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 勇
中藥材的質量檢測、真偽鑒別是保證中醫治療安全性的重要工作,近年來,圍繞中藥材鑒別國內開展了諸多研究,但是多數研究都傾向于采用或者效仿西藥的鑒別、檢測方式,即以某一個理化性質或者指標成分含量作為鑒別中藥材真偽或者質量的核心。然而,中藥材本身和西藥有著較大的差異,其構成復雜,通過多種成分或者靶點的作用生效,其藥效并非如同西藥具有針對性、單一性,所以效仿或者采用西藥鑒別方法本身就有一定的不合理之處,這也是近年來業界熱議的話題。而長久以來,中藥材的傳統鑒別方法,就注重于從中藥材整體性狀進行評價,通過分析中藥材的形態、氣味、色澤、外觀、質地等方面,來判斷中藥材的質量以及真偽,用“氣味”檢測中藥材的方法能夠延續至今,已經證明了其合理性以及實用性,但是卻一直被業界否認。在這樣的背景下,應該以辨證的視角,去分析“氣味”和其內在質量之間的科學聯系,并提高中藥材的鑒別水平。本文以此為探究要點,在下文中論述相關鑒別方法以及目前有關于中藥材氣味鑒別的可靠研究。
“鑒別”歷來是中醫中的重要工作,是中藥材研究、生產中的首要環節,中醫發展歷史源遠流長,幾千年來,衍生出了多種藥材,類目繁多、源地廣泛,在市面上,炮制品、仿制品、代用品等層出不窮,同科屬的中藥材性狀相似,但其藥理、作用卻大相徑庭,市面上同名異物、同物異名的情況屢見不鮮,以次充好、以假亂真更是成為了“常態”,價值管理、鑒別技術方面的疏漏以及不規范,導致中藥材的質量、真偽難以得到保障,對中醫臨床治療造成了極為嚴重的影響[1]。
如今,中藥材鑒別可大致分為性狀、理化、基原、顯微四個方面,但目前業界應用最為廣泛的仍舊是傳統的性狀鑒別,即“觀其形、感其質、嘗其味、辨其色”,中藥材的氣味、外形、顏色、質感等成為了臨床用藥的觀察要點。性狀鑒別本身的適用性強、使用方便、效率高,同時也是幾千年來中醫發展遺留下來的重要方法,其本身具備較高的合理性、科學性。氣味是性狀鑒別中的關鍵要素,重要的外觀、質感、顏色或可通過人為干預的方式進行偽造,但是氣味的偽造較為困難,人為干預往往會出現諸多問題,并且中藥材的氣味和其本身的成分有著直接關系,可謂是中藥材內在物質基礎和外在性狀表現的關聯點[2,3]。中藥材特殊的內在成分造就特殊的氣味,同時揮發性物質刺激人體感官,部分中藥材有濃烈的芳香氣味,此類中藥材中就往往含有較多的揮發油成分或者香豆素成分,且此類藥材在中醫治療往往用作于行氣、活血等。比如,當歸的氣味伴有清香、白術的氣味香中帶甘、冰片的氣味香中帶甜、蒼術的香味帶有干燥、阿魏則帶有持久并且濃烈的大蒜臭味、薄荷在反復揉搓之后可散發出濃烈的清涼香氣、麝香的香氣濃烈且竄鼻、白豆蔻的香氣帶有涼意。而部分香味或者氣味不明顯的中藥材,卻往往有著較淡的獨特味道。比如,鹿角本身有著淡淡的石灰氣味、白鮮皮本身有著和羊臊氣類似的氣味、人參本身有著不可替代的味道(業界將人參的氣味稱之為參氣)、種子類中藥材若出現酸腐氣味則表明藥材本身變質。另外,在傳統的在中藥材鑒別方法中,還可將中藥材經過特殊處理,然后判斷其氣味。比如,蘇合香、檀香等中藥材,以“火試”的方法進行處理,便可散發出濃烈且撲鼻的香氣;馬寶經過燃燒或者“火試”后,會散發出類似馬糞的臭味;天麻經過熏蒸處理后散發出如同馬尿一般的臭味,且該臭味越為濃厚,則表明天麻的質量越好[4]。
中藥材以其本身典型的氣味特征以及幾千年來中醫歸納的氣味鑒別經驗,讓該方法延續至今,所以通過氣味來鑒別中藥材、檢測中藥材的科學性是毋庸置疑的。但不可否認的是,中藥材氣味鑒別過于依賴鑒定者的經驗以及主觀感受,其可重現性、客觀性存在一定的問題,并且其中的科學內涵無法以客觀且辨證的方式表達出來,正是這些不可回避的問題,導致中藥材氣味辨別受到業界人士的懷疑并且逐步被業界人士所忽視。
