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金昌市永昌縣農業中學 孫天玉
中小學階段是學生思想品德、行為習慣養成的關鍵階段,這一階段是否能夠接受良好的教育,對于學生日后學習和生活至關重要。但是我國農村教育學校有一個非常特殊的現象就是寄宿制,寄宿生活習慣的養成就成了我們農村教育工作者的本職職責之一。我在長期工作實踐中發現,引導學生快速適應寄宿生活,增長學生生活技能有利于學生生活習慣的養成。當然,這就需要我們生活指導教師用心、用情,持之以恒的指導和培養。所以,多花一些時間和精力,讓農村寄宿學生一樣可以有更好的明天。
農村寄宿制管理是農村學校教育的常態,一方面有利于將來自農村各個地方的孩子集中教育和管理,另一方面能夠為農村學生撐起一個“家”。大多寄宿學生往往都是來自非常偏遠的鄉村,或者是留守兒童,父母常年不在家,即便回到家中也缺少關愛和呵護。而寄宿是一種集體居住模式,以同伴的互相幫助和教師的指導,更有利于讓學生感到溫暖和關愛。具體而言加強農村寄宿學生行為習慣培養的必要性包括如下幾點:一是能夠讓寄宿學生的思想道德、智育水平、行為習慣得到很好培養,讓每個孩子都成為有用之才。二是有利于推動農村寄宿制學校管理水平,完善校本研修制度,拓展研修途徑,建立研修機制,建立一支師德高尚、素質優良,適應現代化教育的反思型、科研型、學習型的教師隊伍和管理隊伍,促進教師專業化發展和學校管理的科學發展。三是有利于促進教育公平,激發農村寄宿制學校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促進他們學會學習,全面發展,進一步提高農村寄宿制教育質量。
行為習慣決定一個人的起點,也關系著學生未來的發展,農村學校的教學條件、設施設備雖不如城鎮學校,但是寄宿制的建立最起碼能夠給學生一個簡單的“避風港”。加強寄宿學生的行為習慣培養能夠促進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養成,對于提高學生獨立能力、自主學習能力以及思想品德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這也是為什么我們一定要注重寄宿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教育的原因。
事實證明,品德高尚的人往往行為習慣也很好,人一旦養成一種習慣,那么這種習慣就會成為我們生活中一種自然常態。在學校教育管理中,我們經??吹剑河械膶W生出口成“臟”;有的學生隨地吐痰,亂扔垃圾;有的學生不注意說話方式,容易與同伴發生爭執,甚至大打出手;有的學生不懂節約,浪費糧食;有的學生不懂尊重長輩,不懂尊師重道……此類不健康的行為習慣處處可見,而這些都是我們生活中最常見的小事。針對這些現象,我認為要想培養農村寄宿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首先就應該從小事著手,積極開展有益于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養成的活動。比如開展“今天我真棒”的一日小結活動,讓學生從自我做起,從小事做起,懂得鼓勵和反思。比如開展“尋找活雷鋒”實踐活動,讓學生從小養成樂于助人、幫助他人的好習慣。再比如要求學生做一件力所能及的校園志愿勞動,并且與其他寄宿學生交流,讓學生學會在生活中尋找勞動的快樂,從而養成獨立自主的良好行為習慣。
“百說不如一練”,“習慣”要“習”才能“慣”,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離不開訓練。因此,我們要想培養寄宿學生良好行為習慣,還應該從學生的行為訓練開始,天天訓練、周周訓練,讓習慣在反復練習中養成。當然,開展良好行為訓練活動也必須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學生個體需要。比如:盡可能創造學生易于接受的情境,讓學生能夠在活動中體驗,充分發揮自主性,從而理解和約束自己的言行,達到行為從被動到主動的過渡。
首先,小處入手,逐項訓練。以前我們在管理中最常犯的錯誤就是急于求成,“眉毛胡子一把抓”細節訓練不到位。為了避免這一問題,我們在對學生進行行為習慣訓練時應該選擇越小的點越好。比如每月確定一個具體的行為習慣,在我們生活教師的指導下進行有意識的反復訓練,從小處著手,提高行為習慣訓練的有效性。我在我校寄宿學生行為習慣養成指導中就制定了月計劃:第一個月要求學生養成自主飲食起居習慣;第二個月訓練學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習慣;第三個月訓練學生互幫互助的習慣;第四個月訓練學生樂于助人、學做志愿者的習慣。
其次,循序漸進,分解訓練。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絕對不是朝夕之間養成的,這需要我們生活指導教師長期堅持,同時也需要我們生活指導教師采取循序漸進的指導策略,不可急功近利。具體而言,可以針對某一項具體的行為習慣展開循序漸進、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訓練,著眼于大處,但著手于小處,從而真正讓教學管理實現質的飛躍。比如我們制定的月計劃,可以將此細化為每周行為規范,從完成一個小目標開始,逐漸積累,最終實現大目標。這樣學生也能看到自己的變化,樹立良好的自信心。
最后,腳踏實地,反復訓練。行為習慣不同于學習知識,可能這一個知識點我們掌握扎實了,那么就永遠成為自己的一種能力,但行為習慣必須反復訓練方可有成效。作為寄宿學生的生活指導教師,我們更應該深刻地明白這一道理,對于學生的每一個生活習慣,都應該反復抓,反復練。比如以學期為單位,第一學期的行為習慣,第二學期也要堅持訓練。學生一種良好行為習慣養成之后,在開展新的行為習慣訓練時也要讓學生保持已有的良好行為習慣。比如簡單的吃穿習慣、作息習慣、勞動習慣這些更應該滲透于學生的日常,天天抓,日日練。
中小學階段的學生最大的特點就是喜歡和擅長模仿別人。鑒于這一性格特點,我們教師就可以應用“馬太效應”“榜樣效應”,在學生身邊樹立一個良好行為習慣的榜樣,以此來感染學生,激勵學生。農村寄宿學生往往來自不同區域,每個區域和家庭都有不同的生活習慣,短時間內我們無法統一學生的行為習慣,但如果利用好榜樣效應,那么就可以在班級中樹立一個典型代表,激勵學生快速朝著良好行為習慣的方向發展,從而最快速地統一學生的行為習慣。比如以宿舍為單位,樹立一些典型,誰的寢物做得最好、誰的個人衛生習慣最好、誰最文明等等,這樣學生心中就會有一個目標,知道自己應該怎么做,朝著什么方向做。除此之外,我們還應該充分利用寢室這一小單位的優勢,可以每周評選“文明寢室”“最美寢室”“最有愛寢室”等等,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閃光點和擅長點,以寢室為單位,形成一個互幫互助的氛圍,不僅能夠讓學生結下深厚的友誼,還能促進學生共同進步,養成良好的集體意識、團隊意識。
寄宿學生同樣也是陽光下的孩子,他們更迫切地需要幫助和呵護。我們有責任、有義務關愛寄宿學生,促進農村寄宿學生全面發展。希望廣大農村教育工作者,都能夠積極貢獻自己的力量,真正做到教書育人,不僅注重孩子的學習成績,也能夠真正關愛他們,關注他們的行為習慣,讓農村寄宿生也能在溫暖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