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綿竹市紫巖小學 譚 克 徐 偉
題記:聯防聯控的正確方向和方法,彰顯著黨和政府重大疫情防控的智慧;不信謠、不傳謠,見證著社會的和諧。因為偉大的祖國,我們一切安好。四川省綿竹市紫巖小學視疫情為命令,把防控當責任,保護校園、關愛師生,讓每位教師做好學生的護航者,切實做好“停課不停學、不停教”。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開展至今,紫巖小學全體師生和家長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生命至上”的重要指示,切實落實各級教育主管部門的指導意見和要求,結合學校實際,將“教育是一輩子的事,生活處處是教科書”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將高品質學校建設目標與疫情防控任務緊密結合,創造性地開展了一系列工作。學校推出《紫巖小學防控周報》六期(1 月30日開始),累計閱讀超過一萬人次;推出《紫巖家長防疫群英譜》三期,報道來自家長中的感人故事46 則,推出《紫巖宅家小貼士》八期,累計閱讀量兩萬余人次。學校在防疫期間涌現出的典型事跡,贏得了家長和學生的歡迎,獲得了社會的關注與好評。現在,學校已經準備好充足的物資,師生也將以最佳的狀態,迎接新學期的開始。
2020 年1月27 日,紫巖戰“疫”拉開帷幕。學校黨支部帶領全校師生,扎實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為全體紫巖師生營造了一份別樣的“宅家時光”,學校行政干部和全體黨員堅守值班值守第一線,讓教師們安心家中辦公,當好教育的引路人,與家長、學生通過不同方式,共度不尋常的時光。全體師生雖身居斗室,卻心向世界。
疫情防控工作伊始,紫巖教師便通過一份份圖文并茂的文章——《紫巖小學預防新冠病毒手冊》《致紫巖全體家長的一封信》《致紫巖全體少先隊員的一封信》《如何正確洗手》《如何正確戴口罩》,向家長和學生宣傳新冠肺炎病毒的危害性及預防方法,將關注孩子身體健康、生命安全放在了首位。
各班班主任在此期間,每天定時詢問孩子身體狀況及出行情況,做到不漏報、不瞞報。每日一更新的數據,無不閃耀著對生命的滿腔熱愛。
全體班主任隨時開展“電話寄深情”活動,致電班上每一位孩子,了解他們在家期間的身心情況,送去教師和學校的關心與溫暖。2700 個電話,2700 次心與心的交流,增強了每一個孩子及其家庭戰“疫”的決心。
學校心理室負責人李勇老師,在全體師生、家長有需求的時候,總是會利用自己的專業知識進行好心理疏導工作,守護好紫巖的一片晴空。
生命因獨特而彌足珍貴,紫巖一直將它放在第一位。
疫情無情,方顯大愛無聲。在這個時期,應該引導孩子看見什么?紫巖師者在思考,在行動。
看到大國情懷——學校通過推薦相關報道到班級群,引導孩子和家長把目光投向更遠的地方,看到中國在短時間內有效遏制突發疫情,不斷向世界無私分享當前疫情的發展態勢、病毒分離工作等相關信息,在本國防疫情形依然嚴峻的情況下,主動向周邊國家伸出援手……一種身為中國人的驕傲之情,必定油然升起。
看到無私無畏——學校每周舉行一次微型班隊課,講述一個個動人的故事,讓以鐘南山院士、李蘭娟院士為代表的“抗疫英雄”進駐孩子們的心田。他們第一時間趕赴武漢,千里馳援,挽救生命于危難!這一份無私無畏的偉大,融進紫巖學子的血脈,流淌成一份報效祖國的信念。
看到近在咫尺的感動——學校連續推出了三期“紫巖家長防疫群英譜”,報道學生家長中的先進人物和先進事跡。這些家長中,有的堅守在醫護崗位,幾乎沒有時間回一次家;有的工作在社區第一線,早出晚歸嘶啞了喉嚨;有的第一時間,組織捐款捐物……一個個小小的故事,帶來的感動卻無邊無際。
按照教育部“疫情沒有得到基本控制不開學,學校基本防控條件不具備不開學,師生和校園公共衛生安全得不到切實保障不開學”的規定,在寒假與延期開學之間,衍生出了一段“過渡期”。教師、家長、孩子,如何“三位一體”,開展學習活動成了一個新的課題。
面臨挑戰,學校積極行動,細化各項工作,主動進行家校溝通,做到緩解家長壓力,讓學生快樂成長。本著這樣的工作宗旨,各教研組、各備課組精心策劃,設計了系列“宅家小貼士”,每周發布,內容涵蓋了文字學科、科技小實驗、體育天天練、生活實踐、心理健康各個方面。到我完稿時,“小貼士”已經發布八期,兩萬余次的閱讀量,無數個上傳班級群的反饋小視頻,無不彰顯著學習的快樂!
