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威海市福泰小學 丁學娟
肖川教授在《教育的智慧與真情》中說:“沒有智慧,教育只是知識、心靈和精神的一種牽連,一種認知結果的堆積;沒有真情,生活就是無邊的荒漠,教育也就只是一種敷衍和應付;沒有情趣和藝術,才情會逐漸枯萎,生命之花也就不能得到醇美的滋養。”這是我一直非常喜歡,經常用來自勉的一段話。我覺得在教育飛速發展的今天,唯有真正走進學生的心靈,成為學生的貼心人,才能真正成為人民滿意的教師。
很喜歡這句話:“因為愛而生情,因為愛而生慧。”沒有愛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智慧教育。作為一名教師,我們有責任讓每一位孩子都身心健康地成長。但是隨著社會的發展,很多孩子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轉變這樣的學生,首先要讓他信服你。
我曾教過一個叫“威”的學生:十分內向、聰明但是自制力很差,經常觸犯校規校紀,每次被批評,總是一種很不服氣的樣子,甚至不斷對著老師翻白眼,說服教育多次,收效甚微。我按捺住每次升起的怒火,選擇了等待。
一次作業是做快樂園。閱讀短文《美麗的“毛毛蟲”》后有一道習題“讀了這篇短文后,你有什么想法?”孩子們大多數從自身出發,談到了自己要不斷努力進取。
而威這樣寫道:這篇短文里的主人公跟我的心態有很相似之處,以前我總覺得自己很弱小,老被別人欺負。心里一直有一種恐懼感和憂慮感,又不敢跟老師說,使自己的學習成績一直上不去。今后我要向短文中的主人公學習,以優異的成績征服輕視我的同學。
這次看到這段話,我的心中五味雜陳。真是沒有想到,在這個孩子的內心竟然有這么多的想法。慎重思考之后,我在孩子的作業下邊寫道:
謝謝你,孩子!感謝你把自己心里的話說給老師聽。在老師的心目中你只是長得比較瘦小,但你的人格和學識在老師的心目中和別的孩子一樣高。我想在同學們心目中也是這樣,甚至只有你才對這篇文章寫出了這樣深刻的體會,在對這篇文章的理解上,你比很多孩子更富有思想……
威的作業是我課間親自放在他手中的,放的時候我對他和平時一樣笑了笑,他和平時一樣有些躲閃,不同的是對我報以羞澀的一笑。回到座位上,他就迫不及待地打開了自己的作業,看了一會兒,我看見孩子的頭慢慢低了下去,一會兒又抬了起來,將目光投向了我。令我詫異的是這目光中竟然有淚花,一個從未有過的笑容極不協調地也出現在了孩子的嘴邊……我走到了孩子的身邊,輕柔地摸了摸孩子的腦袋,又緊緊地握了握孩子的小手,我分明感到孩子同時也緊緊地握了握我的手,這是孩子第一次對老師親熱的動作沒有拒絕。
……
過了大約半個月,我正好有一節班會課《說說自己的心里話》。我提前征求了威的意見,想把我們倆寫的話在班會課上說一說。孩子有些羞澀,我誠懇地鼓勵他,并且告訴他可以提前練習一下。孩子終于點頭答應了。班會課上,當著全體學生的面威用比平時大幾倍的聲音讀出了自己的心里話,而我則用飽含深情的語言說出了我的心里話。熱烈的掌聲中,我和孩子的目光再次相撞,幸福、快樂和感動,寫在了孩子和我的臉上。
以后的日子,威做了錯事被我批評,他再也不翻白眼了,有的時候還會紅著臉主動跟我承認錯誤。課堂上也開始舉手,還經常帶同學到他家去玩……
文字是思想的嫁衣,對于一名智慧的教師來說,文字承載起教育就有了更特殊的意義。
教育就是由無數個細節構成的,一個智慧的教師應該有一雙攝影師的眼睛,善于捕捉發生在我們身邊的故事,甚至是一個不經意的感人舉動,結合著經典的感人故事,就能達到深入孩子的心靈的教育目的。
記得收看了《新學堂歌》時,有幾個頑皮的孩子在亂動。為了不影響認真收看的其他同學,我就讓坐在自己前面的翰過去提醒這幾個孩子。翰輕輕向那幾位同學走去,經過大家座位前邊的時候,馬上弓起身子,絲毫沒有遮擋大家的視線。
就是這樣的一個動作,讓我感動起來。這個平時寡言少語、并不出色的孩子,如此關愛他人。一會兒孩子回來了,靜靜地坐下,我疼愛地伸出雙手,從背后摸了摸孩子的臉蛋,小聲說道:“你做得真好!”
