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蒙 高 璐
失血性休克是臨床常見的危重病,屬中醫脫證范疇,稱為血脫、脫血,主要是由于大量失血導致有效血容量急劇下降,引起血流動力學紊亂,甚至發生全身臟器缺血而引起多臟器功能衰竭、DIC甚至導致死亡。臨床上表現為頭暈眼花,甚者意識障礙,呼之不應,氣微而短,四肢清冷,舌淡白,脈空虛或微細欲絕。中醫早在《黃帝內經》中就對血脫有所認識,《靈樞·決氣》曰:“血脫者,色白,天然不澤”。但是中醫對血脫的治療與西醫治療理念有所相同。正如《讀醫隨筆》[1]曰: “前賢謂氣能生血者……人身有一種氣,其性情功力能鼓動人身之血,由一絲一縷化至十百千萬,氣之力止而后血之數亦止焉。”中醫認為人體有“氣”的力量可以鼓動全身之血,氣血是相互依存,因此在治療上不但應用生血之藥,更加注重補氣之法,如果治療血證只補血而不補氣,難以取得好的療效。現代醫學治療失血性休克主要采用補液、補血、止血等治療方法。筆者在臨床上治療非創傷性失血性休克,結合中西醫治療理念和二者各自治療優勢,以限制性液體復蘇,補充血制品、晶體、使用止血藥物等治療的基礎上,從中醫氣血理論出發應用補氣藥物,使補血而助行血,補血而不留瘀,有利于患者維持血流動力學的穩定,保證有效的心輸出量和恢復組織的正常血流灌注,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論述于下。
1.1 中醫的“氣”中國古代哲學家認為宇宙萬物是由“氣”產生的[2 ]。《素問·寶命全形論》言:“天地合氣,命之曰人”。莊子提出萬物皆為一氣之變化,“人之生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中醫認為,氣是生命的本源,具有物質性,構成和維持生命活動的各種物質,都屬于氣的范疇。早在《靈樞·決氣》提出:“人由精、氣、津、液、血、脈,余意以為一氣耳。”氣在人體存在形式不是靜止不動的,而是運動不息變化無窮的,氣有升降出入聚散等多種運動形式,各種運動形式之間既相互對立,又協調平衡。《素問玄機原病式》曰: “玄府者,無物不有,人之臟腑、皮毛、肌肉、筋膜、骨髓、爪牙,至于世之萬物,盡皆有之,乃氣出入升降出入之通利也。”氣通過升降出入的運動形式,推動人體有形的津血能夠濡養人體臟腑、皮膚、肌肉、筋脈、關節等全身各個部位。而人體的五臟六腑能夠各司其職,也離不開氣的運動,氣在人體的運行有升有降,如心肺之氣主降,肝腎之氣主升,脾氣升,胃氣降,升降平衡,共同維系著人的生命活動。清代喻昌[8]在《醫門法律》一書中指出: “惟氣以成形,氣聚則形存,氣散則形亡,氣之關于形也,豈不巨哉! ”“人之生死由乎氣,氣之聚散由乎陰。”人體之氣是由于呼吸之氣與水谷精微化生,而人體的營氣又直接參與血液的生成。高士宗《醫學真傳·氣血》曰: “氣為主,血為輔,氣為重,血為輕。故血有不足可以漸生,若氣不立即死矣。”又如清·吳瑭《溫病條辨·治血論》曰: “血虛者,補其氣而血自生;血內溢者,固其氣而血自止。”可見對于血虛證而言,補氣的治療尤為重要。
1.2 中醫的“血”中醫的“血”是指行于脈中,灌注于全身,由水谷精微所化生,具有滋養作用的紅色液態物質,血的形成與氣同源。《靈樞·決氣》言:“中焦受氣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血之所以能在脈道中運行,依賴于氣的推動。《醫學正傳·氣血》曰:“血非氣不運。”氣的溫煦作用,推動作用,使血液能行而不滯,如果失去氣的溫煦,則血凝滯不行。五臟各司其職,保障血液能夠正常運行,如心主血脈,心氣推動血脈運行于全身,肝主疏泄,通過調暢氣機,維持血液循環平衡,脾主統血,脾氣健旺能調控血液正常運行于脈中,肺朝百脈,通過肺氣的宣發肅降,調節全身氣機的升降而推動血液運行至全身。因此,在治療出血病癥及血瘀病癥時,應首先考慮是否是臟腑氣機出現異常,正如《溫病調辨·治血論》言:“故善治血者,不求之有形之血,而求之無形之氣。”人體血液充足才能保證機體全身得到充足的濡養發揮正常的作用,保持充沛的精神活動,保持神志清楚思維敏捷。《素問·八正神明論》說:“血氣者,人之神,不可不謹養。”《靈樞·平人絕谷》說:“血脈和利,精神乃居。”《景岳全書·血證》中說:“凡為七竅之靈,為四肢之用,為筋骨之和柔,為肌肉之豐盛,以至滋臟腑,安神魂,潤顏色,充營衛,津液得以通行,二陰得以調暢,凡形質所在,無非血之用也。是以人有此形,惟賴此血,故血衰則形萎,血敗則形壞,而百影表里之屬,凡血虧之處,則必隨所在而各見其偏廢之病。”
