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玉婷 劉桂英 何志群 陸嬋麗 梁玉蓮



摘要:目的?觀察中藥補腎活血法聯合艾灸輔助治療薄型內膜不孕患者的臨床療效。方法?將符合標準的80例薄型內膜不孕患者按治療方法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分別40例,觀察組治以補腎活血類中藥聯合艾灸,對照組治以戊酸雌二醇,比較2組治療后子宮內膜變化情況和妊娠率。結果?同治療前相比較,2組治療后的子宮內膜厚度均明顯增加,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但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治療后的妊娠率顯著高于對照組,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子宮內膜厚度同對照組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結論?補腎活血中藥聯合艾灸治療應用于薄型子宮內膜不孕患者效果顯著,可在改善內膜厚度的同時促進臨床妊娠。
關鍵詞:補腎活血;艾灸;薄型子宮內膜;妊娠
中圖分類號:R271.14?文獻標志碼:B?文章編號:1007-2349(2020)06-0031-03
據統計,中國不孕癥發生率呈上升趨勢,尤其是近些年來,由于晚婚晚育政策和人們婚姻觀念的改變,就診的高齡不孕患者日益增多,因薄型子宮內膜導致的不孕患者亦隨之增多。適當的子宮內膜形態和厚度是決定受精卵能否順利著床的必備條件,對于薄型子宮內膜患者,即使依靠最先進的輔助生殖技術,仍然存在受孕困難[1]。目前現代醫學治療薄性內膜主要以雌激素類、阿司匹林等為主,但其療效有限,且長時間運用還存在一定的副作用。而傳統的中醫療法治療不孕歷史悠久,具有整體調節、療效可靠的優點,不僅可顯著提高療效,且可彌補西藥治療的不足,減少副作用。本研究運用補腎活血中藥聯合艾灸治療薄型內膜導致的不孕患者40例,觀察其臨床療效,取得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擇2015年10月—2018年12月期間于本院婦科門診求治的薄型子宮內膜不孕患者80例作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分別40例。所有入選擇都遵循醫學倫理學原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其中觀察組患者年齡23歲~37歲,平均年齡為(30.23±2.43)歲,不孕病程1~8 a,平均為(4.57±0.96)a;對照組患者年齡25歲~39歲,平均年齡為(29.51±2.89)歲,不孕病程2~10 a,平均為(5.12±0.86)a。比較2組患者的年齡和不孕病史,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入選標準
1.2.1?西醫診斷標準[2-3] 符合薄型內膜導致的不孕癥診斷標準,即:夫妻雙方有正常的性生活,同居一年未避孕而未能受孕;且連續兩個月經周期卵泡期B超監測提示于最大卵泡直徑大于18 mm時,子宮內膜厚度<8 mm。
1.2.2?中醫診斷標準[4] 符合腎虛血瘀型不孕癥的診斷標準。主癥:婚后日久不孕,月經后期或量少或閉經,經色暗紅或伴有血塊,腰膝酸軟;次癥:頭暈耳鳴,性欲淡漠,陰道干澀;舌脈:舌淡暗,或伴瘀點,苔薄白,脈沉細或者細澀。具備以上主癥中的一項以及2項以上的次癥,參考舌脈可確診。
1.2.3?排除標準?(1)合并其他嚴重內科疾患以及精神系統疾患。(2)合并有子宮畸形、子宮內膜異位癥以及生殖內分泌異常者;(3)男方因素導致的不孕。(4)存在本研究中所使用藥物禁忌癥的患者。
1.3?治療方法
1.3.1?對照組?于治療期間每次月經周期第5 d或者撤退性出血第5 d開始每天口服戊酸雌二醇2 mg,連續服用10 d。
1.2.2?觀察組?予以自擬益腎活血中藥聯合艾灸治療。自擬益腎活血方組成:菟絲子30 g,金櫻子15 g,香附10 g,熟地黃15 g,當歸10 g,紫石英20 g,丹參15 g,山藥15 g,山萸肉15 g,巴戟天15 g,紫河車10 g,甘草6 g,鹿角膠15 g;排卵期加用皂角刺15 g,羌活10 g,牛膝15 g。每天1劑,復煎1次,分兩次溫服。治療期間指導性生活,若未妊娠,連續治療3個月經周期,月經期停服。
