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20世紀80年代,大眾文化與市場機制、社會工業化相伴而生。大眾文化不僅在日常生活中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大眾文化批判理論也成為社會反思的重要理論武器。文章從大眾文化的內涵解讀入手,分析了其產生的理論背景和現實背景,繼而闡述了阿多諾大眾文化批判理論的內容和特點,最后揭示了其對我國當代社會與文化建設的關系與啟示。
關鍵詞:大眾文化批判理論;阿多諾;文化工業
一、大眾文化的內涵
大眾文化是文化進入工業生產和市場商品領域而產生的新的社會現象。這一概念是出自西班牙哲學家奧特加《民眾的反叛》,他認為大眾文化是一社團、一地區、一國家新興的、被大眾所信奉的、接受的文化。因為大眾文化是現代工業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所以高科技產生了文化的平面化和低俗化。它是一種庸俗且孤獨的文化,雖然會暫時克服人們的孤獨感、壓抑感和生存危機感,但是長遠角度看,會降低人類文化真正的追求,降低其文化標準,長遠發展下去人類文化會被異化。
二、阿多諾大眾文化批判理論產生的背景
(一)理論背景
馬克思在《1844年政治經濟學手稿》中對“文化工業”相關概念略有涉及。他提出:“具有抽象普遍本質的歷史”的“普遍存在”和“普遍運動”,就指的是有關上層建筑的部分,其中包括了政治和文化意識形態。他稱可以把這些看成是“工業的一個特殊部分”。在這里,馬克思把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聯系起來,是為了表明資本主義世界對人的異化,但是并未針對大眾文化和文化工業進行深入闡述??梢哉f是阿多諾大眾文化批判理論的一種思想源頭。
馬克思主義所誕生的年代,資本主義體系在全世界初步建成,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批判更多的是從人類的整個進程和最基本的政治經濟方面抨擊。而對文化藝術領域,對人們的思想領域和心理領域少有涉及。
黑格爾學派代表人物盧卡奇的著作《歷史與階級意識》在馬克思的異化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物化意識,他把現存的不合理的東西加以接受,開辟了物化理論的先河,盧卡奇通過物化理論,闡述了資本主義運行和組織機制中不合理的成分,揭示了市場經濟出現后,人們按照商品世界的運行法則運行,而失去自己的主體性的事實。他從經濟角度入手,揭示了人被機械化和市場化后的精神變化。這也帶動了阿多諾的大眾文化批判理論的形成。
(二)現實背景
(1)法西斯與大眾文化
20世紀30年代,經濟危機在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爆發,這時候法西斯盛行西歐,席卷了處在痛苦煎熬中的人民大眾,這時候,法蘭克福學派站在社會批判的立場,從各方面揭示法西斯產生的根源。從心理學角度講,極權主義把握了群眾孤獨逃避的社會心理,從而讓大眾更加的痛苦不堪,阿多諾在這個基礎上,提出大眾文化和文化產業和法西斯是否有關聯,有什么樣的關聯。
阿多諾提出:“在法西斯統治時期,又補充了廣播,并在報紙上刊登特大醒目新聞,制造裝醉鬧事,或飲麻醉劑苯齊巨林等聳人聽聞的事件,以引起轟動。”這時候,便看出阿多諾認為現實社會科技的發展和媒體的進步,讓極權主義的法西斯有很方便快捷的途徑和方式去傳播類似于傳銷似的統治文化,通過對群眾“迷戀權威”的心理狀態和羊群效應的從眾心理的把握,進行文化和精神侵害。因此,以阿多諾為代表的法蘭克福學派認為需要從“文化工業”這一角度來反擊法西斯文化。
(2)發達資本主義國家與大眾文化
西歐資本主義國家受到歷史原因的影響,資本主義的發展受到阻礙,傳統文化和精英文化思想占據了社會的主流,相對應的因資本主義市場經濟和工業生產發展而產生的大眾文化的則是通過國家強制的制度得以灌輸的,并未有一個積極的,有利發展環境。但是對于美國來說,大眾文化是一種隨著統治者創立國家時就興起的一種文化,和統治者的主導文化是具有一致性的,是深入滲透給民眾的,這種看似民主的大眾文化,其實是一種獨裁的,集權的,具有明顯的社會意識形態的文化性質,美國通過緩慢的,徹底的文化滲透,對壟斷資本主義的統治進行了維護,推動了美國社會的全面穩定發展。雖然美國和西歐資本主義國家所發展的大眾文化不同方式的推動了其資本主義的發展,但是,與生俱來的貴族文化氣質和對馬克思主義武器的應用使阿多諾對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經濟和工業嗤之以鼻,認為他們的文化是對人的一種異化。
三、阿多諾的大眾文化批判理論及特點
阿多諾早在《啟蒙辯證法》中,已經將大眾文化改為文化工業,是為了避免人們對大眾文化的誤解,這里的大眾文化并不是一種量上的疊加,并不是大眾出于自愿和自身利益而提出的一種文化,它其實是一種科技的產物,是資本主義商品化下的工業,是資本主義的運行機制將文化和工業聯系起來。阿多諾認為,“大眾文化是文化工業的產品和結果,是自上而下地強加于大眾的文化,具有標準化、平均化、偽個性化等特點?!边@說明,在這里,阿多諾把文化看成是一種商品,資本主義將他們當作商品來批量生產,按照商品的屬性,即價值和使用價值,遵循經濟規律,市場供求來生產低質量的,平庸的產品。它具有商品化、齊一化、欺騙性和操縱性的特點。
(一)商品化
阿朵諾早年熱愛音樂,認為音樂本身作為一種藝術,應該是審美的對象,是具有一種不可估量的價值的,但是在資本主義世界中,音樂和很多其他的藝術都被商品化了,很多藝術創作是被生產出來的,以利潤作為創作和生產者的目的。而很多大眾花錢買的是一種體驗,一種讓藝術加身的一種虛偽的自豪感,其實是人們被反商品化了,被這個文化工業的時代所控制了。阿多諾認為大眾化音樂的創作者所關心的是上座率和經濟效益(交換價值),而不是藝術完美和審美價值。這是一種人類被反商品化的過程。
(二)欺騙性
工業化條件下,大眾文化跟隨資本主義的生產機制運行的井然有序,看似是人們在享受文化,實際上文化與藝術成為了工業化的一種附庸,大眾文化的發展都是隨著工業技術的發展和大眾傳媒的興起而發展的。文化失去了它本身的魅力,成為了一件普通的商品,隨著統治者的不斷灌輸它自己本身的意識形態,大眾被這種文化所同化,所麻痹。自認為是在享樂,其實是一種被控制。阿多諾在《啟蒙辯證法》強調:“這種享樂實際上是一種逃避,但是不像人們所主張的逃避惡劣的現實,而是逃避對現實的惡劣思想進行反抗。娛樂消遣作品所許諾的解放,是擺脫思想的解放。”