古代醫學認為,氣與血具有同源性,《靈樞·決氣》曰:“上焦開發,宣五谷味,熏膚、充身、澤毛,若霧露之溉,是謂氣。”亦云:“中焦受氣之取汁,變化而赤,是謂血。”二者源于水谷精微,有相互為用,相互協調的關系。《素問·調經論》說:“人之所有者,血與氣耳。”氣參與血液的生成,飲食入于胃轉化為血,血的生成、血的運行需要氣的動力,血液在脈道內規律運動,需要氣的固攝。清·吳瑭《溫病條辨·治血論》曰: “血虛者,補其氣而血自生,血內溢者,固其氣而血自止。”血作為有形之物,為氣的物質基礎,血能化氣,能作為載體使氣分布于全身。《醫論三十篇》云: “氣陽而血陰,血不獨生,賴氣以生之; 氣無所附,賴血以附之。”《張氏醫通·諸血門》說:“氣不得血,則散而無統。”臨床上常見大出血的病人出現“氣隨血脫”的表現。
黃芪作為最常用補氣藥物,具有補氣固表、利尿、強心、降壓等功效,一直被歷代醫家推崇。清·黃宮繡《本草求真》稱:“黃芪味甘甜,性溫,色黃入脾,色白入肺,秉性純陽,而陽氣絕少……此乃補氣藥之最。”《景岳全書》曰: “能補元陽,充腠理,治勞傷,長肌肉。氣虛而難汗者可發,表疏而多汗者可止。”失血性休克會造成機體多個器官不同程度缺血而導致器官功能衰竭。現代藥理學研究表明,黃芪[3]中含黃芪皂苷、蔗糖、黃芪多糖等具有強心、擴張血管、保護心肌、增強免疫功能、升白細胞等多種藥理作用,是臨床應用較為廣泛的中藥。關鳳英等[4]研究發現黃芪注射液及其提取物能有效提高再灌注心肌組織中 SOD活力,清除氧自由基,維持心肌細胞氧化和抗氧化的平衡,對抗脂質過氧化反應,降低受損心肌細胞的凋亡率。李連琨等[5]相關研究表明黃芪注射液對小鼠H22移植瘤的生長具有抑制作用,可提高小鼠免疫能力。周嘉昱[6]等研究表明黃芪注射液治療急性心肌梗死能有效提高心肌細胞的氧化應激能力,改善患者的心功能與內皮功能。張漢青[9]應用黃芪注射液聯合艾司洛爾治療感染性休克患者結果證實黃芪注射液具有顯著心肌保護作用,可增強左室收縮與舒張功能。段笑嬌[10]在西醫常規治療的基礎上聯用黃芪注射劑治療腦梗死,證明聯合治療療效優于單純西藥治療。王奇[7]應用黃芪注射液和限制性補液聯用于治療大鼠失血性休克, 研究表明黃芪注射液的應用有助于恢復血容量, 改善血流動力學指標,并延長存活時間。
患者馬某,男,65歲,診斷:失血性休克。2017年8月4日7:50因突發大量嘔血、便血。入科癥見:患者神志模糊,精神差,面色蒼白,大汗,嘔血,無尿,便血。查體:T 36.0 ℃,P 67次/min,R 20次/min,BP 47/28 mmHg,立即急查血常規,提示血紅蛋白52 g/L,建立靜脈通路,給予云南白藥保險子2粒胃管注入,白眉蛇毒血凝酶、生長抑素、垂體后葉素、止血敏、止血芳酸止血,奧美拉唑抑酸護胃,持續大量補充膠體、晶體,補充懸浮紅細胞、冰凍血漿。根據中醫理論“氣可生血,氣可行血”的原則,予以黃芪注射液180 ml/d,以15 ml/h持續泵入。治療第3日,患者神志清,精神差,生命體征較平穩,血壓100/58 mmHg,未再出血,血紅蛋白75 g/L,停用止血藥物,不再輸注血制品,繼續原量應用黃芪注射液。治療第5日,患者精神明顯好轉,心電監護示:T 36.5℃,P 85次/min,R 19次/min,BP 128/78 mmHg,生命體征平穩,好轉出院。
隨著現代醫學的發展,失血性休克的治療方案越來越完善,但是單純的限制性液體復蘇,補充大量懸浮紅細胞、冰凍血漿等血制品治療失血性疾病,雖然已經可以做到使有形之血速生,但容易加重心臟負荷,況且依據中醫氣血理論,單純應用補血、補液之法有形之血雖然得到補充,然無形之氣已隨已失之血暴脫,血液有生無行,導致血流瘀滯不行,全身循環差,血流動力學不穩定。因此治療失血性休克要結合古代醫學的氣血理論,臨床治療上遵循氣血并重的原則,可以顯著提高臨床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