艾灸治療:取穴神闕、關元、氣海和三陰交。具體操作方法:將艾條點燃后置入艾灸盒內,患者取仰臥位,選定穴位的位置并做好標記后,將艾灸盒分別放在對應的穴位上,每穴分別艾灸10 min。月經期停止治療。
1.4?觀察指標?觀察治療期間患者腰膝酸軟、頭暈耳鳴、性欲淡漠、月經情況等臨床癥狀改善情況,月經周期第10天定期B超檢查檢測子宮內膜厚度和卵泡;統計治療期間以及治療后半年內的妊娠情況。
1.5?療效標準?根據子宮內膜厚度將療效分為顯效、有效和無效3種情況。顯效:治療期間至少有一個月經周期中當至少1個優勢卵泡的最大直徑≥18 mm時,子宮內膜厚度≥0.8 cm;好轉:治療期間至少有1個月經周期中當至少1個優勢卵泡最大直徑≥18 mm時,子宮內膜厚度較治療前增加,但<0.8 cm;無效:治療期間任何1個月經周期中當優勢卵泡最大直徑≥18 mm時,子宮內膜厚度都較治療前沒有變化甚至變薄。
1.6?統計學方法?將全部收集的數據運用SPSS 17.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子宮內膜厚度(計量資料)的比較采用t檢驗,用(x±s)表示;2組有效率和妊娠率的比較(計數資料)則采用卡方檢驗,用百分比(%)表示,取P<0.05認定為差異存在顯著性。
2?結果
2.1?2組臨床療效比較?觀察組總有效率為85%,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5%,2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1.25,P>0.05)。
2.2?2組治療前后子宮內膜厚度比較?治療前2組患者子宮內膜厚度差異比較并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子宮內膜厚度均較治療前增加,差異有顯著性(P<0.05);治療后2組子宮內膜厚度比較,無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2。
2.3?2組的妊娠率比較?觀察組治療期間以及治療后半年內的總妊娠率(25%),顯著高于對照組(7.5%),差異有顯著性(χ2=4.501,P<0.05)。見表3。
3?討論
子宮內膜是胚胎著床的基礎,胚胎生長、發育后,最終要在子宮內膜著床,良好的子宮內膜容受性是胚胎著床的必備條件,而理想的子宮內膜厚度被認為是關系到胚胎能否著床的一項非常重要的指標[5]。目前的研究認為,而子宮內膜厚度≥8mm,是能夠成功妊娠的基本條件,且子宮內膜厚度介于0.9cm~1.2cm時,最有利于胚胎著床[6]。對于薄型內膜,目前現代醫學尚無明確的統一標準。大多認為在一定雌激素的作用下,卵泡成熟后(卵泡≥18mm)B超檢查提示子宮內膜厚度小于8mm者,往往會導致子宮內膜容受性差而影響受孕,故稱之為薄型子宮內膜,該病患者可無特異性臨床癥狀,或表現為月經的周期正常,但月經量過少(<30 mL)[7]。為了改善子宮內膜厚度,臨床醫生作了很多嘗試和努力,然而對于各種治療方案的臨床效果還存在爭議,目前常用的治療藥物主要包括雌激素、阿司匹林、西地那非、維生素E膠囊等,雖然可能會有一定的效果,但長時間使用還是存在一定的風險和不良反應,從而限制了其臨床應用[8]。相比較而言,中醫中藥為純天然療法,相對安全,而且具有整體調節的作用,因此在調經助孕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腎虛血瘀是導致薄型內膜不孕癥的主要病機,治療當以益腎活血為法。歷代中醫學書籍中均無“薄型子宮內膜”的病名,但根據本病的臨床表現,應歸于“月經量少、閉經、不孕癥”等病范疇。根據中醫基礎理論,腎氣盛,天癸至,任通沖脈,女子才能行經受孕,中醫學的“腎-天癸-沖任-胞宮”軸的功能正好對應于現代醫學所指的“下丘腦-垂體-卵巢-胞宮”生殖內分泌軸[9]。中醫學認為,“腎藏精,主生殖”,腎既藏先天生殖之精,直接決定人體的生殖能力;又藏后天水谷之精,為女子生殖生理提供物質基礎。“精血同源”,精能生血,血能養精,胞宮以血為本,精血充足,才能有正常的行經和孕育功能,故有人提出“女子以腎為本,以血為用”。薄型子宮內膜患者大多因為先天不足,或者后天損傷導致腎精不足,氣血虧虛,沖任失養,進一步導致內膜生長受限,影響行經和受孕[10]。不僅如此,腎虛與血瘀可互為因果,相兼并存。無論是腎氣虛、腎陽虛,還是腎陰虛,病程日久都會“因虛致瘀”,瘀血內阻胞宮胞脈,可導致氣血運行不暢,胞宮失養,不利于胚胎著床而導致不孕。而且,臨床研究觀察表明補腎活血中藥可改善薄型子宮內膜,有助于促進臨床妊娠,如尤昭玲等[11]運用補腎健脾、活血化瘀中藥治療薄型子宮內膜患者,療效顯著。張琦等[12]運用溫腎活血方治療腎虛血瘀型多次移植失敗的患者,結果治療后子宮內膜厚度顯著增加、臨床妊娠率顯著提高(P<0.05)。