園,以此為起點推動赤峰市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為現代化建設注入新的活力。
(二)提升赤峰市吸引力,留住人才
現代化建設是引入與自發相結合的過程,赤峰市除了要加大技術引入外,還要主要鑄就自身優勢,打造自身品牌,其中如何留住人才是關鍵。從因素分析可以看出,因為經濟發展水平等原因,赤峰市近年來常住人口呈外流趨勢,這勢必會產生人才外流,此外,高素質人口不斷增加,又有多少赤峰籍畢業生選擇克服種種困難,回到家鄉投身家鄉建設。面對這個問題,赤峰市一方面要推出相應優待政策,吸引有志之士到赤峰發光發熱,并讓他們扎根赤峰,培養其歸屬感;對待赤峰籍優秀人才,可以采取宣講等方式,提升家鄉吸引力,讓他們回到家鄉。
(三)延長產業鏈,增加附加值
農牧業是赤峰市的傳統產業,在因素分析中已經看到,赤峰市打造了諸如“敖漢小米”的地域標志性品牌,在農業規模經營、擴展銷路等方面采取了現代化舉措,已經具有了現代化農牧業的框架。但是總的來說,赤峰市農牧業發展還只是停留在產業鏈初級,附加值極低,農民及政府收益低。打造現代化農牧業,就農業來說,做大做強“敖漢小米”品牌同時,要加大技術與資金投入,研發相關小米產品等產業鏈高端產品;畜牧業除采用現代化養殖技術手段之外,也要緊跟農業步伐,打造品牌。旅游業是赤峰市文化產業的縮影,每年赤峰市以深厚的文化底蘊、優美的自然風景吸引數以萬計的游客來到赤峰,但跟農牧業一樣,赤峰市旅游業開發潛力巨大,但也只是停留在初級。要加大技術投入,進行市場調研等,依托文化底蘊,開發衍生品、紀念品,形成一系列品牌,提高收益,以現代化理念發展旅游業。
(四)現代化建設離不開現代化制度
這是對1998年赤峰市國企改革造成嚴重困境的經驗反思。現代化不僅僅是器物的現代化,更是要實現理念制度的現代化,“現代化不只是經濟發展,也是政治發展,同時又是文化發展和精神發展”。[4]現代化之化意指大化世界,即將現代理念輻射到社會各個層級,培育現代政府、現代企業、現代人,在全社會形成現代性的價值觀念。現代化制度是多方位的立體結構,是涉及政治民主法治、經濟方面政府市場、社會運行等全方位的現代化,是一系列矛盾解決的結果,是傳統觀念與現代理念沖突的產物,“現代化就是創新與效率化,是對世界上創新的制度與方法作有效的選擇與利用”。[5]
參考文獻:
[1]羅榮渠.《現代化新論——世界與中國的現代化進程(增訂本)》[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6.
[2]劉曉光,趙虹.遼寧資源型產業集群發展的對策建議研究[J].時代經貿旬刊,2012(3):139-140.
[3]張乾元,蘇俐暉.新中國現代化建設道路的探索與道路自信[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9,40(06):39-48.
[4]張曉明.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理論內涵的歷史考察[J].寶雞文理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33(02):5-11+15.
[5]孫肖遠.“中國道路”與“中國經驗”的理論詮釋——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為視角[J].徐州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38(06):96-100.
作者簡介:袁書穎,1995,女,漢族,內蒙古赤峰,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