回去總結的時候,我給大家講了翰的故事,又講了我國著名的教育家、文學家葉圣陶老先生的教子故事:遞東西給人家,要想著人家拿時方便不方便;出門要隨手輕輕關門。并告訴孩子們葉老就是這樣幫孩子養成一生受用的習慣。這兩件事雖然時代不同、人物不同,但是本質相同——為他人著想。
學校宣傳報道“好少年”的時候,我把翰的事跡整理后張貼在學校宣傳欄里,很多同學向他投去敬佩的目光,這件事讓翰成了同學們心目中的“英雄”,給予了翰信心。慢慢地,他的話多了起來,性格也越來越活潑,同學們也越來越喜歡他了。
愛在細節,智慧就在細節中產生。
當上“三好學生”是每一個孩子的年終夢想。多年的班主任工作讓我感受到如果沒有“特殊政策”的保護,后進生是很難評上“三好學生”的。事實上,在一個學期內,轉變最大的學生,其實是最需要鼓勵和肯定的。于是每學期伊始,我都頒布一項特殊政策:年終的三好學生名額要留出五個給進步特大的學生,這樣一來,極大調動了很多學習成績不理想的同學的積極性。志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一個。
這個孩子,從小學一年級到四年級,從來沒有及格過,我雖然犯愁但并沒有放棄。因為是新分了班,我也從沒有在班級中提及志的過去。私下里,我告訴志:以前的你大家都不了解,只要努力,新學期你一定能進步,同學們就會對你刮目相看。志很有信心,我經常可以收到他在周末“超額完成”的作業,課堂上經常可以看到他向同桌——班級最優秀的翔虛心求教……這樣的努力,孩子們和我都記在心上。
辛勤的努力得到了沉甸甸的收獲——期中和期末考試志都及格了,而且期末還得了78分。大家結合著平時的表現,首先想到了進步最大的志,而我則堅定地把志的名字排在了第一位。因為我們學校每年年終的總結大會頒獎的項目很多,三好學生的名字校長每個班只念了第一個作為代表。當年讀到:“五年級六班志等同學時”,我將目光移向了志的臉龐:這是怎樣的一種笑意呀,我實在難以描繪,只是覺得孩子彎彎的眼睛里飽含著激動、興奮、感激……隨著笑意的綻開,志馬上又開始熱烈地鼓掌,緊接著將自己的身子向右向后轉了90+90 度,因為他坐在教室北排的最前列,這一個180 度就正好把大家都收入了自己的眼底。隨著志的轉身,我驚喜地看到每個孩子都熱烈地鼓掌,很多還與志的目光接觸,傳遞著自己對志的祝賀,當然這樣熱烈的掌聲同時也送給了那些還沒有被讀出名字但是名字光榮地掛在黑板上的孩子。
以后的日子,志在班級學習依然不夠優秀,但是他熱心、勤勞,還有一股不斷努力向上的勁頭,總是一臉的陽光,這就夠了!
而我總慶幸把三好學生的次序作了一下調整,就這樣走進了一個學生的心靈。
做黨和人民滿意的老師,我想這是每一位老師終極的人生追求。如何做到?《孫子兵法》給了我們啟示:攻城為下,攻心為上。在教育教學中,巧妙地使用了“攻心術”,用智慧的目光捕捉教育中的每一次契機,用愛心滋潤這些讓我們“頭疼”的學生,用藝術來構建我們的工作,走進了學生的心靈,一切就水到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