各科任課老師,也在這段時間深入鉆研教材,精心編寫適合線上進行的教學方案,按各年級統一的課表,從周一到周五有序開展“每日線上教學”。第一階段以指導寒假作業為主,為孩子們解疑答難。第二階段結合學科特點,開展背誦、書法、趣味數學、手工制作、居家體操等學科活動,并及時反饋孩子學習情況。這一舉措受到了孩子們的歡迎,得到了家長們的認可。
在紫巖師者的引領下,家長和孩子們正在發生著改變。家長們積極參與到孩子的居家學習中,利用線上豐富的教育教學資源,幫助孩子管理學習時間,明確學習目標,提高學習質量,培養學習習慣。與此同時,家長還用好“親子時光”,根據各自家庭特點,規劃家庭活動,有的是加強疫情的認識,有的是勞動技能訓練,有的是體育鍛煉,有的是學習薄弱環節的突破。孩子們在家長的守護下,學習狀態逐步調整,各項返校學習的準備細致入微。這些可喜的變化不期而遇,讓家長對教育有了進一步的認識。
家長意識強化了,那孩子們呢?
二(三)班的孩子們,在班主任江宇蘭老師的帶領下,開展了“疫信傳愛心——給湖北小朋友寫一封信”公益活動。55 名小朋友通過書信的形式,向遠在千里之外的湖北孝感市的小朋友送去鼓勵和祝福。他們不僅在信里寫下了想說的話,還用自己的壓歲錢和平時積攢下來的零花錢買了圖書、文具、牛奶等。到我完稿時,湖北孝感小朋友的回信已經送到紫巖小朋友手上,其中,湖北小朋友陳巾怡在回信中說道:“湖北生病了,你們像親人一樣對待。感謝紫巖小學同學的愛和鼓勵,我相信只要我們眾志成城,疫情一定會被我們打敗的!”兩地孩子雖相隔千里,但相互關心,相互鼓勵。一個小小的舉動卻充滿了暖暖的愛。在“三八”國際婦女節到來之際,四(七)班的孩子在班主任劉文英老師、輔導員張逸云和肖元俊老師的組織下,拿起畫筆,描繪下自己心中“白衣女神”的形象,向德陽援助湖北的女性醫護人員致敬,為她們送去祝福,短短時間內就收到了50 余份繪畫作品。
在這居家的日子里,家長和孩子們為武漢加油,為中國加油,錄制小視頻、創作書法美術作品、繪制手抄報、撰寫詩歌短文……在一次次活動中,孩子們的情感一次次升華,無處不在的小美好,必定會成為人生的一抹底色。
我們堅信,隨著疫情防控的向好態勢,學校即將復課。那么,我們需要思考開學后的防控怎樣才能做得更好?并以此來回應家長的關切,讓家長“上班有動力,下班無壓力”。
思考來自“線上學習”。疫情期間,大家居家自我隔離,網絡成為大家溝通交流的主要方式。“線上學習”在這一時間所體現的時效性帶給學校和家長極大的觸動。作為學校,應思考如何更好地利用線上平臺,助力學校教育教學工作更優化。
思考來自“感動”。疫情期間,在我們身邊涌現出了無數感動人心的故事。我們需要思考,如何梳理和總結這些故事所蘊含的德育價值,并將其與學校的育人理念相融合。
思考來自“信息技術”。疫情期間,全體教師在使用各種軟件上面著實進行了一把高頻度高密度的體驗。這也提示著我們,如何將這些體驗與學校現有的信息技術課程提升工程相融合,構建一個新的校本培訓內容。
思考來自“公共衛生”。疫情結束了,但如何防控疫情的教育卻不能停止。我們需要進一步思考,當意外再次來臨,我們的孩子們應該如何更好地面對。
思考來自“自己的免疫力”。在此次疫情中,人們對鐘南山院士的稱贊,除了他崇高的品格和精湛的醫術外,還有他長年堅持體育鍛煉的習慣。通過鍛煉,增強自身免疫力,自然是最好的“疫苗”。我們還需要思考,疫情結束后,學校的體育教育又該如何作為,為每一個孩子筑好身體健康的防線。
風物長宜放眼量,紫巖教育有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