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惠州市實驗中學 呂秋菊
家國情懷是一種對國家、民族、人民的崇高使命感與責任感,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滲入家國情懷教育,已經成為現階段高中歷史教師關注并研究的重點課題,其根本目的是為了提升學生對中華民族的歸屬感與自豪感,從而激發內心深處的認同感與主人翁意識。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滲入家國情懷教育的實際意義,主要包括有利于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有利于高中德育工作的開展,有利于學生對國家歷史及民族精神追本溯源。具體分析如下:
高中階段,是學生良好道德意識與行為習慣成型的關鍵時期,在這一關鍵階段當中,在歷史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家國情懷教育,歸根結底是對學生進行民族優秀文化與傳統精神的教育,有利于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課本中講述的林則徐、鄧世昌等歷史人物都具有強烈的家國情懷與民族意識,其所展現出來的個人層面的德行情操具有良好的示范作用,符合“以人為本”“以史為鑒”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念。在學習這些歷史人物的生平事跡時,對家國情懷教育進行滲入,有利于學生明白何為“家國”,明白對待“家國”應該有怎樣的責任感與使命感。
在高中階段開展德育教育尤為關鍵,在此階段的高中學生正面臨人生的第一次重要選擇,合理適當地進行德育工作有利于幫助他們在正確思想道德意識的引導下邁出人生的關鍵一步,作出合理的選擇。而且,在新課標具體要求當中,已經將歷史教育作為德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滲入家國情懷教育完全符合新課標的具體要求,通過這一方法,實現“一課兩育”,樹立學生對家國的正確認識,在完成課業教學任務的基礎上,實現“育人”工作,可謂一舉兩得。
在高中歷史的學習過程中,學生能夠系統地對中國歷史進行學習了解,能夠明確地對中外歷史進行比較分析,從而加深記憶與理解。而家國情懷教育自古有之,源于歷史,源遠流長,在學習高中歷史課業內容的同時,學生們也能了解到家國情懷的源頭,了解到家國情懷在我國歷史的發展進程中扮演的角色與發展的歷程,了解到家國情懷在我國的傳統文化當中所處的位置,從而去自覺了解家國情懷的本質根源與對今天的影響,增強學生對國家歷史的認識,以及對此“家國情懷”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家國意識的探尋。
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滲入家國情懷教育的精細化,主要體現在一方面教師要根據學生特點,因材施教,提高教學的效果;另一方面則是不能局限于課本內容,要具有發散性思維和古今聯系的能力,將家國情懷教育通過合理的歷史課程設計融入其中。
比如在進行《古代商業的發展》課程教學時,教師要根據課本,就“重農抑商下的古代商業”“市的變遷和城市的發展”“官府控制下的對外貿易”等內容進行知識的教授,該節課程涉及商周秦漢、隋唐兩宋等多個朝代,但是在內容的安排上并不是按照朝代順序排列,為此,就要求教師精細化安排課程,或是沿時間主線,或是沿朝代特點對課程進行合理梳理。
特別是在進行“官府控制下的對外貿易”的內容教授時,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發散思維,進行古今聯系。從西漢時期的陸地與海上兩條絲綢之路開始,到唐朝建立外貿港口,再到元朝泉州發展成為世界第一大港,最后落腳于當下我國大力順應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趨勢而推動的“一帶一路”建設。通過對中國對外貿易發展歷史變遷的學習,讓學生深刻了解到中國對世界的影響,了解到從古代陸地和海上絲綢之路到如今“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是一種歷史的延續,是中國對世界的持續性影響。并能夠理解中國對待世界各國及各族人民相逢相知、互敬互信、共榮共富的態度與愿望,通過這些加深學生對國家的認識,增進認同感與歸屬感,提升自豪感與光榮感,從而達到家國情懷教育的目的。
現階段,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滲入家國情懷教育的方式還比較單一直白,教師更多考慮的是自身教課方式方法的熟練程度,而不是學生的接受程度和理解程度,還有興趣度,這就造成了“重教輕學”的局面。尤其是高中歷史在所有高中課目中屬于內容體系龐雜,記憶點較多的課程,容易使學生在學習時感到枯燥乏味,產生疲累感,如果再從高中歷史教學的基礎上單一直白地加入家國情懷教育的內容,會嚴重打擊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被學生認為是一種學習負擔。為此,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滲入家國情懷教育要注意形式的多樣性,重視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畢竟他們才是家國情懷教育的對象。
比如在進行《開辟新航路》授課時,教師可以采用視頻、動畫等豐富多樣的形式,不僅僅是基于課本對文字內容進行講授,還可以向學生生動地展示新航路線路,以及哥倫布開辟新航路的過程。并在授課過程中,引導學生們思考新航路開辟對中國的影響,以及現階段我們所提倡的“一帶一路”建設在影響與意義方面的相通之處,從而使學生理解中國的偉大之處,理解“一帶一路”政策的偉大之處。
教師要注意在高中歷史學習的過程中,調動學生進行思考與討論,不能死記硬背知識點,要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討論問題、思考問題的能力,從而在這個過程當中,引導學生樹立家國情懷,理解家國情懷。
比如在進行《“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授課時,儒家思想中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本身就包含了濃濃的家國情懷,通過對這一課的學習,要使學生理解儒家思想的起源與發展,了解到儒家思想在歷朝歷代的影響,從而去領會到儒家思想中關于家國情懷的精髓。
綜上所述,家國情懷教育可以被看作是高中德育與歷史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畢竟“家國情懷”源于歷史,源遠流長,在高中階段學習歷史相關課業時,教師采用精細、多樣的授課方式,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學習熱情,實現“一課兩育”,符合現階段新課標對于學生素質提高的具體要求,有利于培養學生全面發展,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識與民族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