(三)操控性
“資本對電影及其它休閑事業的成功滲透和制約表明它已有能力把握并塑造大眾社會的心理特征。在其調節操縱下,個性才華淪為商品,藝術實驗蛻變成標定模式,假飾的平庸頂替了自然清越,反叛與抗議得以周密地馴良或收買。”在大眾文化的陰影之下,大眾逐漸的失去了對文化選擇的權利,不得不接受大眾文化的操縱和強化。這種操縱和強化是一種潛移默化、深入骨髓的強迫,是一種思想侵害,這種思想侵害是大眾所難以意識到的,大眾在自得其樂的同時,確是不僅充當了統治者宣傳意識形態的工具,也磨滅了大眾的個性,對藝術高質量的、創造性的、審美性的追求在高壓力的文化侵蝕下被消磨的一干二凈。人們順從的接受了這種意識形態式的文化,從而代替了真正代表人民大眾的文化。
三、阿多諾的大眾文化批判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作用
雖然阿多諾的大眾文化批判理論在西方資本主義世界中受到不少詬病,甚至為自己學派的學者所批判,但是他所強調的大眾文化同改革開放之后的社會主義文化有密切的關系,和社會主義市場條件下文化的發展有著一定的關系,并對其有著一定的影響力。
(一)大眾文化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認識的深化,在實踐中逐步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其中明確提出我國要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在中國,大眾文化和社會主義所強調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一致的,都是從人民的角度出發,是真正意義上以人民大眾為根本利益的文化。
(二)大眾文化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良性互動,共同發展
中國的大眾文化是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設是同步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大眾文化雖然是一種文化產業,但是也是以提升經濟效益為目的的,雖然在一些運行機制的細節中,大眾文化的傳播和主導文化有一些沖突,但是根本上是在社會主義的大框架下發展大眾文化的,這是中國特殊的國情所決定的,它們共同的發展模式和根本利益都是為了發展社會主義經濟。這在中國近年來日益興盛的文化產業中便能看到,如影片《焦裕祿》、《楊善洲》,在發展文化產業的同時,也宣揚了社會主義艱苦奮斗、愛黨為民的主旋律。再如紅色旅游業的興起,其中包括延安紅色旅游區、井岡山革命根據地旅游區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也為社會主義的建設帶來了正能量。它們之間良性互動,共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加強科學技術的應用和大眾媒體的傳輸,使大眾文化得以發展,大眾文化的發展促進了文化產業的發展,從而進一步促進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運行。
(三)大眾文化對民主化建設有促進作用
大眾文化是流行于人民群眾之間的文化,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社會的民主化建設,影響著社會的和諧與穩定。在大眾文化,文化產業的發展過程中,我們要合理的規范相關企業和媒體的經濟活動,如電視傳媒或者網絡傳媒,要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產業,要認真聽取群眾的聲音,生產人民喜聞樂見的文化,利用大眾文化的流行性和規?;?,發揮主導文化所不能發揮的作用,共同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十八屆三中全會對全面深化文化體制改革作出了新的重大戰略部署,強調要以人民為中心的工作導向,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這是強調要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加強管理體制和文化生產經營機制,促進社會文化的發展,也促進社會的民主化進步。
(四)大眾文化對各種文化的交融起著樞紐作用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下,大眾文化和主導文化有有一致性,我們發揮它的積極作用去和主導文化一起共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同樣,在面對外國文化、精英文化和我國的傳統通俗文化時也不能對大眾文化妄自菲薄,要去粗取精,去偽存真,以優秀的傳統通俗的文化底蘊和具有審美情趣的精英文化,還有優秀的外國文化融合進代表人民大眾的大眾文化之中,盡量避免大眾文化帶給群眾的負面影響,發揮它包容各種文化的一體性,共同促進我國的社會主義文化建設。
參考文獻
[1]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人民出版社,2002-12-01.
[2] 馬克斯·霍克海默、特奧多·威·阿多爾諾,啟蒙辯證法[M].重慶出版社,1990.
[3] 李健.文化工業批判再思考[J].湘潭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33(1):118-121,161.
[4] 劉自雄,閆玉剛,大眾文化通論[M].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7.
[5] 吳世彩,大眾文化的和諧價值[M].中央編譯出版社,2008-12-01.
作者簡介:任璐瑤(1995-),女,山西呂梁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