同時藥物研究也認為補腎健脾類中藥有助于增加子宮內膜厚度,降低子宮動脈血流阻力指數,從而提高子宮內膜容受性[13-14]。艾灸屬于中醫針灸療法之一,艾葉性溫,味芳香,能開毛竅,透肌膚,通過溫通十二經脈和沖任氣血,激活腎間動氣,達到溫腎調經助孕之效[15]。任脈起于胞中,與生殖功能密切相關,神闕為任脈要穴,有回陽固脫、扶陽健脾之效;關元是任脈與足三陰經交會穴,具有健脾補腎之功效;三陰交為肝、脾和腎三經的交會穴,具有調補肝、脾和腎的功效;足三里為保健要穴,具有調補后天,健脾益氣養血的功效。艾灸關元、神闕、足三里、三陰交四穴可共湊溫腎助陽活血的功效,相得益彰。
本研究將溫腎活血中藥與艾灸治療相結合,治療后患者的子宮內膜厚度顯著增加,總有效率與西藥戊酸雌二醇雖無顯著性差異,但總的妊娠率顯著高于西藥組,考慮艾灸聯合溫腎活血中藥不僅有類似雌激素促進子宮內膜生長的作用,還有助于通過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子宮的供血,提高子宮內膜的容受性,達到助孕的目的。該治療方法所用藥物為純天然藥物,操作方法簡單,無任何毒副作用,不僅具有調節身體功能的整體調節作用,還可彌補西藥治療的不足,顯著提高療效,造福不孕患者。
參考文獻:
[1]陳文裕,馮崇廉,郭小云,等.中醫藥治療子宮內膜薄性不孕癥的療效分析[J].光明中醫,2008,33(7):1056-1058.
[2]謝幸,茍文麗.婦產科學[M].8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359.
[3]郭歡歡,孫蓬明,林元.薄型子宮內膜的臨床處理進展[J].國際婦產科學雜志,2015,47(4):417.
[4]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3:192-195.
[5]Papanikolaou EG,Kyrou D,Zervakakou G,etal.“Follicular HCG endometrium priming for IVF patients experiencing resisting thin endometrium.A proof of concept study”[J].J Assist Reprod Genet,2013,30(10):1341-1345.
[6]王海文,阮祥燕.資癸女貞膠囊應用于子宮內膜薄性不育癥的臨床研究[J].首都醫科大學學報,2014,35(2):248-252.
[7]Kasius A,Smit JG,Torrance HL,etal.Endometrial thickness and pregnancy rates after IVF:a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 analysis[J].Hum Reprod Update,2014,20(4):530-541.
[8]Zadehmodarres S,Salehpour S,Saharkhiz N,et al.Treatment of thin endometrium with autologous platelet-rich plasma:a pilot study[J].JBRA Assist Reprod,2017,21(1):54-56.
[9]馬寶璋.中醫婦科學[M].2版.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20-23.
[10]蔡競,陳梅,賀豐杰.賀豐杰從腎虛血瘀論治薄型子宮內膜經驗[J].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018,35(3):536-539.
[11]袁絲絲,劉文娥,楊宇航,等.尤昭玲教授對薄型子宮內膜的認識[J].亞太傳統醫藥,2018,14(1):139-140.
[12]張琦,張勤華.溫腎活血方對反復移植失敗患者種植窗子宮內膜形態及血流的影響[J].生殖醫學雜志,2017,26(12):1217-1222.
[13]陳思,尤昭玲.中藥聯合戊酸雌二醇治療超促排卵后子宮內膜過薄臨床觀察[J].臨床合理用藥,2017,10(4A):84-85.
[14]辛效毅,符德玉,何立人,等.腎與血管內皮祖細胞關系探討[J].時珍國醫國藥,2008,19(9):2303.
[15]胡慧娟,陳浩波,謝一紅,等.葛根黑蘇湯聯合溫針灸應用于子宮內膜薄性不孕癥的臨床研究[J].浙江中醫藥大學學報,2018,42(8):622-625.
(收稿日期:2020-01-22)