中藥材的真偽問題、質量問題近幾年受到業界的高度關注,但是整體仍舊呈現出“雷聲大、雨點小”的現象,少有人將傳統的可靠鑒別方法以科學論證的方式進行研究,其結果必然是理化鑒別過于單一、傳統鑒別方法過于主觀,以至于中藥材市場亂象不能得以消除,中醫也難以在現代醫療領域“正名”。長久以來,無論是理化鑒別文章還是中藥材成分鑒別文章,對于中藥材中揮發油的相關研究數量極多,但是對于中藥材氣味的可靠研究卻屈指可數,盡管中藥材的氣味和揮發油有著直接關系,但是理化研究中的“揮發油”,往往是通過多種方法所獲得的,和氣味相關的揮發油則是在沸點極低,且常溫下極其容易揮發的成分[5]。
目前,提取中藥材中揮發油的方法較多,如溶劑萃取、蒸餾法、微波提取法等等,但是通過這些方法提取出的揮發油,其本身雖然包含了一定量的氣味物質,但是真正讓中藥材氣味體現出的物質在提取的過程中卻因此丟失,所以這些有關于揮發油的科學研究,往往忽略了或者遺漏了中藥材成分和氣味之間的聯系。并且,部分揮發油提取方法,在提取的過程中還會對中藥材本身的揮發油成分造成影響,如蒸餾法、微波提取法,在提取的過程中必然會導致熱不穩物質損傷或者丟失[6-8]。
仿生技術是近幾年在中藥材鑒別領域嶄露頭角的新技術方法,電子舌、電子鼻在氣味區分方面也有著諸多報道,同時利用傳感器技術,在不損傷藥材、不取樣的情況下判斷藥材的真偽、質量[9]。但是這種方法僅僅能夠通過仿生設備來展現出氣味響應值,無法直接體現出中藥材氣味和其化學成分的關聯性,不能夠以定量或者定性的方式制定中藥材質量鑒別標準,難以保障中藥材的用藥安全、保證中藥材的實際療效,并且仿生技術的應用造價高昂,目前該技術能夠識別的中藥材種類也極為有限[10]。
反觀近年來有關中藥材鑒別的研究,不難發現,中藥材氣味鑒別受重視程度其實在不斷提升,但是多數相關研究都沒有在已有經驗、方法的基礎上,辨證的、合理的將現代科學和氣味鑒別結合起來,多數研究都局限于單方面的科學分析或者方法分析,這對中藥材氣味鑒別方法的發展是不利的。通過藥理分析中藥材質量、真偽的研究卻開展的如火如荼,這種應用現代科技手段來分析中藥材的方式,就是規范中醫治療的重要切入點[11]。氣味鑒別也可以此為引,應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來分析重要氣味特征以及物質基礎,揭示藥效、藥理、氣味、成分之間的相關性[12]。
川芎、當歸是臨床治療中經常使用的兩種中藥材,其本身的氣味、香氣截然不同,傳統的中藥材氣味鑒別方法常以其氣味濃郁程度、香氣特征來判斷真假、質量。有關于川芎、當歸的理化分析文獻表明,二者的成分構成極其類似,通過理化研究難以實現行之有效的區分,并且有關于二者的質量理化研究,常以“揮發油”為研究對象,研究方式如上文所述,蒸餾、萃取,最終導致其本身的構成以及揮發油中熱不穩物質丟失、受損,這種研究方式沒有在傳統氣味鑒別方法引導下,有針對性的對其進行客觀分析、科學論證。這里以川芎、當歸藥材揮發性的相關研究為例,以人的嗅覺感官為引導,有針對性的提取可鑒別化學物質。研究發現,川芎、當歸的MS/GV圖譜揮發性成分截然不同,且在不同的溫度條件下,川芎、當歸的揮發性、氣味特征也有著一定的差異。由此可見,中藥材的分析、研究,以單純的成分分析存在一定的不合理之處,而傳統的氣味分析方法,本身就有著一定的科學性,尤其是在質量區分、真假鑒別方法,值得用現代科學技術手段去進一步分析[13-15]。
性狀鑒別至今仍舊發揮著重要作用,其本身的科學性不容忽視,雖然理化研究等現代科學研究方法已經相對成熟,但是“以西論中”的方式本身就有著一定的不合理之處,可以“科學數據”作為傳統性狀鑒別方法的支撐,將中藥材性狀鑒別內容、方法以科學的手段進行客觀論證,構建起一個符合中醫發展經驗、科學論證成果的標準化鑒別體系。廣大從業者要認識到,中藥材的研究需要立足于傳統,依托于經驗以及科學方法,以辯證的方式來解釋傳統經驗,揭示傳統中藥材鑒別方法所蘊含的科學內涵。如今中藥材鑒別存在的問題以及挑戰,對于廣大從業者來說是一個重要的發展契機,必須要突破傳統思想觀念的桎梏以及西方醫學理念的束縛,開創出符合中醫的新鑒別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